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从那时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和中华民族的壮举,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复兴之路。
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战场
黑龙江省是最早遭受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践踏的地区之一,也是东北抗联重要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和作战区,堪称东北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在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前,黑龙江省爱国军民挺身而出,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之中,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顽强苦斗,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树起了不朽的丰碑。黑龙江省曾是最早打响有组织、大规模武装抵抗日本侵略者枪声的地方。1931年11月,时任省代主席的马占山率部在齐齐哈尔嫩江桥阻击日军,毙伤了大批日伪军,消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这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民第一次有组织、大规模抗击日寇侵略的战斗,极大地激发了东北和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热忱,推动了东北多地抗日义勇军的斗争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党领导东北抗日的指挥地
黑龙江省曾是党在东北地区领导指挥抗战的地方。1932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机关由沈阳迁到哈尔滨,次月作出决议,要求各地党组织在重要纪念日领导组织群众示威活动,号召人民群众投身抗日武装斗争。中共满洲省委还派出许多干部到义勇军中工作,到农村组织反日武装,并着手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游击队,后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和反日联合军,游击战被不断推向高潮。在中共满洲省委及其接续组织的领导下,东北率先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相继成为东北抗日斗争的中坚力量。
东北抗联主要组建地与战斗地
黑龙江省曾是东北抗日联军组建、发展并战斗的地方。1936年2月起,党直接领导的抗日部队先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至第七军,之后又相继成立了第八军至第十一军。抗联十一个军中,第三至第十一军均组建和战斗在黑龙江地区,第二军的一部分也在黑龙江境内战斗和活动。在长期的抗战中,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等一大批抗日将领和民族英雄。他们带领东北抗联将士,不畏强暴、奋勇杀敌,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日伪军,迟滞和干扰了日军由中国东北进犯苏联的企图,为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抗联精神重要铸就地
黑龙江省曾是铸就东北抗联精神的地方。东北抗联将士以钢铁般的意志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在当时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以“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与装备精良、凶残无比的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无论是冰天雪地中的艰难行军,还是弹尽粮绝时的顽强坚守,他们从来没有过丝毫退缩,用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用热血诠释了对祖国的忠诚,写就了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黑龙江人民在抗战中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是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全省人民和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已经成为我们攻坚克难的“精神钙片”和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回顾黑龙江14年的抗战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核心力量。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作为黑龙江省的党史研究部门,在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日前,经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多名史志工作者多年耕耘奋斗编著的《黑龙江抗日战争简史》和《黑龙江抗战十四年纪事》正式出版,这是黑龙江省党史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也是对那段波澜壮阔抗战历史的深情回望与崇高致敬。两部著作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黑龙江人民进行14年艰苦抗战这一主题主线,重点记述了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龙江大地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涌现出的重要历史人物,客观科学地反映了党探索革命道路,领导黑龙江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战胜利的艰难历程,以及黑龙江人民为这一胜利作出的历史贡献。两部著作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是了解东北抗联历史的权威文本,也是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桥梁。将对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激励全省人民在现代化强省建设中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担当作为产生深远影响。
东北抗联英雄永载史册,东北抗联精神历久弥新。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对于我们当下和未来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我们要以对得起先烈的鲜血,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能给后人以更多启迪的担当,主动作为,进一步加大对东北抗联历史的研究力度,不断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同时,不断加强对东北抗联历史的宣传,努力让东北抗联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磅礴伟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精神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