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川农场史(1958—1985)
字体大小
默认
  • 默认
打印
前言


  历史,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通过历史,给人以启发和鼓舞,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已逝去的昨天,正确认识如火如荼的今天,并且满怀信心地展望光辉的明天。
  农场是个小社会。农场史属地方志的一种。垦殖的历史虽然古已有之,但社会主义农垦事业,却是一项崭新宏伟的工作,带有开拓探索的性质。农场史的编辑,可以“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起到存史资治、备查、教育后世的作用。
  农场正在进行改革,回顾建场以来的历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对于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营农场的发展道路,将有所裨益。
  1982年初,农场成立场史编写办公室,先后有五名同志参加,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各业务部门也都分工专人着手编写专业志,但由于机关机构改革,人员变动频繁,正式编写场史的工作迟迟未能进展。1985年末,党委作出加快场史编辑工作的决定,加强了编辑力量,1986年5月完成初稿。经广泛征求意见,1986年10月完成二稿。又经两次修改和场编委、管局史志办的审定,完成此修订稿。
  《军川农场史》内容包括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等各个方面。其中以经济为主,着重于资料性的汇集。编辑时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溢美,不贬低,如实地记录农场发展的主要历程。时间从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官兵奔赴“北大荒”建立农场群开始,截止于1985年。
  全书分九编,四十二章,三十余万字,由志、纪、传、图、表、考、录诸体组成。前三编为概述、大事记和纪略,中间四编为专业志,后两编为传、考和征文。纪略分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通过若干侧面来反映阶段的特点。各专业志的编写则力求有数有据,以便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在场史编辑过程中,党委十分重视,主管领导亲自参与,各业务部门大力配合,许多建场初期开发荒原的老同志更是关怀备至,积极提出意见和提供历史资料,使编写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在此,我们向为编写工作作出贡献的同志,表示深切的感谢。
  场史的编写涉及面广,要求严格,由于间隔时间长,机构多变,人员更迭,一些部门过去对资料工作注意不够,没有建立起严格的归档和交接制度,一些宝贵的资料散失,加以编者水平有限,致使本书存在一些缺陷,甚至谬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