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是东北抗联精神基本内涵表述语的中心句,是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和基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底色。勇赴国难,不是抽象的口号和空洞的誓言,而是在国家蒙辱之际的挺身而出,在民族危亡之时的义无反顾,在山河破碎之境的舍生取义。回望14年烽火抗战岁月,在民族危亡、山河沦陷之际,东北抗联将士舍小我赴国难,舍小家救国家,用热血和生命诠释和践行了保家卫国、忠贞报国、以身许国、舍身为国的民族大义。
高擎爱国主义旗帜,昭示保家卫国、救亡图存的坚定决心
“保家卫国、救亡图存”,是贯穿东北抗联斗争历史的一条主线,也是全体东北抗联将士发自心底的呐喊。九一八事变后,3000万东北同胞陷入国破家亡、骨肉离散的悲惨境地,全国上下迅速掀起抗日救国的热潮。民族危亡关头,东北抗联高举爱国主义大旗,带领东北各族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国斗争,为全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正是保家卫国、救亡图存的坚定信念,激发了东北抗联将士坚决抗日的英雄壮举,唤起了全国亿万军民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斗争之志。
勇赴抗日斗争前线,厚植忠贞报国、竭尽赤诚的炽热情怀
空前的民族灾难,唤起了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无数仁人志士从祖国各地奔赴东北,跻身抗日斗争前线。他们不是在贫困潦倒中选择参军抗战,而是为了祖国和人民毅然参加东北抗日武装。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出生在四季如春的云南,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放弃在苏联优越的学习生活,坚决来到极寒之地的东北,与强大的敌人浴血奋战14年。为拯救祖国大好河山而忠贞报国、竭尽赤诚的,还有那些连名字都未曾留下的普通战士。在个人得失和家国之间,他们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保卫祖国、拯救河山,用血肉之躯筑起民族希望的长城。他们的事迹大多湮没于历史的烟云中,却共同构成了勇赴国难中最深沉、最坚韧的底色。
不惜为国毁家纾难,坚守以身许国、义无反顾的无悔追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队伍中,有工农群众、青年学生、知识分子……虽然他们政治立场不同、经济地位迥异,但在国家危亡之际,都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将满腔热血挥洒在白山黑水间。在民族大义和个人前途的权衡中,被誉为“清华三杰”的冯仲云、张甲洲、于天放等三位清华学子,以他们独特的表现践行了以身许国、义无反顾的无悔追求,展现了为拯救和收复祖国山河而不惜一切的豪迈之气。1934年,冯仲云在走上战场前,将妻女送回江苏老家,临别时他对妻子薛雯说:“如果为革命牺牲性命,那这次就是我们的永别……等革命胜利后再见面,这段时间可能要十年十五年了。”而当他们得以再相见时,真的是在经过九死一生的十二年后。张甲洲在即将前往抗日前线的前夜,对他的夫人刘向书说:“有可能此去凶多吉少,确实听到我牺牲了,是你的光荣,也是你的灾难。”就在说过这些话后的第二天,他真的血洒黑土地。于天放的家就在呼兰县的某乡村,他非常爱他的家庭,爱他的父母儿女,然而他觉得爱他的故乡、亲人与爱他的祖国比起来,后者更加重要。他虽然在故乡游击了七年多,却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见过一次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儿女。东北抗联英雄在不同时点的言行,表现出的同样是以身许国、义无反顾的高尚情操和无悔追求。
投身民族解放事业,彰显舍身为国、自觉担当的优秀品格
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这种舍身为国、自觉担当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空前的,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彰显了东北抗联将士超乎寻常的历史担当。为了民族解放事业和捍卫国家主权,多少仁人志士、爱国乡绅、巾帼英雄纷纷走上抗日战场,以各种方式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抗日史诗。九一八事变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义愤,让在沈阳一家罐头厂担任经理的朱守一毅然放弃金钱、功利、地位,从一位出门坐小汽车、在家住小洋楼的资本家,变成食糠粗衣、艰苦奋斗的抗日斗士。后来,当同别人谈到原来的罐头工厂时,朱守一懊悔地说道:“真后悔!没把它卖了,弄点钱带出来做抗日经费。”在一次战斗中,朱守一被敌人一颗飞弹打中胸部,因伤势过重、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当时这位“红色资本家”年仅29岁。“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是31岁的赵一曼在牺牲前写给幼子宁儿的遗书,舍生之义、爱国之志和舐犊之情深深地交融在一起。“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人们耳熟能详的这首《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中的经典唱段,所赞颂的年轻革命者,正是东北抗联老战士——抗联老交通员李升。李升因叛徒告密被捕后,敌人对这位70多岁的老人施以各种酷刑,但他坚贞不屈,坚决不泄露党的任何秘密。民族大义,责任为先。在艰苦卓绝的东北战场上,东北抗联将士勇于担当、不辱使命,凸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升华了为中华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事业英勇斗争的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