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企业标准化

  企业标准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黑龙江省企业标准化工作是在建国后发展国民 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开始的。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电机厂、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哈 尔滨汽轮机厂、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哈尔滨亚麻纺织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伟建机器厂 、东安机械厂、齐齐哈尔车辆工厂、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在有关部门指导 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企业标准化工作,相继成立了标准化机构,配备了专(兼)职 标准化人员,建立了标准化工作的规章、制度。在这期间,这些企业根据生产需要,普遍开 展了以贯彻上级标准,制定执行本企业标准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工作。1961年,9月16日中共 中央发布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总结了“大跃进”期间的经验和教训,针 对“大跃进”期间出现的生产不按标准、消耗不按定额、操作不按规程的状况,提出了改进 措施,企业标准化工作得到加强。1962年,国务院颁布了《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 管理办法》,规定“一切正式生产的工业产品,各类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由国家收购作为 工业原料的、出口的以及对人民生活有重大关系的重要农产品,都必须制定或者修订技术标 准,并且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管理”,“各级生产建设管理部门和企业单位,应当根据工 作需要,指定机构或者专人负责技术标准的管理工作。”黑龙江省认真贯彻这一办法,进一 步推动了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又有一些企业建立了标准化机构或配备了标准化专职人员 ,有的企业还制定了《工厂标准化组织条例》、《标准化工作制度》、《工厂标准制定、审 批与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加强了标准化人员培训。如哈尔滨锅炉厂在1964年提出,标准 化工作人员要有包括熟知标准、熟悉技术条件和质量标准、熟悉产品专业知识和产品设计等 7个方面24条为内容的基本功。在此期间,全省机械行业有14个部直属工厂建立了标准化机构 ,配备了47名专职人员。到1965年,增加到217人。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企业标 准化机构被撤销,标准化人员被调离,工作一度停止。直到1972年,黑龙江省许多大中型企 业标准化工作开始恢复。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从上到下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推动企业标准化 工作的开展。特别是1981年11月国家标准总局颁发的《工业企业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对企业标准化工作机构、人员及其职权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把企业标准化工作纳入了 全国统一的管理轨道。黑龙江省企业标准化工作有了新的发展,打破了仅限于制定和贯彻技 术标准的局面,管理标准化已成为企业标准化的基本内容之一。一些基础好的工厂,除制定 、贯彻技术标准,结合全面质量管理落实经济责任制外,还制定并贯彻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 准,企业标准化机构和人员有了发展。1982年,哈尔滨市对2522个工业企业进行了调查,有 标准化机构的企业263个,占10%;有专(兼)职标准化人员789人;牡丹江市调查了211个企 业,有标准化机构的9个,占26%;专职标准化人员41人,兼职标准化人员288人。
