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定期不定期监督检验

  定期监督检验一般是由标准计量部门与有关主管部门配合,根据本地区的产品构成情况 和检验能力,确定并公布受检产品目录,把应检的产品名称、受检的企业、承担检验任务的 单位及检验周期等做出明确规定。不定期的监督检验主要是不确定检验周期,而是根据时令 变化、市场商品供求情况、社会对产(商)品质量的反映,对某些种类的产(商)品所安排 的抽查检验。
    1954年,哈尔滨市药品检验所开始对省内私营药厂进行产品的出厂检验,对外地进入省 内的药品进行监督检验。1956年检验范围扩大到对全省药厂、医药公司、医院的药品进行监 督检验。1960年卫生部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了群众性药品展览监督现场会。会后,黑龙江省 组成了药品质量普查小组,对齐齐哈尔、牡丹江、伊春、呼兰、阿城、双城等14个市、县, 90多个单位,进行了药品质量监督检查。同时,对医药公司、药材公司仓储条件等方面提出 了一系列的要求:必须把好药品入库、保管、出库三关,以保证药品质量;深入到医院制剂 室查找生产大输液出现热源的原因,并开展热源检查;组织质量调查小组,深入到18个药站 、23个医院、7个供应单位,以及哈尔滨市管辖的8个县对药品质量进行检验。1963年全国药 检工作会议后,为加强对药品质量管理,哈尔滨市药品检验所开始对药厂生产的药品进行分 类管理,建立重点产品质量档案,对不稳定产品重点进行监督和质量抽查。“文化大革命” 中,药品监督检验工作一度停止。
    进入70年代后,黑龙江省医药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一些药厂生产的药品质量严重下 降。为加强药品质量监督,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恢复和健全哈尔滨、齐齐哈尔、合江等 市(地)药品检验所。1976年黑龙江省药品检验所成立,全省形成了较为健全的药品质量监 督检验网。各级药品检验所加强了内部管理,专业人员经常深入到药厂进行监督检验。这对 提高省内生产的药品质量,控制伪劣药品进入市场,保护人民的安全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
    
    
    进入80年代,黑龙江省各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站)相继建立,监督检验开始超出个 别专业检验范围,由标准计量部门以第三方公正地位组织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对产(商)品进 行定期不定期的监督检验初步开展起来。1980年各级标准计量部门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 的配合下,在“质量月”和优质产品评选活动中,深入工矿企业,摸索开展监督检验工作的 经验,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产品质量检测问题,对产品质量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牡 丹江市标准计量局会同市轻工业局,对该局所属25个企业71种主要产品采取“两查、一测、 一看”的方法,检查产品有无技术标准及有关人员对标准的熟悉情况、各工序是否按标准检 验。利用企业检测设备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发现产品质量高于现行标准的36种,达到标准 的25种,质量不稳定的10种。25个企业中,检验手段齐备的6个,检验手段基本具备的8个, 检验设备严重不足的4个,没有检验设备的7个。通过监督检验,找到了企业质量问题的关键 。海伦县标准计量管理科组织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对县烟酒公司购入的2800箱水果罐头进 行监督检验,发现一部分罐头变质,影响人民健康。县政府决定,将变质罐头全部销毁。
    1981年,随着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不断建立,质量监督检验面也逐步扩大。当年夏天 ,各地组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对粮、油、食品(包括冷饮、肉制品、调味品、罐头、酒 、糕点、糖果等)进行质量大检查。佳木斯市标准计量管理局和食品卫生质量监督检验站对 冷冻厂生产的汽水进行监督检验,发现二氧化碳含量偏低、瓶盖不严、有混浊物,帮助工厂 改善了生产工艺,提高了汽水质量。伊春市标准计量管理局开展了调味品质量监督检验,对 24家生产厂进行检验,发现一些产品质量不合格,不按标准生产,酱油生白醭,醋生蛆,豆 瓣酱发酸。他们召集各工厂负责人共同研究改进措施,建立规章制度,提高了调味品质量。 下半年,省标准计量管理局根据国家标准总局通知精神,联合有关部门对影响群众健康和安 全的产品,如食品和家用电器产品等,根据技术标准开展了一次联合检查。哈尔滨市家用电 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对14个生产企业生产的洗衣机进行监督检验,42台样机无一台合格, 存在着噪声大、漏水、漏电、波轮与洗桶间隙过大、皮带轮甩落等问题,使生产企业明确了 产品质量问题,在设计和工艺上都采取了措施,促进了标准的贯彻和产品质量提高。1981年 ,省、市级119个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共检验产品5900批次。
