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采用国际标准

  1979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规定:“对国际上通用的标 准和国外的先进标准,要认真研究,积极采用。”特别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随着我国 对外贸易的发展,采用国际标准已引起各方面重视。黑龙江省采用国际标准的工作,就是在 这种形势下起步的。自1979年以来,一些部门和企业把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作为提 高标准水平和产品质量,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工作。1979年,黑龙江省 第一机械工业局在佳木斯电机厂、哈尔滨轴承厂、齐齐哈尔第一、第二机床厂等,10多个工 厂,开展了采用国际标准的试点工作。1981年,一机部召开科技工作会议,提出要在机械工 业中普遍采用国际标准。为此,省机械工业厅在全行业进行了调查摸底,调查了527个企业( 省直属企业22个,地方企业505个),3873种产品,执行2022个标准。其中:执行国家标准的 555种,执行部标准的710种,执行企业标准的251种,尚有500种产品采用的是未经上级主管 部门审批的企业标准或按合同生产的一次性产品。分析了1764种标准的水平,属于50年代的 标准有17个,60年代的标准有505个,70年代的标准有1060个。在所调查的企业中,真正采用 国际标准的只有1个企业。为了提高机械工业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 ,省机械工业厅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于1982年9月,编制了采用国际标准“六五规划”。《 规划》包括引进技术的产品、出口产品、优质产品、节能产品、量大面广的系列产品和部分 基础零部件,共233种,其中有94项被纳入一机部采用国际标准规划中。为保证规划实施,采 取了分年度下达计划的办法,组织企业按国际标准进行生产。
    1982年3月17日,国家经委、科委、国家标准总局印发了《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试行 )》。同年11月,国家标准总局在石家庄召开了采用国际标准经验交流及制定规划座谈会。 特别是同年12月10日,国务院以国发(1982)156号文件批转了《国家标准局关于加强标准化 工作报告的通知》。在《通知》中明确指出:“目前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反映了经济 发达国家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已经普遍达到的先进技术水平,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是我国重要 的技术经济政策,也是技术引进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标准计量管理局在积极组织贯 彻上述文件、会议精神的同时,还把省内一些大中型企业采用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取得显著 经济效益的先进经验在全省进行宣传推广。
    1983年3月,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全省采用国际标准经验交流和制定规划座谈会”。在广 泛征求意见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全省实际情况,于1983年制定了采用国际标准的三年 规划。明确全省采用国际标准的指导思想是: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要紧紧围绕经济 建设的需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节约能源,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为 中心,贯彻“认真研究,积极采用,区别对待”的方针,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看准国 外发展趋势,在充分考虑技术先进,系列齐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择其所长等效或参照采 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重点应放在计划内产品,特别是 重点产品方面;原材料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要走在其它行业前面;对农业、能源、交 通以及获省级以上的优质产品、创优产品、新产品、出口产品、替代进口产品要尽先采用国 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要从原材料、配套产品、零部件、元 器件到检测仪器设备和产品包装等标准,成龙配套地采用;凡急需而又可行的,要尽快采用 ;需要而现实有困难的,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采用;需要而暂时不能普遍实行的,可先在部 分企业或部分产品(出口产品,代替进口产品)中采用。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到1985年,凡 是获国家、部优质奖的产品,引进技术和合作生产的产品,出口产品和顶替进口产品的标准 ,要达到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水平;省级优质产品、新产品、重要节能产品、重要机电 产品和重要原材料的产品标准要逐步达到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水平。省、市计划产品要 有20%的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1983年后,黑龙江省加快了采用国际标准步伐。当年,全省各地有143项产品等效或参照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与1982年相比增加了123%,仅工具行业有20种产品采用了国 际标准。1984年增加到291项,比1983年又增长了90%。