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国时报》1937年9月18日第一二三——一二四期第十一版文《英勇奋斗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提出:“北满有一支爱唱歌的反日部队”。举例说明了这支部队歌声的影响,即“自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三六年,他们由长白山唱过了中东路,唱过松花江,唱过了兴安岭之高峰,唱到了黑龙江畔。今年一九三七年,他们的歌声就更普遍了,雄壮的歌声震荡着悲惨的东北,无论城市乡村,无论是什么人没有不喜欢听,也没有不喜欢唱。”总结以上内容强调:“这支爱唱歌的反日部队就是雄飞北满,名震东北的抗日联军第三军。他的军长就是民族英雄赵尚志,他是中国共产党员”。以上报刊内容实际反映了东北抗联是一支始终有抗战歌声相伴、以歌声为重要武器的人民军队。
东北抗联学唱歌曲有明确规定
在东北抗联军队内部学唱歌曲如同操练,是一种硬性的、制度化的规定。1934年8月26日《中共满洲省委珠河县委报告》中对游击队的训练和政治教育途径进行了规定,包括部队内部设立识字班、辩论会、训练班,以及音乐班,还要求“大部分士兵都能唱歌,并且时常低唱着。”1937年2月2日《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军政联席扩大会议的记事》中记录,此次军政联席扩大会议要求,在队伍内建立政治研究会、训练班、政治常识班、识字班及唱歌班等群众教育工作的组织,使战斗员能提高政治水平及革命的政治觉悟。1938年3月3日《五军东部队政治部宣传科制发工作纲领》中强调,在部队内部要设立“六会一班”,即政治讨论会、革命唱歌研究会、军事讨论会、自由讲谈会、每周问答会、全体检查会和识字班。1939年《抗联第三路军训练处关于党政工作问题》规定“凡是当抗日军一个月以上的队员,至少可以学会四五种歌曲,每当战斗的时候,防守抗日堡垒的时候,开纪念大会、群众大会、军人大会的时候,有很多歌曲,不识字的队员,首先学习已知的歌曲里的生字。”
综上可见,在东北抗联军队内部,对军人学习歌曲的组织载体、对歌曲内容的理解,以及学习歌曲的数量等,均有明确的规定。
东北抗联编撰过系列“歌本”
“歌本”是东北抗联档案文献中时常可见的专门名词,其实就是抗日歌集。查阅《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我们有幸见到这支部队当时编印的部分抗日歌集内容原貌。目前从中共计发现了三套抗日歌曲集。
第一套歌集是《东北抗日歌词》(1935年),共收录了10首抗日歌曲。10首歌曲主题均为抗日救国,从歌词内容来看都是东北地区原创歌曲,主要反映东北地区被日寇侵略情况,包括痛斥日本帝国主义暴行、做日伪军思政工作、反映东北抗联游击生活等三类主题。
第二套歌集是《东北抗日联军革命歌集》(1938年),共收录了37首抗日歌曲。较之1935版歌集,此版歌集有以下两方面特点:其一,收录了十几首全国流行的歌曲,例如《国际歌》《少年先锋队歌》《红军歌》等。其二,新收录了十几首反映东北抗日特点的歌曲,例如《东北义勇军歌》《爱我东北》《东北抗日先锋》等。
第三套歌集是《三军政治部宣传科编印革命歌集》(第二集)(1939年),共收录了13首抗日歌曲。此版歌曲集同前两个相比,多了一段开篇附言。最应该突出说明的是,东北抗联代表性歌曲《露营之歌》在1939版首次出现,且当时的歌名为《露营》。在这本歌集中的《行军》歌,与《露营》歌结构相同,也分为春夏秋冬四段,每一段也是先写自然环境再写东北抗联将士在这种环境下的精神状态,且都为落花舞调。所以《露营》和《行军》是东北抗联诸多原创歌曲中的“姊妹名篇”。
唱歌在东北抗联战斗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唱歌可以缓解饥饿。《救国时报》1937年9月18日第一二三——一二四期第十一版文《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战绩纪》中写到,“我们走过了高山峻岭,渡过了没有桥梁摆渡的大河,夜则露营,饥则高唱革命歌曲,受尽了千辛万苦,始终是全军一致的兴奋而坚决。”由此可见,唱歌在东北抗联部队中发挥着缓解饥饿的作用。
唱歌可以抵御严寒。《救国时报》1937年9月18日 第一二三——一二四期第十一版文章《英勇奋斗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写到,“因为气候寒冷,穿着黄的蓝的颜色极不一致的服装”“在冰天雪地里举着红旗,唱着歌,一步一步地前进着”。以上将唱歌在抵御严寒中的作用描述得淋漓尽致。其实在东北抗联《四季游击歌》第七段也展示了唱歌在冰天雪地作战中的作用,即“雪地游击,不比夏秋间,朔风吹,大雪飞,雪地又冰天。风刺骨,雪打面,手足冻开裂,爱国男儿不怕死,哪怕艰难。”
唱歌可以瓦解敌人。《救国时报》1936年6月30日第三十九期第二版文《东北抗日联军通讯(续完)》写到,“和满兵作战的时候,我们常常一面作战,一面唱歌,有许多的时候,因为我们的唱歌刺入了他们的中国人的爱国天良,他们便不向我们打枪了,所以一般人常说:‘抗日军的唱歌,比一架机关枪还好使。’”其实早在1935年中共满洲省委吉东巡视员(吴)致东满特委的信中就总结了唱歌在瓦解日伪军方面的作用,信中强调,和他们作战时“喊口号、唱歌、发传单、标语,这一工作方法”,取得很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