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地区志(下卷)
字体大小
默认
  • 默认
打印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绥化地区地方组织

第一节 组织沿革




  一、地级组织

  (一)中国共产党上江特别委员会

  1936年9月,中共满洲临时省委决定成立中共上江特别委员会,领导庆城(今庆安)、铁力、
海伦、绥棱等地区党的工作。赵敬夫任特委书记,丁世贤任组织部长,苏文清任宣传部长。由
于未能同地方党组织接上关系,加之敌人的多次讨伐,无法开展工作。特委领导成员后随抗联
三军六师撤入东山里(今海伦县护林乡和绥棱县东北部山区)。

  (二)中国共产党龙江工作委员会

  1939年6月,为在平原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斗争.中共北满省委和抗联十二支队党组织先后派
工作员徐泽民、交通员刘海、抗联第三军政治部宣传科长张文廉(张国军)、抗联三军一师二团
政治部主任高吉良(高凤亭)等到“三肇”(肇州、肇东、肇源)地区.秘密筹建党的组织。 1940
年1月或2月间,在肇州县朝阳村西土城子屯 (今肇州县托古乡民强村) 成立了“三肇”地区第
一个党组织——中共龙江工作委员会(中共“三肇”地区工作委员会)。张文廉任书记并负责宣
传工作,高吉良负责组织工作,徐泽民为工作员,刘海为交通员。龙江工委成立之后,张文廉、
高吉良、徐泽民等化装深入“三肇”地区和安达、青冈、兰西等县进行抗日宣传,发展党组织,
建立抗日救国会。 经过工作,先后建立肇州县的大阁庙、西土城子和肇源、肇东等4个区委和
16个抗日救国会,以及肃反部、妇女部、儿童部、武术团、红枪会等其他抗日组织。 同年8月
19日,工委书记张文廉去兰西工作,途经肇东县洪河村板子房时被捕,后被敌人杀害于肇源县。
张文廉被捕后,中共龙江工委由高吉良负责。同年1O月间,高吉良到安达县,在北市场以开杂
货铺(永发祥)为掩护,建立联络站,秘密开展活动。1940年11月后,伪滨江省防卫司令部调集
日伪军和特别搜查班,对“三肇”地区的地下党组织和抗日救国会进行疯狂的大搜捕。1941年
2月,中共龙江工委机关被破坏。至此中共龙江工委停止了活动。

  (三)中国共产党绥化中心县工作委员会

  1945年11月16日,中共黑龙江省工委决定成立中共绥化中心县工作委员会,陈雷任书记,
朱维仁任副书记一蔡明(龙南纵队司令员)、姚国民(龙南纵队副政委)、杨毅夫(龙南纵队政治
部主任)、闫继哲(绥化县长)、肖杰、李光宇等为委员。

  绥化中心县工委设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组织部长李光宇,宣传部长朱维仁(兼),民
运部长肖杰。中心县工委辖庆安、铁力、望奎3个县工委。1946年6月,撤销中共绥化中心县工
委,所辖各县工委由中共黑龙江省工委直接领导。

  (四)中国共产党海伦中心县工作委员会

  1945年11月,中共海伦中心县工作委员会成立。辖绥棱、明水、拜泉、依安等 4个县工委。
徐明任书记。丁秀任副书记,顾旭东、李超、张光迪为委员。中心县工委设组织部、宣传部。
组织部长顾旭东,宣传部长李超。1946年11月,按照黑龙江省委的指示撤销了中共海伦中心县
工委。

  (五)中国共产党松江省哈西地方委员会

  1945年11月,中共西满分局根据斗争形势的变化和中共中央的指示,决定中共松江省工委、
松江省军区机关和哈尔滨保安大队撤出哈尔滨市,由保安大队司令员刘子奇、政委王建中率领;
转移到肇东县昌五镇,并在此地成立了中共松江省哈西地方工作委员会,辖肇东、肇州、郭尔
罗斯后旗(今肇源县)、安达、青冈等5个县(旗)工委。地委书记王建中,委员王学明(哈西专员
办事处主任)、 刘子奇(军分区司令员)、齐渭川(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组织部长李祝三,社会
部长林泽生。1946年3月,中共哈西地委撤销。