    1982年初,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黑龙 江省标准计量管理局结合企业整顿,对企业的标准化工作进行了整顿和验收。1982年12月, 黑龙江省工业企业整顿办公室和黑龙江省标准计量管理局联合发出《关于在企业整顿中整顿 和加强标准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企业要在这次企业全面整顿中,整顿和建立健全企业标 准化机构,整顿和加强标准化队伍,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要求凡是批量生产的产品,必 须要有标准;正式生产的产品,必须要按标准组织生产,按标准检验,消灭产品无标准现象 ;出口产品、获优质奖产品、重点产品都要制定高于现行标准的内控标准;制定与产品标准 相应的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工艺、工装、包装储运、安全、卫生、环保标准,以及能 源消耗和工时定额等标准,还要有图样、技术文件审批、文明生产及销售服务管理标准与之 配套。1983年4月,黑龙江省标准计量管理局为配合企业整顿,制定并颁发了《黑龙江省企业 标准化工作整顿验收标准》。企业标准化整顿工作的验收,采取百分制评分方法,满分为10 0分。对验收未达到整顿验收标准的企业,限期6个月进行补课,经企业自检合格后再上报主 管部门及同级标准计量管理部门进行复查。全省第一批162个试点企业,经验收合格有114个 。通过这次整顿,黑龙江省把企业标准化工作推向了一个更新的阶段。1985年,省机械工业 厅有44个重点企业设立了标准化机构,标准化人员达到307人。黑龙江省机械行业一些大型企 业标准化工作较为突出。
    一、哈尔滨锅炉厂
    哈尔滨锅炉厂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的重点企业。生产电站锅炉、辅机、阀门和石 油化工容器等产品。1955年10月成立标准化机构,称为“管道附件标准组”。在1955年到19 58年的生产初期,标准化工作学习和借鉴苏联锅炉技术标准,制定了600多个工厂标准。这一 时期,该厂执行的标准除一些基础标准和技术管理标准外,基本上直接采用苏联标准。完成 了中压35t/h、75t/h电站锅炉标准化。1959年到1966年期间,根据生产需要补充制定和完 善了中压锅炉标准,发展了高压和超高压锅炉标准以及其他产品标准,建立了锅炉、受压容 器、阀门、辅机等四大类产品的标准体系,基本上满足了生产的需要。
    “文化大革命”期间,标准化队伍解散,资料丢失,标准化技术人员下放,企业标准化 工作处于停顿状态。1972年后,重新组织标准化队伍,逐渐恢复了正常的标准化工作秩序。 当时锅炉产品是单台设计,周期长效率低,影响生产。通过研究分析,先后制定了16项锅炉 部件标准。进行了部件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将119种省煤器的17种弯曲半径简化成4种 ,为省煤器蛇形管自动生产线投入生产创造了条件。1973年,完成锅筒、锅筒内部设备、屏 式过热器、喷水减温器、管式空气予热器等16个锅炉部件的标准化设计,使锅筒、锅筒内部 设备减少设计工作量70%。全年共完成了161种过热器和多种屏式过热器弯头的标准化工作, 将过热器弯头的15种弯曲半径简化为6种,对7种规格屏式过热器简化为2种,为过热器蛇形管 自动生产线和屏式过热器数控弯管流水生产线投产创造了条件。还把油燃烧器喷咀由57种简 化为11种,使喷咀结构简单、雾化性能好并成为系列化。把锅炉上的窥视孔、打焦孔和入孔 等各种门孔,由36种简化为13种。在这一年,共制定了新标准353项。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这个厂的标准化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完成了锅 炉辅机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设计和整顿,共设计了20多个系列品种,100多种规格,200 多个通用零部件,改变了品种规格繁多情况。如以燃油加热器系列产品和老的燃油加热器相 比较:同样容量,老产品重量30多吨,体积60立方米,新产品重量不到4吨,体积只有2立方 米。到1976年末共整顿了工厂标准1386项,技术条件95项;贯彻第一机械工业部19个锅炉标 准(JB1609—1626—75,JB/Z120—75)并将这些标准转化为工厂技术条件。
