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农场史(1955—1984)
字体大小
默认
  • 默认
打印
序言

序言

序言



  “古往今来,大地谁主宰?”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五师拓殖北大荒的全体指战员们,以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
  三十年前,这支刚从朝鲜前线凯旋回国的英雄队伍,在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将军指挥下,由付师长余友清同志率领,拨荆榛,踏冰雪,来到祖国北疆完达山南麓的亘古荒原垦屯戍边,在自然植被复杂的处女地上,纵火烧荒,开犁破土。从此,边陲这块广袤,荒芜,神奇的土地上,诞生了第一个军垦农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八五○部农场。
  “八五○,像一粒火种点烧了荒原。根据王震司令员的指示,”八五○“派出大批干部战士和技术人员,走遍三江平原,实地踏荒考查,在此基础上,以”八五○“这个当时铁道兵的代号为序号,先后建立起八、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直至八五——等十多个农场。三江平原大地,旧貌换新颜,实现了王震将军关于”八五○以场扩场,“母鸡下蛋”的规划。
  三十年来,“八五○”土地扩大了,人员增多了。在铁道兵五师拓荒后,1956年。1958年先后又来了几批复员转业官兵。1959年来了一批山东支边青年,1963年至1972间,北京、上海、天津、宁波、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市大批知识青年,相继来到农场。
  三十年来,“八五○”的体制几经改变,由三级制场变成三个两级制场(即八五○农场,农垦部实验场、云山农场),后来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这三个场分别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三十六团,三十八团和三十九团。以后,三十六团合并为三十八团。兵团撤销后,恢复农场建制,三十八团改名“卫星农场”,现在,又恢复为八五○农场。
  这三十年间,农场的生产和经济形势也随之不断变化,通过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扰,克服自然的和人为的困难,起伏发展,曲折向前,不断成长壮大。现在,八五O 农场已是一个拥有近两万人口,四十五万亩耕地,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23 台,联合收割机159 台,载重汽车60台,各类机械4000多台的高度机械化的大型国营农业企业。近两年,农场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坚持贯彻“种、养、加,”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方针,各业生产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了糖乳加工、粮食加工。肉食加工、果计酿酒加、生物制品、能源工业、建材工业等生产体系,以及为加工提供原料的甜菜、奶牛、家禽,养鱼、食用菌、黑加伦、山葡萄等生产原料基地。目前,农场年社会总产值,在正常年景已达5 ,000 多万元。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产值比例逐年增长,通过广大职工的努力,将迅速改变以往长期受自然摆布的农业经济的脆弱局面。
  “八五○”的历史,是“八五○”的全体人民用心血和汗水书写的,他们在这块土地上艰苦奋斗,贡献了青春年华,有的人因革命事业的需要,留下青春的脚印后,调离了农场,有的人,为之奋斗,光荣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人们将永远怀念他们。
  在“八五○”发展壮大过程中,人们不会忘记:它一直得到中央领导同志、中央有关部门的亲切关怀。当年的铁道兵司令员,后来的农垦部部长,现在的党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同志,一直把农场作为他的试验点,直接参与农场的规划,并具体指导。从1954年到1964年十一年间,先后十四次来农场指导和视察工作。当时的国家主要领导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董必武以及邓子恢、康克清、廖鲁言,李水清、高扬、张林池等中央和中央部门领导同志都先后亲临八五○农场视察。董必武付主席来场视察时,还举腕运笔为农场写下了光辉的诗篇,讴歌拓荒的业绩,勉励屯垦的精神,“八五○”将终业不忘。
  “八五○”农垦三十年,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是一个“瞬间”过程,但它是继往开来的桥梁,由此及彼的里程碑。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前进过程中,进行回顾、总结、研究,写一方全史,以鉴往知来是很有必要的。
  场史写作组,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搜集和整理大量场史资料,对三十年来的农场历史,作了求真存实,秉笔直书的记载。对其中所涉及的重大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反映。
  我们和全场一起,以十分高兴的心情,祝贺《八五○农场史》出版。希望全场人民,在今后经济腾飞的岁月里,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在农场经济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商品生产发展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化的伟大变革中,继续谱写更加壮丽的新篇。
                                 王文彬
                                 张祥
                               一九八四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