  (六)中国共产党松江省三地委

  1946年6月17日,中共松江省工委决定成立中共松江省三地委,机关驻青冈县城,辖青冈、
兰西、安达等县工委。地委书记刘莱夫。同年8月三地委撤销。

  (七)中国共产党嫩江四地委

  1946年 6月,中共嫩江省委决定成立中共嫩江四地委。机关设在肇州县城,王建中任地委
书记,辖肇东、肇州、郭尔罗斯后旗、扶余、杜尔伯特旗等5县(旗)工委。

  1947年1月。中共中央西满分局决定撤销中共黑龙江省委和中共嫩江省委,设立6个地、市
委,归西满分局直接领导。 同时,中共嫩江四地委改为西满分局四地委,古卓新任地委书记、
王建中任地委副书记。地委设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社会部等工作机构。组织部长顾旭东
(兼任),宣传部长李志文,民运部长张秀英、文宫元,社会部长许西。

  1947年9月2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将中共西满分局二地委和四地委合并,成立中共嫩
江省委。二、四地委所辖各县委由嫩江省委领导。

  (八)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龙南地区委员会

  1946年7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成立中共黑龙江省龙南地区委员会。刘莱夫任地委书记,
陈雷任副书记,李逸民、朱维仁、蔡明(军分区司令员)为委员。

  中共龙南地委设组织部、宣传部。组织部长李逸民,宣传部长朱维仁。

  龙南地委机关设在绥化县,辖绥化、望奎、青冈、安达、兰西等5个县委。同年1O月,中
共龙南地委机关由绥化县迁至望奎县。

  1947年1月,中共中央西满分局决定撤销中共黑龙江省委和中共嫩江省委,设立5 个地委
和齐齐哈尔市委,由西满分局直接领导。原中共黑龙江省龙南地委改为中共西满分局三地委。
地委机关由望奎迁回绥化县.领导绥化、绥东、庆安、铁力、望奎、兰西、林甸、青冈、明水
等9个县委。

  1947年9月15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中共西满分局一、三、五地委合并,成立中共黑
龙江省委。原地委所属各县委由中共黑龙江省委直接领导。

  (九)中国共产党绥化地方委员会

  1956年3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共绥化地方委员会和绥化专员公署,机关驻
绥化县城。辖绥化、绥棱、海伦、北安、德都、庆安、铁力、呼兰、巴彦、木兰、通河、望奎、
兰西等13个县委。

  中国共产党绥化地方委员会设常务委员会,设书记、副书记、常委。1956年7月,改设书
记处,原书记改称第一书记,副书记改为书记处书记。

  地委工作机构设立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监察委员会、农工部、财贸部、统战部、讲
师团、机要交通局等工作部门。

  (十)中国共产党松花江地方委员会

  1958年 8月16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和省委决定,将中共绥化地委改为中共松花江地委,地
委机关驻地由绥化县城迁至哈尔滨市。地委辖伊春市、绥化、绥棱、海伦、庆安 (铁力并入该
县)、双城、五常、巴彦、木兰、通河、肇州、肇源、望奎、兰西县等14个市县委。

  中共松花江地委设地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监察委员会、农村工作部、统一战线工
作部、工业交通工作部、财政贸易工作部、林业部。

  1959年1月成立地委党校。1960年2月.设立地委学习室。同年3月,成立地委政策研究室。
4月设立政法工作部、青年工作委员会等14个工作部门。

  1960年4月,省委调整了各地委所辖市县。5月将安达县改为安达市。调整后松花江地委辖
伊春、安达2 个市委和绥化、绥棱、海伦、庆安、望奎、肇东、肇州、肇源、青冈、兰西、明
水等11个县委。

  1962年10月,省委决定恢复铁力县,同时成立中共铁力县委员会,归中共松花江地委领导。
1964年1月,伊春市委划归省委直辖。同年6月,撤销安达市,恢复安达县,同时成立安达县委,
仍隶属松花江地委。 同年,根据省委指示,地委对所设工作机构进行了几次调整和精简。到
1964年10月,松花江地委有地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监察组、统战部、政策研究室、学
习室、农工部、工交部、财贸部、党校等11个工作部门。