    1978年,工厂标准化室对锅炉元件水压试验用端盖进行标准化设计,制定了新的结构型 式标准和新的强度计算公式,大幅度减小端盖厚度,每年可节约钢材7吨。1979年,哈尔滨锅 炉厂提出“以法治厂”。“法”就是标准,强调必须按标准管理、按标准设计、按标准工作 、按标准制造、按标准检验。标准化人员与设计人员一起,对锅炉喷水减温器进行了更新设 计,设计制造出新的笛管型喷水减温器,在电厂中频繁起停、复杂交变应力作用下的恶劣条 件,试运行3800小时,完好无损,消除了锅炉由于套筒式喷水减温器断裂,经常停炉的故障 。机械工业部和水电部联合向全国电厂推广使用。贯彻标准后,可减少设计工作量80%。同年 ,工厂对锅炉包装设计进行标准化,改进了135项包装,取得较大经济效益。将蜗形钻由58种 简化为23种,改变了由于规格过多,刀具供不应求的情况。还修改了水压试验通球标准,采 用钢球,并将上下限范围内的球合并为同一规格,使147种球简化为49种,方便了检验和生产 管理。1981年,制定了新型炉墙孔、高温高压法兰等8项标准。组织了有厂长、书记、中层领 导、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等1000多人参加的贯彻国家劳动部颁发的《蒸汽锅炉安全监 察规程》和《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的标准学习班。1983年,在经过近两年的分析研究基 础上,哈尔滨锅炉厂在全国锅炉行业首次提出《锅炉行业采用国际标准的建议》,建议书分 析了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锅炉标准,找出我国锅炉标准 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建议我国锅炉行业采用ASME规程《锅炉和压力容器法规》。1983年锅炉 行业厂长会议,采纳了采用国外先进标准ASME的建议,同年9月,通过企业整顿,全厂共有技 术标准2319项,其中贯彻国家标准(GB)77项、部标(JB)50项、设计标准1162项、技术条 件112项、质量分等标准49项,工夹具标准496项,管理标准172项。1984年结合引进2008t/ h锅炉技术,除采用国际标准外,还制定了高于国家标准、部标准,相当于80年代国际水平的 内控标准170项。保证了220t/h,410t/h电站锅炉达到了ISO标准,蓄势器达到了ASME标准 ,为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2008t/h锅炉创造了条件。
    1985年,哈尔滨锅炉厂共有技术、管理标准2300项,其中贯彻国家标准、部标准等上级 标准697项。工厂健全了企业标准化体系,对提高企业素质,保证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50、100、200MW机组锅炉和蓄势器等主导产品国际标准采用率达到68.6%。
    二、哈尔滨电机厂   1954年哈尔滨电机厂成立了标准化组,配备了专职标准化技术人员。从1955年至1958年 ,组织制定了第一批工厂标准。这些标准大都是参考套用或直接采用苏联标准,铅印成册, 供全厂各有关技术科室和生产车间使用。这期间制定并贯彻的各类标准134项(其中材料标准 73项,紧固件标准50项,工艺标准4项,结构要素标准7项)。采用的苏联标准有TOCT183—5 5《旋转电机一般技术条件》、TOCT5616—50《水轮发电机》、TOCT533—51《汽轮发电机》 、TOCT186—52《异步电机》、TOCT184—53《直流电机》、OCT1001《公差与配合》、OCT32 94《普通螺纹》等。
    1962年至1966年由于产品的不断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又陆续制定补充了基础标准,材 料标准,紧固件标准,工艺、焊接及零部件等6大类200余项工厂标准,形成了较完善的标准 体系。针对水、火电及交直流电机和相应的辅机等产品的生产需要,建立了自己的系列型谱 、设计规范、产品技术条件和计算方法。如大电机机械计算,凸极同步电机、汽轮发电机、 异步电机、直流电机的电磁计算,大电机的通风计算等6种一整套电机设计方法,经原一机部 批准为全国电工专业指导性技术文件。这些标准的制定和贯彻,对发展品种,提高产品质量 ,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1966年工厂召开第一次标准化工作会议, 制定了全厂标准化工作计划,建立了全厂标准化工作制度,组建了全厂兼职标准化网。
    
    
