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近代报纸
黑龙江地区近代报纸是随着中东铁路的筑建,于1901年开始出现的,最初几年报纸都是
俄国人出版的。
1906年,沙皇俄国拨出巨资创刊中东铁路公司中文机关报《远东报》,进一步推行其远
东扩张政策。专为抵制该报而设的商办《东方晓报》于1907年面世。这是中国人在黑龙江地
区出版的第一家近代报纸。与此同时,黑龙江省公署为推行新政而仿照清廷官报筹办的《黑
龙江公报》,于1908年初创刊。10月,召唤日本人“开发北满”的日文《北满洲》报在哈尔
滨出版,不久又附出俄文版。因此,黑龙江报业从一开始就出现了中外之间、俄日之间错综
复杂的争夺局面。
辛亥革命后,民报和党报一度曾有所增加,但与国内各地一样,不久即遭到袁世凯的摧
残,报业发展尤为艰难。因此,在“五·四”运动前的近20年间,黑龙江地区先后共出版各
种报刊只有100多家,其中中文报刊45家(中国近代报刊,各地均报刊不分,本篇依例合并计
数。)、外文报刊60多家(其中俄文报纸37家、期刊20家,日文报纸3家。详见本志第4篇。
)。报刊出版地集中在哈尔滨和当时省城齐齐哈尔。
黑龙江近代中文报纸,按照主办者的国别和身份等的不同,可以分为4类。即中文外报、
民办报纸、官办报纸和政党报纸。其中除了最早的两份官报和党报为册式旬刊与周刊,其余
均为单张对开大报或4开小报。主要报人大都来自京津沪等城市,他们往往仿效这些城市的报
纸,所以,各类报纸的政治倾向虽然相左,但是版面安排、栏目设置、新闻文体和文字以及
广告等方面,大都相似或相同。文字版面一律分栏立文竖排,题和文都不跨栏,版式常年固
定不变。新闻和评论的文体较少,普遍使用文言或浅近文言。除《远东报》外,都无新闻照
片。各报副刊也都不设刊名,没有刊头;所设小栏目多以杂组、文苑(旧诗)、说部(小说
)等命名,因而副刊仅有版面大小、栏目多少之别,较少有本报个性特色。个别书册或期刊
报,出版时间多不长,不久即为单张报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