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赵一曼简介
赵一曼(1905-1936),女,原名李坤泰,学名李淑宁,又名李一超,1905年出生在四川省原宜宾县白花镇(现翠屏区白花镇)一个殷实的家庭,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秋回国,先后在宜昌、南昌党组织和上海党中央工作。1932年春,到东北地区工作,任满洲总工会组织部长、哈尔滨市总工会代理书记,并更名为赵一曼。1934年春,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常委、特派员、铁北地区书记。1935年秋,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同年11月,所带领的部队被日伪军包围,突围失败被捕入狱;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1936年8月2日,在珠河小北门英勇就义,年仅31岁。
赵一曼是中国著名抗日民族女英雄、党的忠贞好女儿,被誉为“巾帼英雄”、“蜀中女英豪”、“女中模范”、“中华好儿女”、“女先锋”等。2009年,赵一曼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二、赵一曼文学作品浅析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文学作品是一面镜子,透过一个人的文学作品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纵观一个人的文学作品,可以看出其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赵一曼能文能武,曾留下了不少文学作品,如《被兄嫂剥夺求学权利的我》、《中山中学开校记》、《滨江述怀》等。为探究赵一曼烈士革命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现择其部分文学作品进行浅析。
(一)浅析《被兄嫂剥夺求学权利的我》
1924年7月,年仅19岁的赵一曼把自己对封建礼教的代表——哥哥李席儒的一腔怒火宣泄在纸上,以《请看我的家庭》为题,写了一篇3000字左右的纪实性文章,并寄给了大姐夫郑佑之。郑佑之立即将其修改,并以“一超”的笔名将修改后的文章推荐给了上海的《妇女周报》和天津的《女星》杂志。8月6日,赵一曼题为《被兄嫂剥夺求学权利的我》的文章在《妇女周报》第49期“言论”栏目刊登。8月11日,题为《在家长式的哥嫂下生活的李一超女士求援》的文章在《女星》杂志刊登。文章中开篇就写到“全世界的姊妹们,请看我的家庭,是何等的守旧,是何等的黑暗!我自生长在这黑暗的家庭中,十数载以来,并没有见过丝毫的光亮。阎王似的家长哥哥死把我关在那铁篱城中,受那黑暗之苦。”文章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综合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出赵一曼竭力摆脱封建家庭束缚的愿望,以及对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的控诉。文章中还写到“近数载以来,多蒙现社会的新学诸君,在那高山顶上,大声疾呼,隐隐的声音,也吹入我铁篱城中来了。我将我的聋耳掏空,仔细一听,岂不是唱的‘社交公开’‘平等自由’吗?我到这个期间,已经觉悟了。觉得我们女子受专制礼教之压迫,专供男权的玩弄,已经几千年了!觉得我们女子受了几千年不平等不人道的待遇……”表现出赵一曼受进步思想影响,已经有了自由、平等、开放等民主进步思想。文章中还写到“我感觉到这个时候我极想挺身起来,实行解放,自去读书。奈何家长不承认我们女子是人,更不愿送我读书。”表现出赵一曼想通过读书实现自由平等的强烈愿望,也表现出想读书却不被允许的愤怒和无奈之情。文章中还写到“全世界的姊妹们呀!他太把我们女子的人格看轻贱了。”表现出赵一曼对哥哥污蔑女子人格之语强烈的愤懑之情和批判态度。文章中还叙述了赵一曼与哥哥关于读书的激烈争论,罗列了哥哥不让自己读书的种种借口,表现出哥哥对自己读书的百般刁难,表现出赵一曼外出读书、追求平等自由的强烈愿望和极力争取。文章最后写到“务望亲爱的同志,援助我,替我作主呀!”表现出急切寻求帮助之情。
这篇文章所表述的思想,不仅是赵一曼对自身个体命运的悲号,也体现出她对五四运动以来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时代精神的感悟与认同。
(二)浅析《青年女子与国民会议》
1925年4月19日,赵一曼以一超的名字在《妇女周报》上发表了《青年女子与国民会议》一文。文章开篇写到“社交公开,男女平等的呼声,早已灌注于一般人的耳鼓。但至今犹未见诸实行。并且还有大多数的女子——尤其是青年女子,深深感受无穷的悲哀,无穷的痛苦……近数年虽有女子参政同盟、女权运动同盟之发现,可是终不免男尊女卑的歧视……”表现出赵一曼对“社交公开”“男女平等”等空有呼声、难以实现而感到失望和悲哀。文中还写到“适才读到《中国青年》第五十期,《为国民会议奋斗》一文不觉喜极而泣!这真是数千年莫逢的大好机会呵!我们女界——尤其是青年女子,正应努力参加此会,提出要求,求得将来果与男子平等,才不枉我们前此的牺牲”表现出赵一曼注重学习,关心时事,具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对国民会议这一政治体制充满期望,为追求男女平等不怕牺牲。文中还写到“但同时亦赞成《中国青年》上面所提出的各种主张,尤其要望他们——有良心的男子——大家协同努力为我们青年男女求平等的幸福!”这表明赵一曼革命思想渐趋于成熟,在追求男女平等的道路上并没有把男女双方对立起来,而是要拉拢开明的、有良心的男子一起努力。文中还提出了13条关于男女平等、维护女权、保护女性的要求,诸如“废除旧礼教”“社交公开”“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普及女子教育”“男女同工同酬”“月经期、妊孕期优待政策”“废除娼妓制度”等,其中部分在今天看人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可是,这些要求在男女极度不平等的旧社会简直就是惊世骇俗、天方夜谭。由此可见,赵一曼的革命思想在当时是多么的超前。