    “文化大革命”中,所有规章制度被废除,标准化工作停止。1973年工厂召开了第二次 标准化工作会议,总结交流了经验,通过了全厂《1973年至1975年标准化工作规划》,调整 了兼职标准化网,并开始整顿工厂标准。加强产品系列化、零部件标准化。如:可控硅直流 电机新系列,按价值工程采用恒流制和R10优先数设计方法,使用一个机座号的电机能满足不 同转速和功率的要求,系列内电枢和换向器的规格大为减少,既满足用户的要求,又能成批 生产,提高了经济效益。1978年哈尔滨电机厂和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组织制定机械工业部标 准JB2728《电机用绕簧式空气冷却器》。并把历年来使用的冷却器按照热容器、水管排数、 水路数、有效长度等加以统一规定,形成系列,使规格大为减少,能够在各种电机中广泛使 用,收到良好效果。1979年组织起草机械工业部标准《水轮发电机制动器》。此项标准,把 工厂过去使用的原φ160、φ220和φ280毫米的制动器,经过整理归并纳入标准系列,结构与 外型尺寸统一,并能成批生产,使用在国家优质产品、部优质产品上。如葛洲坝125MW水轮发 电机组(获国家金质奖)、太平湾47.5MW水轮发电机组(获国家银质奖)、红石50MW水轮发 电机组(获省优质产品奖),以及鲁布格、天生桥、岩滩、水口、清江等大型水电机组,促 进了工厂经济效益的提高。
    
    进入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标准化工作重点转入采用国际标准,内容不 断扩大。哈尔滨电机厂标准化工作,围绕“上质量、上品种、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这个 总目标,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简称“双采”),首先编制了“六五”期间工 厂产品“双采”规划,并根据工厂产品标准与IEC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对比分析,找出差距 ,制定或修订水轮发电机、汽轮发电机、水轮机通流部件和大型同步电机励磁系统基本技术 条件、标准等共23项。
    
    1983年以来,哈尔滨电机厂明确规定凡创优产品,开发的新产品及出口产品,必须采用 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从1984年起先后有下列11种产品采用了国际标准,包括200MW汽轮 发电机、125MW水轮发电机、125MW水轮机、高速鼠笼型异步电动机、50MW红石水轮发电机、 50MW红石水轮机、47.5MW太平湾水轮发电机、47.5MW太平湾水轮机、725/1173kW直流电动 机、300MW汽轮发电机、600MW汽轮发电机,以上11项产品通过了采用国际标准的检查验收, 其中9项分别被评为国家、部或省优质产品。
    1985年哈尔滨电机厂在贯彻执行国家标准、部(专)标准的基础上,对实行了近10年的 企业标准,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工作。共修订了企业标准296项,制定新标准20多项。使陈旧的 老标准得到了更新换代。
    三、哈尔滨汽轮机厂   哈尔滨汽轮机厂是国家生产电站汽轮机和船用汽轮机的大型骨干企业。建厂投产以来, 已为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朝鲜、阿尔巴尼亚、巴基斯坦等国和地区的80多个电站 提供各种型号汽轮机270台,23.65GW,占我国火电装机总量的四分之一。
    工厂标准化机构成立于1956年,属产品设计科领导。这时期的产品是仿制产品,多数采 用苏联标准。同时结合本厂实际,制定了《图样及文件编号办法》、《图样封面格式及标题 》等62个标准。1958年工厂产品品种增加,根据紧固件和材料的品种规格繁多不统一的情况 ,相应地制定和修订了零件及零部件标准195个,制定标准的范围也从紧固零件扩展到材料和 一般设计资料。
    1961年标准化室被确定为厂标准化工作归口单位,负责全厂标准化工作,归总工程师和 设计处领导,在全厂主要车间和科室设立了兼职标准化人员,建立起初步的标准化网。标准 化工作范围也扩大到设计、工艺、材料、加工、检验等部门,制定出了《标准化工作责任制 度》和《图纸标准检查制度》。1961年—1963年期间制定和修订标准393个。其中热加工余量 、热处理规范和工厂常用刀具标准119个。1964年—1966年开始专业标准的设计,并把多种汽 轮机常用的专用零件改为通用件,并在小件通用化的基础上开始大部套的通用化。如:06号 后汽缸既可用于50MW汽轮机,也可用于100MW汽轮机。“文化大革命”期间,标准化室解散, 标准化工作停顿。1972年工厂恢复标准化组,开始整理紧固件和金属材料标准索引。1978年 ,工厂开始加强标准化工作,恢复了标准化网,编制标准手册《常用标准及一般资料》,制 定《金属材料手册》。