  1965年1月,根据中央关于地委不设书记处的指示精神.省委决定撤销地委书记处,第一书
记改为书记,书记处书记改为副书记。

  (十一)中国共产党绥化地方委员会

  1965年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成立新的松花江地委、专署,辖哈尔滨原所属8个县;
原松花江地委、专署改为绥化地委、专署,仍辖绥化、绥棱、海伦、庆安、铁力、肇东、肇州、
肇源、望奎、安达、青冈、兰西、明水等13个县。地委、专署机关迁回绥化县城。

  1966年 5月16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机关被冲击,地委及各部门工作无法进行,处于
瘫痪状态。

  1967年1月24日。地直机关“造反派”联合夺了地委、专署的一切权力,成立了“中共绥
化地委、绥化专署红色造反者接管委员会”,至此地委工作中断。同年5月26日,经黑龙江省
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了由“造反派”组织负责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绥化军分区的代表、革
命干部代表9人组成的“三结合”的临时权力机构——黑龙江省绥化地区革命委员会。

  (十二)中国共产党绥化地区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

  1968年12月16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根据中央《关于建立革命委员会的单位恢复党的组
织生活》的指示精神,批准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绥化地区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作为地委恢复前
党的临时领导机构。核心小组由7人组成.其中解放军代表2人、领导干部2人,群众代表和一般
干部代表3人。

  197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铁力县划归伊春地区。此时绥化地区辖12个县。

  (十三)中国共产党绥化地区委员会

  1971年9月11 日,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地方各级召开党代表大会通知的精神,经省委同意,
召开了绥化地区首届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地委委员,组成了中共绥化地区第一届委员会。
在一届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上,选出12人组成常务委员会,从此恢复了中国共产党绥化地区委员
会。

  党代会后,地委未再设办事机构,地革委的办事机构即是党委的办事机构,地委和地革委
是一套办事机构。

  1973年 6月,根据省委关于机构编制调整的通知精神,地委工作部门和地革委工作部门分
设,撤销了地区革命委员会政治部,设立了地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政策研究室。同年
7月建立地委纪律检查组。8月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归地委领导。

  1977年1月.政策研究室与地委办公室合并.地委办公室内设政策研究组。1978年3月,恢复
地委党校。5月恢复统一战线工作部。至同年 10月,中共绥化地委工作机构有地委办公室、组
织部、宣传部、纪律检查组、统战部、知青办、地委党校等7个工作部门。

  同年11月28日,中共黑龙江省委根据党章规定,将中共绥化地委由一级地方委员会改为省
委的代表机关。其基本任务是,负责在全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省委部署的
任务,对全区的经济建设和各项重大的社会主义事业提出规划和进行必要的决策,对所辖县委
的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掌握情况,总结经验,以保证全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地委改为省委的代表机关后,仍领导原来的12个县委,地委工作机构无变化。

  1979年10月,撤销纪律检查组,成立中共绥化地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80年 8月,撤销知
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办公室。1981年 2月,设立中共绥化地委政法工作办公室。同年11月,恢
复了中共绥化地委政策研究室。1982年8月,设立地委学习室。1983年4月,成立绥化地委人大
联络组。同年9月,恢复地委农村工作部。

  1983年 9月,在机构改革中,按照干部“四化”(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
要求,省委对绥化地委领导班子进行了重新配备,原地委书记、副书记和常委的职务自然解除。
地委取消常委制,改为委员制。

  机构改革后,地委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纪检委、统战部等11个工作部门。

  同年12月,设立老干部局和地委讲师团。1984年 1月,中共绥化地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改为
中共绥化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由地委工作机构变为独立的工作部门。同时撤销政法工作办公
室,设立政法委员会。同年 2月,改地委人大联络组为中共黑龙江省绥化地区人大工作办公室。
同年5月,设立地委保密委员会办公室。1985年 3月,成立党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1986年1月,
设立黑龙江省工商业者联合会绥化地区办事处。 同年6月,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
省委员会绥化地区联络处。1987年2月,成立老龄委员会办公室。1989年2月,撤销农村工作部。
同年10月,撤销地委人大工作办公室,成立绥化地区人大工作委员会,同时撤销政协绥化地区
联络处,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绥化地区工作委员会。1990年11月,改党史工作
委员会办公室为党史研究室。至此,中共绥化地委工作机构为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
部、政策研究室、讲师团、政法委、党史研究室、老干部局、老龄委办公室、保密委员会办公
室、工商联、党校等13个部门。