    同年9月18日国务院以国发136号文,批转国家标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监督 检验工作报告》。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各系 统的检验机构要互相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搞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为提高产品质量做 出贡献”。1982年全省各级标准计量管理部门认真贯彻136号文件精神,与各有关部门密切配 合,开始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了监督检验工作。黑龙江省标准计量管理局重点抓了日用电 器、建材、冷饮等产品的不定期监督检验。各市(地)也根据本地产品质量状况,有针对性 地开展了监督检验。全省共监督检验产品近7000批次,其中22个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 验3500批次。
    1983年,全省标准计量部门继续贯彻国务院136号文件,根据文件中对开展监督检验的产 品要制定受检产品目录的规定,一些标准计量部门在有关部门配合下,开始制定受检产品目 录,开展了定期监督检验。黑龙江省标准计量局在制定《黑龙江省受检产品目录》时,把19 80年以来的省优质产品纳入了定期检验范围。哈尔滨市标准计量局组织全市20个产品质量监 督检验站对357种主要工业产品质量进行了抽样检验或定期监督检验。松花江地区行署标准计 量局,对量大面广,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产品实行定期监督检验,对冷饮、豆制品、白酒 、糖果、调味品、乳制品、水暖器材、橡胶、家用电器、建材等十几类产品制定了检验周期 ,使监督检验工作进一步纳入计划管理轨道。
    在开展定期监督检验的同时,省及各市(地)、县标准计量局进一步开展不定期的监督 检验。齐齐哈尔市标准计量局对市场上出售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电热褥、面包、啤酒和 节日食品的质量进行了监督检验。佳木斯市标准计量局在豆制品大量上市的关键时机,对全 市22家豆制品厂进行抽样检验,对达不到标准的第一豆制品厂进行了处理。7月份又对18家冰 棍生产厂的冰棍质量进行抽样检验,按质量好坏排出名次,对质量不合格的7个生产厂分别给 以停产整顿、罚款等处理。绥化县标准计量局抽查了19家蔬菜种子商店和个体蔬菜摊床经营 的2360公斤菜籽,发现不合格的有235公斤,对这些不合格的菜籽进行了处理。1984年,全省 各市(地)、县标准计量部门在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整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产品 质量定期不定期的监督检验,扩大了监督检验的范围。一些市、县针对监督检验中发现的问 题,帮助企业完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双鸭山市为了使煤质检验 经常化、制度化,市标准计量局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进一步明确市质量监督检验所 是代表市政府对全市煤质进行监督检验的唯一法定机构,制订了煤质检验目录,确定了检验 周期,对全市72个煤井和集贤县所管煤井进行定期监督检验。抽检了112个煤样,测得数据6 60个,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煤质情况,用以指导生产。该市在积极开展煤质检验同时,不断 扩大其它产品的受检面。1981年全市受检产品仅占应检产品的15%,到1984年已达50%。过去 双鸭山市质量监督检验所只能检部分食品、调味品、冷饮等少数产品,到1984年已能对煤质 、油质、纺织品、日用化工、建材产品等多种产品进行检验,检验项目日趋增加。绥化市质 量监督检验所对绥化铁路局建材厂生产的红砖进行检验时,发现混等比率达69.5%,砖的大 面至条面裂纹达24厘米,断角和无完整面的砖平均达到30%,红砖强度只相当于50号,与部颁 标准要求相差很大。该检验所将这一信息及时反馈给绥化铁路局建材厂,促进该厂加强质量 管理。到6月份复检时,各项标准都已达到部颁标准。宁安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对县内14家 冷饮企业生产的冰棍、雪糕、汽酒、果酒、罐头、格瓦斯、冰糕等产品实行不定期的抽查监 督检验,发现有的厂家不按标准投料,产品质量达不到标准,根据检验结果,分别进行了处 理。讷河县对全县32家砖厂生产的红砖质量进行了检查,发现质量达到1等的只有3家,其余 的29家红砖质量均为2等以下,强度指标达到150号的只有1家,占被检总数的3.1%。强度10 0号的11家,占34.7%;强度75—50号的20家,占69%。针对质量上存在的问题,讷河县标准 计量局督促制砖厂制订质量检验制度和工艺规程,第二次检验时红砖质量有了提高。强度达 到150号的由原来1家增加到5家,100号的由原来11家增加到16家,75号的由原来13家减少到 4家,原来50号的7家,均达到75号至100号。
