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农场史(1954—1984)
字体大小
默认
  • 默认
打印
前言


  一部记录着海林农场发展壮大的史实——《海林农场史》,在上级党委的关怀与领导下,经过编纂人员历时四年的努力,终于在建场三十二周年之际和大家见面了。
  海林农场,由海林县始建地方国营农场而得其名。这块二百二十一平方公里的土地,群山环抱,沟渠纵横,富饶美丽,不但有大片肥田沃土可以耕种,而且还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山、水、草、木、沙、石、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令人向往。
  自古以来,这里人烟稀少,满目荒凉,旧中国又蹂躏在日寇的铁蹄之下,成为日本人的“开拓团”,大好山河惨遭洗劫。
  1954年夏季,海林县人民政府决定开发这块荒原,一批又一批的垦荒者在这里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他们风餐露宿,以苦为乐,用勤劳的双手改造了山山水水,建起了家园,使千古荒原出现了生机。
  从第一批垦荒者用马犁开荒播种到现在已经三十二年过去了,三十多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荒原变成了肥沃的土地,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耕地十二万五千亩,有链轨拖拉机六十二台,胶轮拖拉机三十五台,联合收割机五十五台,机引农具六百六十七台,各种型号汽车二十五台,总人口八千三百零八人,职工三千一百九十八人的初具规模的机械化国营农场了。
  海林农场的建设者们,在漫长的艰苦岁月中贡献了宝贵的青春年华,他们用鲜血和汗水谱写了农场的光辉史篇,建场以来给国家生产粮豆三亿五千七百九十三万斤提供良种羊一万零九百二十七只,上交羊毛一百一十五点二五吨,良种马六百八十七匹,猪二万九千四百一十八头,还有鹿茸、蜂蜜等特产,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我们编写了这部场史,全书共八编四十章,十八万余字,记录了农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这里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希望能使后来者借鉴。
  由于我们水平低加之编写工作经验的局限,特别是在十年动乱中,1966年前的档案资料被烧毁,给编史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很多篇目都是通过编辑人员采访一些老领导、老干部、老工人,根据记录的口碑材料整理出来的。尽管做了很大努力,因为时间久远,很多事情的叙述已经不是那么清楚了,错误和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各级领导和全场职工多提宝贵意见。
  在编写场史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很多单位和同志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一些曾经在海林农场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同志,不但对编写工作给予了具体指导,还把自己珍藏多年的照片和资料献了出来,这是十分可贵的,在此我代表海林农场党委向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孙忠德
                           一九八六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