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区志
字体大小
默认
  • 默认
打印
第一篇概述


  伊春市上甘岭区(黑龙江省上甘岭林业局)系政企合一县级单位,因纪念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胜利而得名。上甘岭区(局)位于小兴安岭腹地,汤旺河中上游,由三块独立区域组成,象三颗明珠联缀在小兴安岭南北两坡。总面积1460.7平方公里,人口2.5万。境内山岭绵延,溪流涓涓,林海浩瀚。冬季漫长寒冷。白雪皑皑;夏季短促温和,一片葱绿。降水丰富。南(南岔)乌(乌伊岭)铁路横穿南坡,上跃公路纵贯全区。山河秀丽。
  上甘岭林区自然资源丰富。森林面积83616公顷,草原面积22 000公顷,常见植物600多种。林木有红松、落叶松、云杉、冷杉、黑桦、白桦,枫桦、山杨、香杨、大青杨、糠椴、紫椴、黄菠萝、水曲柳、榆树、色树、柞树几十种。活立木总蓄积1087.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2%。
  上甘岭素有“红松故乡”之称。红松树形伟岸,高可达40米胸径可达1.5米,是工业建筑业优良用材。上甘岭区红松蓄积原占87%,经过30余年的过量采伐,今仅占8%。
  山果有平榛,毛榛、山葡萄、猕猴桃、都柿、悬钩子、稠李、刺梅果、东北茶*子等十几种;山野菜有刺嫩芽、蕨莱、黄花菜、东风菜等几十种,蕴藏量上百吨;食用菌有元蘑、榛蘑、猴头蘑、榆黄蘑、黑木耳等十几种;药材有党参、五味子、刺五加、黄芪、三棵针等200多种,蕴藏量900万公见(鲜),为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野生动物繁多。具有经济价值的兽类有猞猁、马鹿、驼鹿、麝、黑熊、狍、野猪、东北兔、松鼠、黄鼬;禽类有榛鸡、沙半鸡。
  棒鸡又名飞龙,是黑龙江省著名山珍野味,为清廷贡品。经过多年捕杀,棒鸡数量急剧下降,现已列为重点保护珍禽。
  另外,辖区内还有铁矿、铅锌矿、大理石矿、石灰石矿可供开采。
  1952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开进上甘岭林区,汇合当地职工群众,拉开建设上甘岭的序幕。1953年1月成立上甘岭森林工业分局和红山森林工业分局,同年8月合并为上甘岭森林工业局、隶属伊春林业管理局。1958年又改为林业局,从体制上结束单一木材生产的局面。1964年后设区,逐步发展为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综合利用,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政企合一综合性林业企业。区政府驻地红山镇,位于汤旺河畔,面积4.8平方公里,人口1.6万,是上甘岭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上甘岭区(局)全境划分为蔚兰、红山、美林、长青、查山、永绪、卫国、溪水、新风、枫桦、阳光、山峰、青山13个场所,下辖14个街道办事处,29个居民委员会,26个科级基层单位,共有职工6000人。境内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仅占总人口的2.1%。
  上甘岭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并始终保持着“上甘岭”这个光荣的称号,多次被评为伊春林业管理局、林业部先进局。
  1956年,上甘岭森工局克服官僚主义,精兵简政,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将推广先进经验纳八年度计划,首创平车原条运村,超额完成生产任务12,4%,降低成本0.7%,光荣地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
  1959年,上甘岭林业局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方针政策变成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认真贯彻推行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经验,千方百计挖掘各方面潜力,提前15天完成全年木材生产任务,创上甘岭林业局年产54万立方米的最高纪录,光荣出席全国群英大会。
  1965年,上甘岭林业局健全和巩固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种规章制度,严格采、打、集、清、装各工序质量标准,创木材采运实物劳动生产率509.1立方米/人年的全国纪录。
  1980年,上甘岭林业局端正林业生产经营方向,在伐区管理上抓教育,使提高作业质量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抓关键,在采、集、清上下功夫;抓措施,认真执行生产责任制;抓领导,深入实际解决问题,使各项指标全部达到规定标准,伐区质量名列全国第一。
  上甘岭儿女具有刚强智慧的素质,勤劳朴实的传统。
  拖拉机驾驶员于良孟于1956年连续9个月全勤,完成集材10907立方米,降低费用3150元,创全国最高纪录。他的包车组被评为全国林业先进包车组。
  工队长王希有学习铁人王进喜,胸怀“为革命敢把困难踩脚下”的英雄气概,于1965年创拖拉机台年集材20 092立方米的全国新纪录,被誉为林业工人“硬骨头”。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_汽车队司机刘洪江自1971年接车以来,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投入四化建设,安全行车70万公里,完成运村40万立方米,年年超额完成任务20%,并降低运材费用,共为国家节约资金近13万元。
