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
市委书记:林 铎 1956年3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74年12月参加工作,2012年1月任现职。
副书记:宋希斌 姜国文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 颖(女)
副主任:朴 逸 王维绪 才殿国
王洪斌 顾福林
市长:宋希斌 1963年4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85年7月参加工作,2012年1月任现职。
副市长:聂云凌 曲 磊(女) 丛科明
市政协主席:姜 明
副主席:张桂华(女) 葛喜东 张郑婴
解应龙 纪效民 唐春发 李志恒
杨晓萍
【概况】
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 000亿元,比上年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632.4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02.3亿元,分别增长8.8%和13.4%。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56%。
全年开工建设2 000万元以上项目1 041个,完成投资1 300亿元,其中实施省市重点产业项目277个,完成投资720亿元,分别是上年的1.15倍和1.22倍。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 200亿元,增长32%,增速连续5年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之首。工业投资大幅增长,完成1 600亿元,增长33%;民间投资更加活跃,实现3 100亿元,增长35%,占总投资比重达59%。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交通、文旅、住建集团正式挂牌运营,国有资产运营和配置效率明显提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减少行政审批事项30个,优化政府办事流程196个,社会交易成本大幅下降,服务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 22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 800元,分别增长12.1%和14.1%。70个惠民行动项目件件落实,完成投资330亿元,超年计划70亿元。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复率均达100%。“六五”普法深入实施。创建全国最具安全感省会城市成效显著,刑事案件发案总量保持省会城市最低,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3.5%,信访积案化解率达85%,和谐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1)产业项目建设,构建了以各区县(市)、开发区为主体,市直部门齐上阵的工作新格局,全年新引进开工产业项目836个,是上年的4倍,其中100亿元以上6个、50亿元以上8个、10亿元以上60个,完成投资254.4亿元;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7家、国内500强企业17家;实际使用外资22.8亿美元、内资1 322亿元,分别增长20%和63.2%,总量和增量均居全省第1位。围绕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实施了百威英博120万吨啤酒等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建成投产项目64个,投资12.3亿元的凯斯纽荷兰项目达产后,将成为东北亚最大的农机生产基地。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了中航科工钛合金等亿元以上项目100个,东安艾维欧航空传动系统等67个项目竣工投产,投资19.8亿元的中船重工燃气轮机达产后,可实现全市动力装备制造业质的飞跃。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持续壮大企业发展实力,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户,经济加快发展的推动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围绕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新引进开工1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152个,投资200亿元的万达文化旅游城建成后,年可接待游客1 000万人次,“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文化旅游活动成效显著,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8亿元,增长20.5%。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把园区发展专项资金由3亿元提高到5亿元,重点园区产业集聚力明显增强。高新区新引进科技研发、产业化及配套项目75个,创新驱动发展的功能更加完善;经开区新落户企业1 000家,新开工项目115个,装备制造、食品、信息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粗具规模;辽宁华塑等46个产业项目进驻宾西开发区,双胞胎饲料等22个项目建成投产;利民医药产业园区新引进项目16个,“北方药谷”专业园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市财政投入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5亿元,设立每年3个亿元、三年10个亿元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发行企业债券40亿元,引进保险资金30亿元,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资金35.4亿元,企业信用融资担保服务中心担保额达122亿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强化人才智力支撑,设立了1亿元且上不封顶的人才引进资金,引进各类产业发展急需人才2 410人。推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集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 709项,实现本地转化837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3%。(2)粮食总产量165亿公斤,实现“十连增”。新建扩建规模化牧业养殖场(区)315个,肉蛋奶产量达290万吨。农业种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旱改水”“粮改菜”成效明显,新增水田7.54万公顷、蔬菜0.2万公顷,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115个,粮食高产创建面积发展到106.72万公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 087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增长38.1%。新上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40个,其中10亿元以上8个,完成投资23.4亿元,是上年的9.4倍。