1980年从美国西屋公司引进600MW汽轮机技术,同时也引进了有关的美 国国家标准和美国西屋公司标准。1982年转化了600MW汽轮机标准手册中的紧固件标准,金属 材料规格标准,并组织翻译近10万字的美国标准,向全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宣讲。1983年 哈尔滨汽轮机厂开始逐渐扩大采用国际标准范围,制定工厂主导产品采用国际标准规划,选 定第一批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产品是:引进机组600MW汽轮机(N600—170/537/ 537),采用的国外先进标准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标准ANSI/ASMEPTC—6《汽轮机性能试验 规程》;出口机组210MW汽轮机(N210—130/537/537),采用的国际标准是国际电工委员 会标准IEC45—70《汽轮机规范》;改型产品200MW汽轮机(N200—130/537/537)采用的国 际标准是IEC45一70《汽轮机规范》。
    1984年工厂根据机械工业部下发《整顿与加强电工企业标准化工作的若干措施》通知精 神,成立标准化科。并以汽轮机技术条件为核心,编制出技术标准体系。
    同年,收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607个。为加强采用国际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录拍了 与工厂有关的国际标准讲座录像,组织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收看,并完成美国西屋公司全部 标准资料的翻译和转化。完成主导产品技术条件与IEC45《汽轮机规范》的对比分析,找出了 它们之间的差距,提出了解决措施,并负责起草7项部标准。1985年工厂起草37项机械部标准 ,其中主要起草12项,参与起草25项。
    四、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   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是国家在“一五”期间建立起来的重点骨干机床生产厂。1950年建 厂以来,为我国钢铁、重机、矿山、电站、铁路、石油、国防等行业提供307个品种17661台 23.3万吨金属切削机床和设备产品。其中,有128种产品填补国家空白,有53种346台产品远 销到世界35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九大系列产品和提供成套设备、生产自动线、数控机床等产 品。该厂的专职标准化机构建立于1954年8月,隶属于总工程师领导。建厂初期的标准化工作 重点是基础性标准和工艺、工装标准化。基础性标准有:齿轮啮合(几何计算)、齿轮公差 、结构要素、紧固件等。标准资料主要来源于苏联红色无产者工厂(ЭНИMC)及《机床与 工具》杂志。对这些苏联标准进行了复制、翻译和转化。1955年颁布第一套《齿轮公差》工 厂标准,1956年颁发第一套《几何尺寸及结构要素》(后改为基本标准)工厂标准。并开始 制定产品典型工艺、工装和简易工艺守则。1957年至1959年制定了第一批零部件标准,包括 紧固件、操作件、液压件、冷却件、润滑件、管件、电器件、部件和传动件标准等,同时还 制定了第一套《图样画法统一标准》。包括基本件、标准件目录格式,并在产品图样中贯彻 实施,还成套引进了苏联的产品工装标准,并参与起草了第一机械工业部标准,如JB7—59《 自由锥度和角度公差》、JB290—291—60《矩形花键联接》。
    1960年,根据第一机械工业部要求,为加强专业化工作,调整了厂标准化专职机构,分 别成立设计标准化组和工艺标准化组,承担行业性标准、产品标准、基础零部件标准和冷、 热工艺标准的制定工作。从1961年到1965年重点抓了工艺标准化工作,形成自制工装体系。 在产品工艺编制中,标准工装占全部工装的60%以上,其中主导产品标准工装占80%。1965年 ,根据机床专业标准,又组织全面修订了12类基础零部件标准,为产品标准化、系列化、通 用化奠定了基础。1966年参与了部标准的起草,先后制定或发布的机床专业标准和部标准有 《金属切削机床通用技术条件》、《普通车床精度》、《立式车床精度》、《机床电器图形 符号》、《渐开线圆柱齿轮、圆锥齿轮、蜗杆传动公差》、《落地车床精度》、《机床电器 安装技术条件》等,并在工厂贯彻实施。这期间,通过贯彻国务院《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 技术标准管理办法》以及《第一机械工业部行业标准化实施细则》等,企业标准化工作得到 进一步加强,专职标准化人员配备力量较强,设计标准化人员一般在8—10人,工艺标准化人 员一般在3—5人。“文化大革命”中,标准化机构被撤销,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处于无 章可循的混乱状态。产品质量明显下降,机床产品噪声大、漏油严重、外观质量粗糙、用户 安装后开动不起来,严重影响了企业产品的声誉。1970年,标准化专职机构恢复。1971—19 75年期间,更新和恢复了部分基础、零件标准,如整顿更新齿轮啮合要素,修订紧固件、操 作件、润滑件等工厂标准。但标准化工作处于守摊状态。应付临时性生产服务和标准解释性 工作较多,标准资料缺乏,情报信息不畅。