  1982年他被伊春市政府授予“四化”建设特等功臣称号。
  上甘岭区(局)先后有数以百计的职工群众出席省级以上各种劳模大名,被授予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上甘岭的英雄事迹感动着小兴安岭百万人民。1959年,中共伊春市委书记王钊亲笔为上甘岭题词:“光辉的名字,英雄的人”。
  1982年,中共上甘岭区委认真总结了在长期的生产建设中培养出来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勇于进取的上甘岭精神,号召全区人民“认识上甘岭,热爱上甘岭,用上甘岭精神建设上甘岭”。
  上甘岭始建以来,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30余年共为国家生产木材751.4万立方米,上缴利税16 634.5万元。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左”的影响和自然经济思想的束缚,“以木为纲”,采育失调,以致林木资源枯竭,而丰富的林副特产、矿产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木材综合利用水平很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甘岭区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走“一下四上一活”(木材生产下调,营林、木材综合利用、多种经营、地方工业大上,搞活流通)的发展道路,积极开发建设北坡,充分发展和利用南坡,不断地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使营林、木材综合利用、多种经营和地方工业有较大发展,调整了经济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初步突破了“三单一大”(单一计划经济、单一木材生产、单一全民模式,“大锅饭”)旧模式的束缚,为振兴上甘岭经济打下一定的基础。1985年全区社会总产值达3558.3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499万元,国民收入2140万元。
  上甘岭区工业主要为森林工业,分为森林采伐运办理、木材加工、木材综合利用三大门类,1985年产值为1383.8万元,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的56.5%。森林采伐运输已由弯把锯采伐改为油锯采伐,由畜力集材改为拖拉机集材,由畜力运材经过森铁运材发展为汽车运才。贮木场由单一贮木正向多功能发展,专业化比重已达 46.3%。由于受林木资源变化的影响,原木产量从1959年54万立方米下降到1985年14.71万立方米,并且由常年流水作业改为季节性流水作业。1985年木材采运综合机械化程度达99.28%,采运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174.5立方米/人年,森林资源利用率64%,产值1248万元,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的50%。木材加工和木材综合利用主要为锯材和人造板。因林相变化,小材小料加工规模在逐渐扩大,正向密集型生产转化。制材机械以带锯为主,车间设有纵横传递装置,
  实行小头进锯,半自动化生产线已经形成。1985年锯材产量达4.5万立方米。出材率71.7%,一等品率91.5%,锯材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148.3立方米/人年。胶合板生产主要工序已实现连续化作业,废除蛋白胶,改用酚醛树脂胶和尿醛树脂胶,常用树种为桦木,已实验杨木作中板,先干后剪,增加单板修补拼接,规格增多,质量大幅度上升。1984年上甘岭林业局木材综合利用加工厂生产的红岭牌桦木胶合板在伊春市林产工业系统评比中获第二名,年产量达445立方米。1985年木材加工产值132.8万元,为1977年的2倍,1958年的110倍;木材综合利用产值457.2万元,为1977年的1.7倍,1958年的9倍,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的18。1%。
  地方工业和区街工业在逐步发展。地方工业产生于50年代中期,近几年得到重视,已拥有木器、食品、服装、建材、农机修理等行业6家小型企业。1985年产值达100多万元,为1962年的8倍。区街工业产生于70年代末期,主要为活性炭生产。最高年产量97吨。。“冬青牌”活性炭于1984年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证书。1985年地方工业与区街工业总产值为159.5万元,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的6.6%。
  营林和森林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加强。上甘岭林业局自 1956年起,至1985年共更新造林741 086亩,其中人工更新616333亩。保存212055亩,其中人工更新造林保存133890亩,形成人天混78165亩。面积保存率28.6%。护林防火实现“四网”“三化”。病虫害防治以种子林、人工林、苗圃为重点,进行了预测预报和种苗检疫活动。
  农业多种经营有一定的发展。农业生产以种植蔬菜为主。自1954年首建机关农场以来,逐渐形成以沿河、平川、锦绣、青山四大企办农场为主,各场所农业队为辅的农业生产体系。1985年,全区拥有耕地1·2万亩,年产蔬菜424.8万公斤,是1966年的3.3倍,产粮豆油30.35万公斤,是1966年的5.5倍。基本实现蔬菜自给,饲料部分自给。进入80年代,多种经营得到比较大的发展。种植业有人参、平贝、黄芪、黑加仑。1985年人参种植面积达2.3万平方米。养殖业有猪、牛、羊、鸡、兔、鱼、蜂。1985年全区养鸡4万只,猪4300口,鱼6万尾。采集业有木耳、蘑菇、山野菜。1978年全区收购山野菜48.8吨。1985年农业多种经营产值达520万元,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的20.8%。