到1985年底,黑龙江省已有149个企业 的846种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其中机械工业企业有797种主要机电产品采用了 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并经国家验收发证,使电机、量具刃具、轴承、机床、链条、电磁线 等51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创汇达601万美元,并取得3500多万元企业经济效益和680多万元 的社会经济效益。佳木斯电机厂是生产防爆、起重及冶金用电机的专业工厂。其中防爆、起 重电机年产量约占全国同类产品的40%。50年代初期基本采用苏联标准,60年代初执行国家标 准,产品虽经几次改进,但安装尺寸、功率等级、防护性能、振动限值、噪音限值等几项主 要技术指标与国际电工委员会的标准差距很大,在国内外市场上打不开销路。1980年,国家 下达给该厂的生产任务只有10.3万千瓦,还不到上年度的四分之一,企业濒临亏损局面。为 了摆脱困境,该厂认真分析了企业的经营形势,认为只有向国际标准靠拢,提高产品质量, 从国际市场上找出路,才能扭转企业的被动局面。于是他们着手收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 准资料,共收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17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6种,日本、 美国、西德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7种产品标准。对4个公司5个系列145台电机的情况进行分析, 结合我国具体条件,制定出等效采用国际标准方案(有的项目略高于国际标准)。经过两年 多的努力,对6个系列(全厂共26个系列)的电机按IEC标准和参照国外工业先进国家产品标 准进行了改进,并投入生产。采用国际标准后,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如老产品JZ2、JZR2型电 机使用寿命为半年,有的甚至只有一周,检修一次不仅要花原价50%的维修费,而且停机修理 也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采用国际标准生产的新吊车电机(YZR)15台样机,已在鞍山钢铁公 司运行1年半以上,仍处于良好状态。电机效率、功率因数、起动性能、定子绕组、温升等主 要技术性能都好于原电机,达到了IEC标准,使电机产品第一次大批量进入国际市场。罗马尼 亚以高出老产品55%的价格购买新的BC系列电机,第一批订货1000台,为企业增加收入380万 元,占当年总产值3162万元的12%。省机械工业厅总结推广了佳木斯电机厂采用国际标准的经 验,推动了全省机械工业系统采用国际标准工作的深入开展。佳木斯造纸厂是一个备有发电 、制网和碱回收系统的综合制浆造纸企业,年产机制纸15万吨。主要产品品种有12种。该厂 从1980年开始,对重点产品电器工业绝缘用的电缆纸,浸渍绝缘纸分别采用了国际电工委员 会(IEC)标准。电缆纸采用国际标准后,厚度偏差小于国际标准规定的5%;纵向抗张强度高 于日本标准2.5公斤力;横向高于2.5公斤力;纵向伸长率高于国际标准0.2%;横向高于2 .5%,为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由于电缆纸的抗张强度高、伸长率大、一等品 率大幅度的提高,每年可提高经济效益75万多元,通过采用国际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有9种 产品被评为国家、部和省的优质产品。牡丹江磁头厂是一个只有200余人的小厂,主要生产数 字磁带机的磁头和盒式录音机磁头。该厂从1971年开始就瞄准了国外先进水平,按国际标准 进行生产。经过几年努力,他们生产的CT092C型精密数字磁头,达到了美国MDI公司、英国D RI公司,法国CII公司,日本富士通公司和美国CDC公司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磁头记录密度 达到国际标准ISO1864规定的1600位/时的要求,其它技术指标也完全符合国际标准。国内不 少研制磁带机的科研单位和70%的生产厂都在配用或准备配用该厂生产的磁头。该产品1981年 获国家银质奖。哈尔滨第一工具厂通过采用国际标准改变了生产面貌,获得可喜的经济效益 。如新产品硬质合金可转位套式面铣刀,同心式内径定心矩形花键拉刀、硬质合金齿轮滚刀 等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受到用户欢迎。投产后一年多创产值45万元,获得利润13.3万元。其 中同心式内径定心矩形花键拉刀替代了进口产品,为国家节约了近300万美元的外汇。齐齐哈 尔冰刀厂为提高产品质量,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收集了国内外技术标准400多份。其中有苏联 、英国、加拿大、美国、联邦德国、日本、捷克等国家的标准27份,并收集实物样品152套件 。经全面分析、测试、筛选,参照国外先进标准制定了高水平的企业标准,使产品的主要技 术指标都赶上和超过了国际名牌产品。高级速滑冰刀1982年获国家银质奖,1984年又获国家 金质奖,打入了国际市场。1985年出口冰刀鞋10万双,创外汇100万美元。哈尔滨锅炉厂198 3年通过对国际先进标准的研究,明确了目标,积极向国际上高标准靠拢,1984年制定出与8 0年代国际水平相当的产品制造技术条件95项,产品标准75项,并在生产中执行。该厂的220 吨/时、410吨/时电站锅炉已达到国际标准,HG—SG200/4型蓄势器已达到美国的ASME标准 ,荣获国家银质奖。
    1985年6月,黑龙江省电子工业总公司举办了采用国际标准学习班,并召开了采用国际标 准与标准化经济效果分析和计算方法学习交流会。在采用国际标准中,采取了“直接采用— —实践验证——修订补充”的办法,加快了采用国际标准的速度。哈尔滨晶体管厂在制定QM —N5型气敏管标准时,参照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日本费加罗公司的TGS12型气敏管标准,制 定出灵敏度、回路电压、加热电阻、负载电阻等技术指标,并结合国内市场需要,增加了气 体敏感速度和脱附速度两项指标。在试验项目上除采用振动、冲击等试验项目外,又增加了 热冲击、潮湿和短期寿命项目试验,保证了产品质量。到1985年底,电子行业先后有12个企 业的数字磁头、敏感器件、发光器件、大功率开关管、计时记分牌等14种产品采用了国际标 准。此外其他产品在制定标准时,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有关参 数,从而使电子工业标准化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