   中共绥化地方委员会领导人更迭表
表12—1 (1956年3月—1958年7月)



   中共松花江地方委员会领导人更迭表
表12—2 (1958年7月—1965年7月)



   中共绥化地委领导人更迭表
表12—3 (1965年7月—1967年3月)






   中共绥化地区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领导人更迭表
表12—4 (1968年2月—1971年9月)



   中共绥化地区委员会领导人更迭表
表12—5 (1971年9月—1990年12月)









  二、县级组织

  1935年1月9日,经中共满洲省委同意,在海伦特别支部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共产党海伦县
委员会,这是本区境内第一个县级党的组织。县委书记张修武,组织委员韩子正,宣传委员顾
旭东。同年5月,张修武病故,省委派兰志渊(又名李景升)接任县委书记。 增补韩相国、张云
峰为县委委员。海伦县委直接领导12个党支部,43名党员。县委建立后,深入农村开展抗日宣
传,发展党员,扩大党的队伍,组织抗日武装等秘密活动。

  同年 9月,中共满洲省委调兰志渊回省委,派王清志(化名韩相彬、王文生、王群)接任县
委书记,县委委员没有变动。

  1936年 1月9日,中共海伦县委归中共哈尔滨特委直接领导。同年9月,中共哈尔滨特委决
定调王清志去大连任市委书记,原市委书记张福增(化名夏福田、夏浩然、夏尚志)到海伦任县
委书记。县委机关迁到海伦镇东南街(今文明街),以韩相国家为接待站,宋家麻花铺为联络点,
以开杂货铺为掩护,组织、领导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到1937年 2月,海伦县委领导下的城乡党
支部发展到16个,有党员62名。

  同年 6月15日,日伪警察、特务搜查了海伦县委秘密联络点宋家麻花铺。县委组织委员韩
子正、宣传委员顾旭东被捕(韩子正死于狱中,顾旭东于1945年8月出狱)。同年10月5日,敌人
对海伦地下党进行第三次大搜捕,县委机关及各党支部均遭到破坏,党员、游击队员、抗日救
国会员以及家属等40余人被捕入狱。至此,中国共产党海伦县委停止了活动。1941年10月,中
国共产党肇源县委会成立,高吉良任县委书记,不久遭敌人破坏停止了活动。

  1945年8月22 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派东北抗日联军某部领导张光迪等人,随同苏联红军到
海伦县进行建党、建政工作。于同年9月21 日,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海伦县工作委员会。对外称
“红军之友”社,社长顾旭东。 同年11月5日,经中共黑龙江省工委批准,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海伦中心县工作委员会。1946年11月撤销中心县工委,成立中国共产党海伦县委员会。1945年
9月初至12月末, 绥化、兰西、绥棱、青冈、安达、肇东、郭尔罗斯后旗(今肇源)、庆安、明
水、望奎、肇州等县相继建立起中国共产党工作委员会。各县工委设书记、副书记、委员,实
行委员制。县工委工作机构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党员训练班等部门。1946年
8月,根据省委指示将各县工委改为县委。

  1946年10月,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指示,从绥化县划出双河、秦家、四方台、张维等区,
成立绥东县,同时成立中共绥东县委员会,县委机关驻双河镇。1947年 6月撤销,所辖区委归
中共绥化县委领导。此期间,各县委机关一般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妇女委员
会、青年委员会、党员训练班等工作机构。1950年,增设纪律检查委员会。1951年,增设统一
战线工作部。1953年,撤销秘书室,成立县委办公室。同年增设财政贸易工作部。1954年以后,
增设农村工作部、工业政治部、文教工作部、政法工作部等。1956年纪律检查委员会改为纪律
监察委员会。

  1956年 3月,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第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关于召开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的
决议的精神,全区各县委先后召开了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委员会,并设立了
县委常务委员会。同年 5月,根据省委通知精神,增加了各县委的领导职数。县委委员由10人
左右增加到20人左右,常务委员增加到7至10人,书记、副书记由原来的2至3人增加到4至5人。