    1976—1979年,标准化工作开始逐步走上正常发展轨道。该厂先后起草了主导产品立式 车床、重型卧式车床、落地车床的产品质量标准,并被批准为部标准。参与了《机床通用技 术条件》等3项部标准和机床专业基础零件标准的修订工作,参与了国家标准《公差与配合》 、《机床操作指示形象化符号》的修订工作,并分别荣获国家、部、局级科学技术奖励。同 时开展了产品零部件通用化、典型化工作,形成了工厂标准和指导性技术文件,坚持了产品 图样标准化审查工作。工艺标准化工作在原有基础上,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补充新标准,19 77年扩大到工艺要素、标准组合卡具、喷漆工艺标准领域。在1978年“提高产品质量、整顿 企业管理”的企业整顿中,将13类基础零件进行了一次整顿,颁发了新的《金属切削机床通 用技术条件》等3项标准,承担了第一机械工业部下达的落地车床精度、参数、型谱等标准的 修订任务。第一次颁发了工厂标准《形象化操作指示符号》、《数控机床操作指示符号》。 铸锻工艺标准化也相继恢复展开,先后制定基础标准18种、铸件标准13种、工艺标准62种、 原材料标准17种。由于恢复和发展标准化工作,全员标准化意识有所增强,产品图面质量及 整机质量逐渐提高。1978年8月工厂被一机部授予“提高产品质量、整顿企业管理标兵”企业 称号,到1979年C5112A、C5116A单柱立式车床分别荣获省优质产品和部优质产品称号。进入 80年代,工厂标准化工作围绕“上质量、上品种、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总要求和推行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以产品创优及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为主线,推动了工厂采用国际标 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工作,企业标准化工作进入新阶段。在以C5112A单柱立式车床为代表的产 品创优活动中,工艺部门本着“工艺未动、标准先行”的原则,整顿和健全了工艺标准。在 1980年的专用工艺装备推行“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中,纳入150项标准。1982年贯彻新 国标,增加170项新标准工装。1983年在提高性整顿中,整顿补充了要素标准15种,工装标准 682种,工装要素标准4种,从而一举使C5112A单柱立式车床在1981年获得了国家银质奖。
    为贯彻国际标准,从1983年—1985年工厂修订发布了13类工厂基础、零部件新标准,14 类产品设计标准,分批贯彻实施了与ISO标准等效的6项互换基础标准,与IEC标准等效的机床 电气图形符号、图样文件及通用技术条件等。为完善产品标准体系,结合工厂产品系列,参 与和组织起草了立式车床、重型卧式车床、落地车床的4种18项机床质量标准,全面等效采用 了ISO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补齐制定了验收条件及产品质量分等等4项企业内控标准,2项机 床电气标准,促进了国家优质产品、部优质产品的质量更加稳定提高。1984年又有CW6163A、 CW6263A普通车床获省优质产品称号。在拓宽技术标准领域的同时,为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 ,工厂先后制定了《职能科室职责范围》、《管理制度》、《各类人员岗位标准》、《各生 产经营部门业务流程》、《质量职能手册》、《设备操作规程》、《安全管理制度》、《安 全管理规程》、《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等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为形成系统完善的企业标准 体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