通河县、延寿县、木兰县、方正县结束没有亿元产业项目的历史,2013年又新上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8个。五常牛家工业园新引进大连环嘉集团再生资源等47个项目,工业总产值实现112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比上年增长25%。撤并14个乡(镇)、268个村(屯),建设市级新农村示范村50个,完成扶贫开发整村推进68个,开工建设520公里农村公路,交工通车500公里,改造危险桥梁177座,依兰松花江大桥建成通车。县域经济实现生产总值增长13.7%,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3.5亿元,同比增长21%。(3)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形成空港大道等24项规划成果,犹太老会堂等保护建筑再现历史风貌,东西轴线、铁路大院成为城市新的靓丽风景线。新建改造各类道路111条、桥涵27座,三环路江南江北全线贯通,公滨路、三合路等骨干道路和进乡街高架桥、红旗大街跨河桥建成通车,地铁1号线实现载客试运营,已安全载客超过1 500万人次,城市现代化立体交通格局基本形成。新建停车场20处,新增停车泊位1.6万个,新建公交首末站30处、公交枢纽站3座,新增大容量环保公交车605台、出租车2 000台,百姓出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公交都市”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推进源网建设,努力让百姓生活的城市更有保障。新改扩建源网厂站35座,改造主城区供水、排水、电力、供热、燃气、通讯老旧管网1 047公里,建设先锋路等易涝片区应急排水工程12处,主城区源网地理信息系统完成信息采集和功能开发。强化综合整治,努力让百姓生活的城市更干净。全面落实区街主体责任,健全长效管控机制,治脏、治乱、治差专项整治行动成效突出,机械化清扫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60%和85%。坚持拆违控违同步推进,对认定的违法建筑,一律实行“零容忍”“零补偿”,累计拆除违章建筑1.7万处、717万平方米,为国家减少经济损失180亿元。全年实施污染减排项目101项,造林8.04万公顷,城区新植树木59.2万株、新增绿地250.6公顷。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由上年的83%提高到85%,“三沟”基本实现清水入河,松花江断面水质达到功能区划标准。(4)启动编制内陆港、综合保税区和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综保区土地调整方案已获国土部批复,“两头在外”产业集聚效应开始初显,俄罗斯西格玛集团小型飞机、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复合材料转包生产等项目争取入驻园区。哈东现代物流产业带启动建设,华南城等重大商贸物流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开通直飞美国阿拉斯加包机、对俄航空客货混载业务和国内首条对俄航空货运专线,成立中俄跨境金融服务中心,设立哈尔滨国际邮政互换局,建立中国北方电商物流仓储发寄中心,可通过俄方设在新西伯利亚和叶卡捷琳堡的两个大型保税库辐射俄罗斯全境。引进中丹智能供热节能循环产业园,为更新改造老旧供热管网、保障城市供热安全、助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成功举办“哈洽会”“农博会”“寒博会”等国际展会,城市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与白俄罗斯签订“一城对一国”战略合作协议,在中白工业园内规划建设哈尔滨园。(5)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2.8万套、竣工4.2万套;为1.5万户困难群众提供廉租住房保障;改造农村泥草房7.2万户、498万平方米;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310万平方米。围绕促进创业就业,成功举办哈尔滨创业(就业)博览会,城镇新增就业13.8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143万人。围绕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持续扩大各类保险覆盖面,8.3万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遗留问题得到破解,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均增加228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月460元和每年2 508元;新增养老床位2 386张,建成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699个。城镇居民医保政策实现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统筹区域内政策性报销比例由74%提高到81.4%,22种重大疾病省(市)报销比例达7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9‰。围绕强化公共服务,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80所,配建新区义务教育学校10所,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和素质教育特色示范学校64所。哈尔滨大剧院、音乐厅建设进展顺利,城区健身设施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新建千米以上城市社区20个、农村示范社区19个,为街道办事处、乡镇及社区补助财政资金1.2亿元。(6)集中解决物业管理、冬季供暖、产权证办理、棚改回迁、内涝居民安置等群众反映突出的现实问题,制定物业收费、管理、准入等10项制度和标准,创建市级以上物业管理示范小区233个,维修老旧住宅756万平方米,清除不合格物业企业77家,物业管理年活动取得初步进展和成效;拆并分散燃煤小锅炉316台,新增集中供热能力2 500万平方米,居民供热市长热线投诉率下降49.3%;妥善解决6万户居民房屋产权证办理遗留难题;长期在外临时居住的9 439户棚改居民喜迁新居;道外北岗、向江社区创造内涝避险搬迁户数最多、安置最好、速度最快的历史。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委改进作风规定,严厉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相关案件145起,问责公职人员315人,经济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群众对政府行政效能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南岗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按照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关于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工作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城乡一体、普惠均等;全面达标、突出特色等基本原则,通过两年(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创建,在全区构建形成一个“设施网络全覆盖、服务供给高效率、共建共享成常态、组织保证可持续、制度措施管长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社会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率和满意度明显提高,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均达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标准,重点在基础设施网络、人才队伍、品牌活动、统筹协调共建共享、总分馆体系建设等五个方面打造亮点,形成特色,总体水平力争“全省龙头,中部领先,全国示范”。