  同年4月 11日,经国务院批准,郭尔罗斯后旗改称肇源县,同时将旗委员会改为中共肇源
县委员会。仍隶属于中共绥化地区委员会。

  1956年 7月,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指示,各县均设立书记处,县委书记称第一书记,副书
记称书记处书记,实行书记处制。1962年 9月,撤销书记处,恢复书记、副书记职称,实行常
务委员制。

  1960年 5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安达县,改设安达市,随即撤销中共安达县委,建立中共
安达市委,仍隶属于中共松花江地委。1964年 6月,撤销安达市,恢复安达县,同时撤销中共
安达市委员会。1965年4月,组建中共安达县委员会。

  1966年,各县委机关内设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纪律监察委员会、农村工作部、
财贸政治部、工交政治部、统一战线工作部、县委党校等工作机构。

  1966年 5月16日,“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全区各县党、政机关遭到“造反派”的冲击,
工作处于停止状态。 1967年1月,在上海“一月风暴”的影响下,“造反派”联合起来,夺了
县委的领导权,各县均成立起“接管委员会”,党组织陷于瘫痪,各工作部门也失去职能作用。

  1967年3月至5月间,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各县陆续成立了由“造反派”组织负责
人为群众代表,支“左”解放军代表和领导干部代表组成的“三结合”的临时政权机构——县
革命委员会,掌管党、政、财、文一切大权。各县革命委员会内设:政治委员会、生产委员会、
群众工作委员会、保卫委员会。各委员会下设若干工作组。

  1969年4月,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革命委员会的单位,恢复党的组织生活”的指示,
各县革命委员会先后建立起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简称核心组),设组长、副组长、成员,核心组
下设办公室负责指导全县党组织的恢复工作。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全区各
县继续召开了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县委,恢复了常务委员会,设书记、副书记、常务
委员。各县委组成后,未另设办事机构,县革命委员会的政治部下属的办事组、组织组、宣传
组、文革组、群工组、工代会、贫代会、妇代会、红代会等为县委的办事机构。1973年 6月,
县委、县革委分别设立工作机构。各县委设办公室、政策研究室、组织部、宣传部、纪律检查
委员会、战备办。1979年,恢复统战部、县委党校、工交部和财贸部。

  1983年 9月,各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改为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晋升为副处级单位,由县
委的工作机构变为独立的工作部门,受县委和上级纪律检查部门双重领导。

  经国务院批准,1982年12月,绥化县改为绥化市(县级);1984年11月,安达县改为安达市
(县级);1986年9月,肇东县改为肇东市(县级);1990 年3月,海伦县改为海伦市(县级)。4县
改市同时撤销县委,成立市委。

  1990年底,中国共产党绥化地区各市、县委员会内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
政研室、政法办、党史办、老干部局、党校等工作机构。

   各市县工委建立时间及变化情况表
表12—6



   中国共产党各市县委领导人更迭表
表12—7 (1945—1990年)


















  三、基层组织

  (一)安达站支部

  1926年9月,中共北满地委派党员袁世辰等2人,到安达站秘密开展建党工作,与在安达站
秘密活动的中共党员李天松接上了关系,成立起中共安达站党小组,袁世辰为组长。党小组成
立后,积极发展党员,同年12月,党员发展到9 名。随即成立了中共安达站党支部,袁世辰任
支部书记,归中共北满地委领导。

  (二)青冈特别支部

  1929年10月,中共满洲省委派党员朴元赫(朝鲜族)到青冈县傅家店(今民政乡保安村)一带
进行建党活动,发展林永茂、李忠律、韩宽淑(均是朝鲜族)等3 名党员。同年11月,经中共满
洲省委批准,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青冈特别支部委员会,书记林永茂。1930 年3月后,韩宽淑、
林永茂、朴元赫等党员先后调出,青冈特支解体,停止了活动。

  (三)庆城特别支部

  1930年 5月,中共满洲省委派金大一(朝鲜族)到庆城(今庆安县)帮助建立党组织。经过工
作,发展了崔友山、权大山等 9名党员,成立了中共庆城特别支部,韩宽淑任特支书记,隶属
于中共北满特别行动委员会,活动于庆城、铁力、巴彦、木兰、绥棱等地。