这是一篇杰出的妇女解放宣言。文章以有力的论据和强烈的革命激情,发出了妇女解放运动和女子参政议政的呼声,并提出了实行妇女解放的具体办法和措施。这些表明,此时的赵一曼已有了较成熟的革命思想和较明确的革命目标,已将领导妇女解放运动视为己任。
(三)浅析《白花场妇女解放同盟告女界同胞书》
1925年12月13日,在“白花场妇女解放同盟会”成立大会上,赵一曼发表了激情澎湃的演讲。其间讲到“我们妇女自古以来还是有许多有能为的人的,古代有梁红玉,现代有秋瑾,都是因为受了几千年的封建压迫,才要求得到解放……她们已为姐妹们做出了榜样”,这表明赵一曼崇拜女英雄,以女英雄为学习榜样。同时,注重通过发挥榜样的力量来唤起女同胞们的革命意识,增添革命力量。
(四)浅析《“不如归去”与“炒米糖开水”的叫声谁最凄惨》
1926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赵一曼经过不懈的斗争和努力,终于到了宜宾女子中学(现宜宾市二中)读书。开学后的第一堂作文课,国文老师尹绍洲(当时是中共党员)出了一道题为《“不如归去”与“炒米糖开水”的叫声谁最凄惨》的作文题。那个年代,能来女中读书的多数都是富商巨贾的名门闺秀,她们大多没有接触过进步思想,不懂的贫穷压迫,不了解社会现实。这个政治思想性强又委婉含蓄的题目她们几乎都难以理解。
赵一曼却与众不同,她阅读过五四以来进步刊物上的许多政论文章,了解当时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加上她还亲自参加过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于是,她略作思考后便奋笔疾书。她在文章中指出,“不如归去”指的是杜鹃鸟凄惨的叫声,“炒米糖开水”是街头巷尾小贩的叫卖声;强调:杜鹃啼血固然凄怆,但老百姓为求生存而舍命叫卖的声音却更加凄惨。文章进一步深刻地分析了老百姓凄惨的原因,即我们的国家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内受军阀官僚、土豪劣绅盘剥,国势衰危、民不聊生。文章猛烈批判了社会中像寄生虫一般的人物,表达了对广大苦难人民的同情。文章揭示了社会严重不公平现象,并指出要改造社会不平等现象。透过这边文章可以看出,赵一曼革命思想益加深刻,革命胸怀益加博大,革命态度益加坚决,逐步将解决社会不公平现象视为己任了。
(五)浅析《中山中学开校记》
1926年6月,赵一曼在中国宜宾特支指导下,组织开展了抵制“仇油”的斗争,随后遭到反动当局的报复,赵一曼等13人被学校斥退。赵一曼随即带领被斥退的学生代表到教育局请愿,与教育局长赵舜臣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教育局拒绝收回斥退爱国学生的成命,女中的学生便集体退学以示反抗。赵一曼带领退学团的学生们,在中共宜宾特支的帮助下,到宜宾中山中学学习。宜宾中山中学是一所以国民党县党部名义而创办的学校,专门招收女中退学学生及被各校斥退、开除的学生代表和支持退学的学生,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斗争,培养革命力量。11月12日,中山中学正式开学,赵一曼写了一篇题为《宜宾中山中学开校记》的日记体作文。
赵一曼在文章中写到“……刚走至门首,见门上扎了许多红花绿花,一直看进去,出处当如是。当真令人好不快乐呵。”表现出赵一曼复学时喜悦的心情。“……回头又向左一看,更见妇女部空无一个女党员在内。当令我乐转为悲。”表现出自己对妇女部有名无实的难过。紧接着又写到“何以故!因为妇女部是该我们女党员住的,然而因那般自私自利、根本莫认识的男党员,轻蔑女子,假借环境恶劣的名,不容女党员在其中办事,又因女党员不用心,无人与伊争,故终于失败了。”这段话分析了妇女部有名无实的原因,对男子的自私自利、轻蔑女子进行了批判,同时对女子自甘堕落、无心争取表示无奈和惋惜。文中还写到“见路中高悬了孙先生一张照片,此时不觉令我越加悲愤,因悲愤过极,不觉失声对先生道:先生为民革命,为革命奋斗,为奋斗牺牲。现在先生死了,一般人说先生虽死,先生的精神不死。但是就以此地的老党员来说,虽能继续先生的奋斗精神呢?谁能照先生这样的不怕牺牲呢?”这段话表现出赵一曼对孙中山无比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也表现出对继承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者少的悲哀、难过和无奈,也表现出自己愿继承孙中山革命精神、奋斗精神、爱国爱民精神的决心。
(六)浅析《滨江述怀》
1932年秋,赵一曼来到哈尔滨不久,为当时担任哈尔滨《国际协报》编辑的文学青年方未艾辅导革命理论课。方未艾称赵一曼为良师益友。根据方未艾回忆,赵一曼生前曾写过一首题为《滨江述怀》的七言律诗,内容如下:
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誓志为人不为家”表现出赵一曼大公无私、为国为民的伟大革命志向和崇高革命品格,在广大人民与个人家庭之间,她果断地选择了前者,为革命事业不惜别家、别夫、别子;“涉江渡海走天涯”表现了赵一曼为革命事业而跋山涉水、漂洋过海的经历,以及不辞辛劳、不怕艰辛的艰苦奋斗精神;“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赵一曼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男女不平等现象的痛恨和否定,也间接表达了自己对男女平等、公平公正等的强烈呼唤;“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表现出赵一曼为改变国家积贫积弱、任人宰割、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等面貌,不惜牺牲生命、奉献热血的坚强决心;“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反映出赵一曼在东北白山黑水间英勇抗战、杀敌报国的事迹,也表现了赵一曼的革命乐观精神和大无畏革命英雄气概。