    1985年3月15日,国家标准局颁布了《产品质量监督试行办法》。这是产品质量监督工作 的重要法规。这一年黑龙江省的定期不定期监督检验进一步向深、广方向发展,由单纯抓生 产领域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发展到主动抓市场流通领域的商品质量监督检验。年初,黑龙 江省标准计量局发出黑标计质字〔1985〕50号文件,决定在双鸭山市、双城县开展流通领域 中商品质量监督工作试点。双鸭山市标准计量局用4个多月的时间对全市350家商店、295家饭 店、98个地方工业企业、113个煤井(矿)、5个站台煤场(包括乡镇企业)的产(商)品质 量和质量状况进行调查。在被调查的350家商店中,有45个商店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出售假冒 伪劣商品。有的出售假药,痘猪肉,掺杂使假的花椒粉、姜粉、假冒的名牌烟、酒,有的把 混纺华达呢当纯毛华达呢,把猪牛皮各半的皮鞋当全牛皮鞋出售,还有的在酱油、醋、酒中 兑水,变相涨价,有这类现象的占被检商店的13%。在被调查的295家饭店中,73家饭店有严 重克扣顾客的行为,占被查饭店的25%。在被查的98个地方工业中,有部分企业不能严格按标 准生产,质量管理混乱,经常有不合格产品出厂。在被查的113个煤井(矿)、5个站台煤场 中,有17个煤井、3个煤场管理混乱,并有严重不法行为。双鸭山市标准计量局分析了市场调 查发现的问题,制订了《双鸭山市市场商品质量监督试行办法》,由双鸭山市人民政府批准 ,并印成大布告在全市张贴。双鸭山市质量监督检验所对市场上出售的11种饮料进行了抽样 化验,结果无一符合标准要求,统属不合格品,特别是软包装饮料更是粗制滥造。在抽样化 验的13家中,属糖精、色素兑制的占98%,不经任何检验即出售。双鸭山市质量监督检验所将 这种严重违反《试行办法》的做法在地方报纸上公布,并在当地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放,以 最快速度向全市人民提供了这一信息,打击了经销活动中的不法行为,使消费者的利益得到 保障。同时还销毁各种不合格饮料470多箱,没收非法所得,并进行罚款。在对12个商店出售 的十几种调味品进行检验时,发现合格品率仅占30%。根据这一情况,双鸭山市标准计量局组 织对全市范围内出售的调味品进行全面检查,结果发现,多数是掺杂使假的产品。按照《试 行办法》中有关规定,进行了严厉打击,当众共销毁各种调味品近19万盒(袋),价值达10 万多元,并没收非法所得。同时,根据消费者反映,对一些不合标准的产品进行了检验和处 理。如双鸭山市华丽商店出售的广州世埠家电二厂生产的电饭煲300台中就有76台因质量没有 达到标准,使用时炉盘熔化。为维护消费者正当权益,责令商店做了退货处理。
    双城县人民政府为搞好商品质量监督试点工作,颁发了《市场商品质量监督试行办法》 ,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开展了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产品的监督检验。县标 准计量局在市场检查中发现,县糖酒公司把严重变质的小人酥糖和夹心酥糖2390公斤加价批 发给零售食杂店及个体零售摊床,在双城县的节日市场销售。县标准计量局收缴了该公司非 法所得并处以罚款。五家、兰棱两个镇个体户经销的哈尔滨市王岗长征饮料厂生产的冰淇露 110箱2640瓶,严重混浊,有杂质,有悬浮物,不符合标准,县标准计量局予以监督销毁,并 对厂家做了罚款处理。除了试点市、县外,其它市、县也抓了这项工作。如:鸡西市抓了群 众反映较大的家用电器、冷饮商品的检验。查出了广东潮州掺假味素928袋,不合格的电褥子 237条、电暖风机142台、微型鼓风机90台、冷暖调温机210台、搪瓷电火锅10个、劣质彩色电 视机105台、不合格饮料950箱、啤酒30箱。对劣质饮料、啤酒予以销毁。佳木斯市标准计量 局会同有关局组织了检查组,对市场销售的白酒进行检查。这次检查历时三个月,共组织30 0多人次,对全市28家商店和工厂进行抽查及处理,共抽查120个品种,涉及13个省、13个市 、23个县、61个酒厂。共查封伪劣白酒总数为1314239瓶,总价值328万元。通过这项工作, 把质量低劣的白酒全部查封销毁,有效地控制了外地不合格的白酒进入佳木斯市市场。市标 准计量局还在市区及市辖13个县中,查出掺入玉米面、麦麸和粉碎植物桔梗含量多达60%和8 0%以上的芥茉面和花椒面等调味品80多万袋,总值27万元。这一时期,在深入开展市场商品 质量监督检验的同时,各级标准计量部门继续对生产领域的产品质量开展定期不定期的监督 检验。
    
    1985年,国家实行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制度,3、4两个季度国家标准总局组织了两次全国 监督抽查,涉及我省产品29个,合格16个,合格率为56.6%。
    
    
     ①表中数字包括11个市(地)和27个县(县级市)的质量监督检验情况
    根据国家经济委员会关于开展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检指示精神,从1985年第4季度开始, 黑龙江省标准计量局对全省工业产品实行监督抽查。第一批共抽检了16类177种产品,合格的 133种,占被检产品的75.1%。第二批抽检了14类227种产品,合格的180种,占被检产品的7 9.3%。责令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企业停止不合格产品的生产,并限期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