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烽火中的哈尔滨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以此为起点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在中共满洲省委和哈尔滨市委的领导下,英勇的哈尔滨人民站在抗日斗争的前线,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和武装斗争,唱响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赞歌。

沉重打击了日伪当局的殖民统治

党领导下的哈尔滨抗日救亡运动,沉重打击了日伪当局的殖民统治。1932年初,为适应抗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哈尔滨市委将哈尔滨反帝大同盟改为哈尔滨反日总会,号召各界同胞团结起来,保卫家乡,驱逐日寇。此后,杨靖宇、赵尚志、金伯阳等先后领导了哈尔滨反日总会,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地开展起来。4月12日,赵尚志带领反日会会员范廷桂在香坊成高子车站附近一段铁道线上,拆掉一节铁轨,使日军的军用列车脱轨爆炸。5月13日,共产党员姜椿芳等组织反日会会员在极乐寺庙会上,把反日标语系在鸽子腿上放飞,把庙会变成了宣传抗日的场所。1933年4月30日,道外区委书记张进山、反日会会员柴好和杨兆顺利用夜色掩护,在哈尔滨火车站前的伪满洲国纪念碑上,用红色油漆写下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大标语。

日伪统治时期,哈尔滨人民抗日救亡斗争此起彼伏,高潮不断。据史料记载,从1932年初到1934年8月,日伪军列车被颠覆16次、铁路被破坏41次、车站被袭击91次、列车被劫14次、桥梁被破坏31次。在此期间,哈尔滨工人、店员为反对资本家压迫,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工作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罢工运动达400多次。这些斗争沉重打击了日伪当局的殖民统治。

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领导下的哈尔滨地区抗日武装斗争,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32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从奉天(今沈阳)迁至哈尔滨,哈尔滨成为党在东北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中心。满洲省委制定了《抗日救国武装人民群众进行游击战争》的纲领性文件。随后,一面加强对各地抗日义勇军的领导,一面创建党直接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把在哈尔滨工作或学习过的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金伯阳、冯仲云等一大批干部,派到抗日武装斗争的最前线。

1932年5月,中共满洲省委在巴彦组建了北满地区党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巴彦游击队。1933年10月,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成立。1934年6月,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将珠河游击队扩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1935年1月,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1936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精神和《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第三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东北抗联第三军英勇出击,顽强作战,转战数千里,参加大小战斗百余场,攻占城镇20多座,冲破了日伪军多次残酷的“大讨伐”,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同年冬,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成立,有力地推动五常一带抗日斗争的发展。1938年五六月间,抗联部队第三、六、九、十一军主力自依兰、萝北出发开始西征,历时6个月,行程千余里,开辟了黑嫩平原游击区,粉碎了敌人聚歼抗联部队于松花江下游的图谋。

在东北抗日联军抗击日寇的斗争中,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民族英雄。他们宁死不屈、大义凛然、不怕牺牲,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伟大抗战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

激发了哈尔滨人民的抗日决心

党领导下的哈尔滨左翼文化运动,激发了哈尔滨人民的抗日决心。1932年哈尔滨沦陷后,为反抗日伪当局对哈尔滨实施的法西斯殖民统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杨靖宇指示金剑啸、罗烽团结进步文学青年,创办文学刊物,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由此,形成了哈尔滨的左翼文化运动。1932年春,为团结和联络左翼文化群体,金剑啸创办了“天马广告社”,把它作为地下党的联络点和左翼文化群体的活动场所。同年冬,中共满洲省委工运负责人金伯阳联络左翼文化群体开办了“一毛钱饭馆”,开辟了左翼文化群体活动的又一场所。此外,党还确定了左翼文化群体另一个聚会场所“牵牛坊”。满洲省委秘书长冯仲云等经常到“牵牛坊”,与进步青年一起评论文学名著,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介绍东北抗日联军同日军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为他们提供创作素材。

在日伪当局残酷的殖民统治下,哈尔滨左翼作家发表的具有革命倾向的作品,犹如“黑夜里的灯光,沉寂中的呐喊”,激发了哈尔滨人民的抗日决心。

经过14年的英勇斗争,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哈尔滨人民在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所走过的艰苦卓绝的悲壮历程、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不屈的牺牲精神将永载史册,东北抗联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