  同年7月,庆城特支召开了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共庆城特别支部委员会(亦称干事
会),崔友山当选为特支书记,韩宽淑、权大山、金石林、金永佑4人为特支委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随着群众性抗日救国斗争的开展,庆城境内党的组织得到了
迅速发展。到1932年末,中共庆城特别支部党员已发展到31名。1933年初,庆城特支遭到破坏,
停止了活动。

  (四)四方台特别支部

  1930年10月,中共满洲省委派党员张适斋(张适),到绥化县四方台组建中共四方台特别支
部,张适斋任特支书记,隶属于中共满洲省委。到1933年初,四方台特支在四方台火车站、绥
化火车站、曹家烧锅屯建立 3个党支部,发展党员17人。同年春,张适斋去沈阳工作,途中被
捕。特支由张冠英负责继续坚持斗争。

  1934年春,日伪当局组织警察特务进行大搜捕,四方台特支遭到破坏,停止了活动。

  (五)海伦车站支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胡启、陈大凡等 4名党员在海伦进行党的活动。同年12 月,
成立了中共海伦车站支部,有党员5名,胡启任党支部书记,隶属于中共呼海路特别支部领导。
1933年,胡启调离,由陈大凡担任支部书记。1934年6月,由于敌人破坏,车站党员撤离海伦,
参加了抗日游击队。

  (六)安达站特别支部

  1932年6月,中共安达站支部建立,黄吟秋任支部书记,直属中共满洲省委。同年7月,改
为中共安达站特别支部,黄吟秋任特支书记。安达站特支成立后,在铁路成立3个党小组。9月,
发展了李辉(雷炎)、孙余久为中共党员。至此,安达站特别支部有党员15名。不久,黄吟秋由
于身分暴露,调回省委工作,鞠哲祥接任特支书记。

  1934年11月,安达特支因与中共满洲省委失掉联系,党的工作无法开展,特支成员大部分
到外地开展工作。

  (七)海伦特别支部

  1932年9月, 中共党员雷炎(李辉)、孙余久经中共安达站特别支部委派,到海伦县开展建
党工作。同年1O月,经中共满洲省委同意,建立了中共海伦特别支部委员会,雷炎任特支书记,
孙余久、顾旭东为委员。海伦特支受中共满洲省委直接领导。海伦特支建立后,积极发展党员,
组织抗日武装,对群众进行抗日宣传。经过工作,先后建立了中学党支部、火车站党支部、西
大营党支部,共有党员13名。 1934年4月,根据中共满洲省委指示,中共海伦特别支部改为中
共海伦支部。不久雷炎调到珠河游击队工作,省委派张修武任中共海伦支部书记。同年10月,
按照满洲省委的指示,中共海伦支部又改为中共海伦特别支部。特支书记张修武,组织委员韩
子正,宣传委员顾旭东。特支机关迁到海伦县城西南街韩相国家,交通站设在宋家麻花铺。特
支所属城乡6个支部,有党员33名。

  (八)光复后党的基层组织

  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后,党中央和东北局派部队和干部,于 9月间到达绥化地区
接收日伪政权。到1946年春,先后在各县建立起中国共产党工作委员会,随即建立了区(乡)党
委会。县、区党委成立后,开始秘密建党,在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和士兵中发展党员,建立
党的基层组织。 1948年7月,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在全区范围内开始公开建党,使党员队伍迅
速发展壮大,基层组织普遍建立起来。到1949年底,全区已建立区(乡)党委136个,党支部1836
个,党员已达27621名。

  1956年 2月,中共绥化地委建立时,全区共有基层党委41个,总支部369个,党支部3 414
个。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基层党委增加到328个,总支部减少到182个,党支部发展到
5561个。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70年,全区党的组织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1971年,党的组织逐渐恢复正常,当时全区共有基层党委386个,总支部205个,党支部
6534个。到1990年,全区有基层党委570个,总支部546个,党支部10877个。

   绥化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分布情况统计表
表12—8








  注:1966年至1970年和1972年无统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