这首诗可以说是赵一曼传奇人生和超凡事迹的生动写照,也是赵一曼伟大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精神和顽强拼搏精神的真实写照。赵一曼用年仅31岁的有限生命对这首诗作出了最好的诠释,不愧是位伟大的母亲、中国共产党忠诚的女儿和中华民族杰出的女性代表。
(七)浅析“赠方未艾诗三首”
1933年9月11日晚,赵一曼与方未艾分别。临别时刻,赵一曼从笔筒里取出一支笔,写了三首五言诗送给方未艾。这三首诗内容如下:
(一)天上多风云,人间有聚散。今宵若别离,他日喜相见。(二)友爱与生命,人人都看重。一身不自由,两者将何用。(三)理论与实践,纷纷说短长。只能为社会,万古可流芳!
第一首诗表达了赵一曼与方未艾分别时分的不舍与豁达;第二首诗表达了赵一曼对友爱、对生命、对自由的看法,并明确表示自由是友爱与生命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自由,友爱与生命将一无所用、毫无意义;第三首诗表达了赵一曼的理论与实践观,表达了赵一曼为社会发展进步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
这三首诗不只是惜别,也表达着自己的内心与志向,包含着对方未艾及芸芸众生的教育和期望。这三首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赵一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反映出赵一曼在革命面前的乐观与豁达、果敢与坚决、伟大与无私。
(八)浅议赵一曼遗书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临终前向押解她的宪兵要来纸和笔,写下了一个母亲对儿子诀别时想说的话,内容如下: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这既是一封家书,也是一封遗书,让人泪如雨下,是对动人、最具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信中表达了赵一曼作为一位母亲对于儿子的爱与遗憾,更表达赵一曼作为一名革命战士对于反满抗日斗争的坚决;表达了一名母亲对儿子的实行教育,也表达了希望儿子继承自己革命志向的愿望。读起来不禁为赵一曼的爱国报国情怀、伟大无私品格而肃然起敬。
当赵一曼刚写完这封遗书时,她又转念一想,首先看到这遗言的是杀害自己的敌人,这些残酷而暂时强大的敌人可能会拿着她的遗书去迫害她的宁儿。于是,她拿起笔,又写了一份与她编造的口供一致的遗书,内容如下:
“亲爱的我的可怜孩子啊!母亲到东北来找职业,今天这样不幸的最后,谁又能知道呢?母亲的死不足惜,可怜的是我的孩子,没有能给我担任教养的人。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替代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人,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你的父亲来东北来死在东北,母亲也步着他的后尘。我的孩子,亲爱的可怜的我的孩子啊!母亲也没有可说的话了。我的孩子自己好好学习,就是母亲最后的一线希望。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在临死前的你的母亲”
这封遗书表达了自己不怕牺牲的品格、对儿子的遗憾和希望,看起来像是余言未尽有所补充,却更加真实地流露出一个母亲辞世前的无奈和悲哀。
三、结论
赵一曼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壮丽的一生、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青年时代,赵一曼在大姐夫郑佑之的引导下,接触和阅读进步书刊,逐渐萌发革命思想、走上革命道路,在反抗封建主义、反动军阀和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斗争实践中,在党组织的教育、帮助和引导下,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革命学习下,革命思想逐渐发展成熟,最终成长为一名革命胸怀宽广、革命品格高尚、革命意志坚定、革命思想成熟、对党无比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抗日民族英雄。
加强对革命英雄、革命文物、革命精神的研究,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是为了激励广大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赵一曼矢志不渝、坚如磐石的崇高理想信念,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伟大民族气节,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顽强拼搏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传承和弘扬。新时代对革命精神的最好继承和发扬,就是以英雄为榜样,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