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持续时间最久、条件最艰苦的篇章之一,东北抗日联军与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展开的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熔铸成东北抗联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深化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做好黑龙江抗战史料挖掘整理、研究阐释和宣传工作,将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动能,为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提供创新范式。
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解析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精神谱系的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东北抗联精神的政治根基。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党始终是抗联队伍的主心骨,为其提供政治方向、组织保障与精神动力。赵尚志、赵一曼等东北抗联将士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必然战胜侵略者,实现民族解放,体现了对党的理论路线的坚定遵循。
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精神谱系的价值根基。面对民族危亡,抗联将士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主动扛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这种大义超越个体生死,是中华文化中“家国一体”理念的生动体现。
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精神谱系的实践品格。从“镜泊湖连环战”到“雪原游击战”,抗联将士以宁死不屈的决心,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与敌人周旋。这种气概不仅是军事斗争的写照,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斗到底精神的集中爆发。
东北抗联精神育人的实践路径
红色基因的传承转化。学校构建“六维一体”课程体系,开发《东北抗联精神导论》《抗联文献选读》等课程,融入学科建设与专业教育。建成红色研学基地12个,设计研学路线19条,形成覆盖抗联核心区域的“红色地图”,累计培训“国培计划”学员超2万人次,学生通过重走抗联路、祭扫烈士陵园等活动感悟家国情怀。
多维平台的协同创新。学校通过课程思政、党建活动等,将忠诚于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信仰力量。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辅助学生自主探究抗联历史。编演歌舞史诗、音乐剧《永不磨灭的信念》,全国巡演53场。多角度展现抗联将士在极端环境下依然坚持统一战线、发动群众参与抗战的智慧,教育引导学生理解个人命运与民族未来紧密相连的深刻内涵。
精神育人的培育机制。学校开展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抗联将士“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艰苦,深刻理解“血战到底”背后的精神力量。通过主题党日、主题团日、合唱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将精神认同转化为情感共鸣,设置“东北抗联精神文化长廊”,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红色文化育人的创新之路
从史实传递到精神共鸣。学校突破传统教育方式,通过“抗联精神研究中心”平台将学术成果转化为育人资源。出版《东北抗联精神育人案例集》,开发“抗联精神教育包”,让史实“活”起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学校构建“情境-体验-反思”教学模式,通过虚拟仿真课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东北抗联将士的战斗场景和生活环境,深刻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从知识习得到价值塑造。学校将东北抗联精神与师范生培养结合,将精神力量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行动,实现“信仰—行动—价值”的闭环。累计培养数万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黑龙江省的边境县都有学校毕业生,筑牢了边疆教育根基。
牡丹江师范学院将东北抗联精神转化为边疆师范教育的育人动能,实现了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承弘扬,探索出一条红色文化育人的创新之路,为新时代培养“心怀家国、躬耕教育”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