  交通邮电和城镇建设发展也很快。林区道路从无村有。南乌铁路通过上甘岭31公里,设有红山、卫国两车站。公路已达260公里,通往各林场、经营所。有各种汽车20O多台,其中斯康尼亚重型运材车达25台。客货运输量逐年增加。城镇建设在飞速发展。1980年后平均每年建筑面积达7500平方米。1985年全区建筑面积已达42万平方米。上甘岭大街是省级卫生文明街。
  商业服务业贯彻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1985年国 营商粮服务网点达40多个,经营商品4500多种,年销售额1000万元,是1977年的2.6倍,1954年的4.2倍。全区平均每千人拥有商业 网点5.6个。
  文教卫生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教育方面,仅31年即建成中学4所,小学17所。1985年在校生达5 700名,教师400名,小学入学率98.8%,巩固率99.2%,毕业率82%,普及率98.5%。自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后共向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273名。科学技术方面,至1985年已成立十几个学术团体,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17名,是1955年的2.6倍。30余年来,共有10余个科研项目获省市优秀科技成果奖。文化方面,建有职工俱乐部1座,群众文化馆1个,广播站1个,电视差转台1座,新华书店1个。1985年图书发行18.5万册,报刊发行0.95万份(期发),电影放映288场次,观众11.3万人次,有专兼职通讯报道员247人,向省市电台、电视台、报纸投搞958件。卫生方面,建有职工医院和各种医疗机构,有病床100张,医务人员200多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3名,主管医师5名,医师23名。自1965年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成绩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3年20.43%下降到1984年4%。1985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职工平均工资由1954年838元增加到1986年1141元,人均储蓄存款212元。1985年人均住房9.2平方米,是1965年的1.8%。
  目前,上甘岭区(局)同其它林业企业一样,正面临着林木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局面,要改变这种状况,建设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但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林业经济,仍然具有一定的潜力和条件:
  第一,在长期的生产建设实践的磨炼与考验中,上甘岭人民培养了上甘岭精神。过去,依靠这种精神开发建设了上甘岭,支援了抗美援朝,支援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今天,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是建设四个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第二,上甘岭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除进行森林采伐外,各种剩余物和低质原料可发展木材加工和综合利用;林副特产可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加工业。
  第三,上甘岭林业局木材加工和综合利用初具规模,机械设备和技术力量均有一定基础。  第四,上甘岭林业局是建设30多年的老企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企业管理方面总结了很多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历史依据,创造了有利条件。 _第五,上甘岭区(局)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O多名,其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24名。另外,还有大中专毕业生800多名。在广大职工群众中蕴育着各种人才。
  但是,同已经搞活的地区和先进的企业相比,上甘岭区(局)还存在着管理粗放、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等劣势,解决这些问题,是发展上甘岭林区经济的关键。
  展望未来,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为指针,因地制宜,科学开发,综合经营,合理利用,开放搞活,一个以林为主,林、农、牧、渔金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林区必将早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