在全面达标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打造覆盖全区的“一网五带三阵地”公共文化服务大格局;建立城区公共文化资源统筹协调和共建共享机制;建立区级层面的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打造具有悠久历史、鲜明特色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实施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十百千”工程五个方面的工作,使之成为南岗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特色和亮点。到2015年9月,主要实现四个目标:一是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方面,推进标志性文化设施“三馆”建设。区文化馆完成选址搬迁和扩建任务,面积和功能“双扩增”,区博物馆完成国家三级博物馆和省文物保护单位“双晋级”;区图书馆实现扩建改造和晋级国家一级图书馆“双提标”。基层文化设施“五个100%”提档升级。“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全面提效升级为“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形成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电子阅览网络,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保障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文化信息资源,享受数字化公共文化资源服务。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建立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方面。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建立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专家咨询制度、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营的公众参与制度,加快形成政府宏观管理、行业参与、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的管理模式。四是资金、人员、技术保障方面。公共文化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公共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稳步提高,人均文化事业费高于本省平均水平。到2015年,全区文化事业经费投入达到2.85亿元。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编制3名,行政村和社区有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文化指导员),城市社区设有公共文化服务岗位。
【南岗区在全省率先实行数字城管四级网络运行模式】
2013年,南岗区打造智能城管首善城区,在哈尔滨市首家达到国家级标准的“数字城管”三级协同办公网络平台基础上,按照“数字南岗,智能新城”的总体要求,狠抓提升性工作,技术上求突破,方法上求创新,在全省率先构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三化并举”的数字城管四级网络平台。主要三个方面:一是科学架构数字城管四级网络平台运行体系。至2013年9月,南岗区数字城管四级网络平台已在全区18家街道办事处、146个社区全面推广实施。二是建立完善街道自检巡查考评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和“管理重心下移、责任权利统一”思路,依托街道三级管理平台,建立街道“小数管”指挥体系,明确“小数管”“小城管”“小环卫”的层级架构,形成了街道指挥、管理、作业“三责一体”的自检巡查考评体系。各街道根据辖区特点和工作实际,细化网格管理责任,成立以城管办、环卫办、“四位一体”人员及社区干部为主的自检巡查小组,外勤人员每天早、中、晚3个时段,按照预制网格巡查路线,巡查街路4~6条、庭院15~22个,日巡查时间不少于3个小时,对街路、庭院城管问题进行采集,实行简易问题自我处置,无管理权限的问题及时上报街道三级平台,由其协调处置。至年底,街道外勤人员自检问题达49 595件,实现了民生服务由被动处置到主动发现的新转变。三是建立智能化考核评价制度。在明确要求街道城管经费占街道整体经费40%的基础上,投入1 050万元作为城区管理目标考核专项资金。下发《2013年南岗区街道办事处推进重点工作考核办法》,针对街道办事处城区管理31大类、92小项工作内容,科学制定《南岗区街道重点工作目标及考核标准》,依托城区管理考核平台自动生成考评数据,采取“三天一通报,每月打分排名,季度兑现奖金”的方式,对全区城区管理工作进行统一考核和评价。
【道外区人民政府房屋征收办公室被评为2013年“感动哈尔滨”年度群体】
2013年,在新一地区向江、北岗社区避险搬迁工作中,道外区征收办干部职工牢记为民宗旨,高效务实工作,仅用27天就圆满完成3 317户居民避险搬迁任务,为改善新一地区广大群众的居住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工作中,工作人员顶着烈日、穿着水衩在齐腰深的水中丈量房屋,一千就是四五个小时,有的几乎昏厥在水中。为了让群众选到称心的新房,工作人员连续多日每天仅休息三四个小时,有的同志把年幼的孩子寄放在父母家中;有的同志把孩子的婚礼日期一再推后;有的同志累犯了心脏病,含着“速效救心丸”坚守岗位。为方便群众,道外区征收办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设立免费饮水站,开通看房直通车,入户办理房改手续。验收组同志起早贪黑入户宣传、验收房屋,经常是午饭、晚饭并作一顿吃。对于弱势群体,征收办在政策范围内予以照顾。面对现场社会不法人员的恐吓、威胁,他们毫无惧色,坚持原则。新一地区搬迁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道外区征收办也被树立为全市征收战线学习的榜样。当年,区征收办被评为2013年“感动哈尔滨”年度群体。
【哈尔滨华南城】
哈尔滨华南城项目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总投资超200亿元,规划占地10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l 200万平方米,将成为集展示交易、物流、信息、市场拓展、技术创新、品牌推广、工业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配套完善的、超大规模的现代化综合商贸物流产业园,成为中国北部经营规模最大、经营商品种类最多,服务功能最全的商品集散中心与综合性物流中心。项目建成后,集聚珠三角及港、澳、台乃至全世界的客商入驻,跟进商家可达8万~10万户,并新增就业岗位约20万~30万个,市场交易额超1 000亿元,每年因市场交易创税收约15亿~30亿元。华南城一期投资80亿元,于2012年6月开工。截至2013年12月,开工面积157万平方米,一期规划交易市场100万平方米已施工,招商完成80%。50万平方米仓储、酒店等配套工程年底完成桩基,热源厂年底投入使用。交易市场精品区A、B、C区33万平方米年底竣工,分别经营装饰建材、五金综合、五金机电等工业原材料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