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作出贡献。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东北抗日联军在党的领导下高举抗日救国旗帜,在孤悬敌后、武器简陋、给养匮乏的艰难条件下,与数倍于己的敌人苦斗周旋,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日伪军,有力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
东北抗日联军这支最早与日本侵略者作战、坚持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牺牲最惨烈的抗日武装,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无数东北抗联将士用他们的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首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抗日史诗。是什么使他们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以强烈的爱国情怀,用血肉之躯筑起民族希望的长城?是什么让这支人民军队在零下40摄氏度的风雪环境中保持了巨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是坚定的信念,是优良的作风。
坚持对党忠诚的优良作风
在东北抗联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成为部队的“主心骨”,将作风建设作为东北抗日联军“治军之本”,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东北抗联部队遵循中国工农红军的建军原则,游击队时就建立了党支部,很多游击队员都是共产党员;人民革命军时健全了政治委员制度;抗联时期在军师团设立党委,连队上建立党支部,保证东北抗联始终在党的领导之下。东北抗联的主要领导人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等,既是党的一级组织的重要领导者,又是抗联部队军事指挥员。实行的一肩两职体制,确保了党委重要战略部署的贯彻和执行。抗联部队的重大军事决策部署均由党的会议讨论决定,始终按照党的会议决议贯彻落实。即便失去了与中共中央的联系,东北抗日联军仍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东北抗联将士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对党绝对忠诚,政治忠诚高于生命。
坚持人民至上的优良作风
东北抗联作风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导向,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上。赵尚志在反日游击队初创时期,围绕队伍作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如“不许向群众耍态度;不许随便拿群众东西”等。他认为游击队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党领导人民军队的形象,甚至会对抗日游击队的未来发展产生影响。必须严肃党的队伍作风,人民群众只有看到党领导军队的正面形象,才愿意支持党的抗战工作。杨靖宇曾动容地说:“没有根据地人民的支持,部队就像没有油的灯芯。我们决不能做没有油的灯芯,什么时候也不能脱离群众。”平时部队缴获的物资也会分给附近的贫苦百姓,充分践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人民至上的理念。
正是东北抗联将士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共同抵御日寇,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在失去后方支援的情况下,仍然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密营,传递情报,输送食品药品。
坚持自我革命的优良作风
东北抗日联军自成立之初就勇于直面问题,在队伍建设过程中敢于纠偏纠错,这种崇高的自我革命精神既是东北抗联作风建设的集中体现,也成为东北抗联队伍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障。
早在1934年4月,党就明确指出,要不断更新党员调查表,对东北抗联队伍中党员日常生活思想动态进行监督,在党内要一视同仁。1941年,又明确指出,要提高党内革命纪律,肃清敌人奸细,巩固和发展党组织。也正是得益于东北抗联的这些做法,才使东北抗联组织内部得到了纯化。除了纪律法规之外,针对东北抗联作风建设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及时地通过下发文件、批评提醒等方式加以跟进。1937年,针对抗联第三军部分干部暴露出来的纪律问题,三军军部连发三份文件,对一些领导干部随意支配战利品、借故支用公款等问题进行了点名批评。
正是中国共产党敢于刀刃向内,才能够不断整顿军纪,保证队伍的纯洁性,巩固了东北抗联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作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激发干事创业热情。”我们要用这些精神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引导他们发扬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带头弘扬新风正气。
东北抗联在极端困苦条件下锻炼出的过硬作风,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鲜活历史素材。我们要以史为鉴,将东北抗联作风建设的精神内核融入理论学习之中;要深入挖掘东北抗联作风建设的红色基因,将抗联将士的忠诚信仰、冷云等八女投江的殉国壮举、赵一曼在狱中的英勇不屈作为鲜活的红色素材,融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中;要以东北抗联英雄为榜样,将东北抗联作风建设蕴含的精神内容转化成为干事创业的奋进力量。
东北抗联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极端斗争环境下锻炼出来的一支英雄的抗日武装力量。在敌我悬殊的背景下能够坚持14年斗争,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东北抗联非常注重作风建设,以对党忠诚铸魂、以人民至上立根、以自我革命强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抗联的枪声虽已远去,但纪律的钟声永在耳畔,广大党员干部应以东北抗联的优良作风为镜,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答好新时代作风建设的“赶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