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际协报
《国际协报》于1918年7月1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创刊,1919年10月迁到哈尔滨。馆址初设
道外北七道街路西,后迁道里新城大街(今尚志大街)5道街口。创办人张复生自任社长兼主
笔,历时近20年。这是哈尔滨出版时间较长、社会影响较大的一家民办报纸。
《国际协报》的办报宗旨是“志在扶持正义,促进和平,务期抒发谨厚平易之言论,贯
彻中央远交近亲之政策,并始终以辑睦邦交为前提”。
报纸创刊前计划每日出版一大册,计8页共16版。实际为对开一大张半,共6个版。张复
生负责所有国内外新闻及社论等事。他的叔父张子淦和印刷工人束峰山,分别编辑本埠新闻
,以及发行、广告、庶务、会计、装订等事;报差不敷分配时,2人尚须分班赴邮局送报。3
人十分辛劳,但期发只七八百份;广告也不易多得,而设在哈尔滨的分馆每日却销售四五百
份。为此决定把报馆迁到商业发达的哈尔滨。
1919年10月27日,《国际协报》迁到哈尔滨道外北七道街,增聘吴士元、吴春雷等任编
辑。11月10日起恢复出版每日对开两大张共8版,“销数遂亦与日俱增”,期发达到1200多份
。其时各版仍采用文言,版面安排为:
第1、4、5、8版为广告版;
第2版为要闻版,有社论、命令、北京特电、国际要闻和时评(一)等栏目,论前有少量
广告;
第3版续刊国际要闻,并设中央要闻、各省新闻和时评(二)等栏目;
第6版续刊各省新闻,另设东三省要闻、远东新闻、实业消息和时评(三)等栏目;
第7版半为本埠新闻和本埠琐闻,半为副刊版,仅设艺苑、小说等栏目。
1920年,中国开始收回中东铁路路界主权。哈尔滨当局要求《国际协报》附出俄文日报
,向在哈俄侨宣传中国各项政策。为此每月津贴1000元,于5月下旬出版了《俄中友谊报》。
10月下旬,翟秋白赴莫斯科途经哈尔滨时,曾经走访张复生。他在北京《晨报》的报道和《
俄乡纪程》一书中曾说:哈尔滨“中文报的内容都不大高明”,“只有《国际协报》好些”
。此后,该报进入了它曾自称的“革进时期”。
1922年2月,哈尔滨各界群众组织救国唤醒团,抵制华盛顿会议(即太平洋会议),抗议
国际共管中东铁路,要求“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擅长国际评论的张复生被推为
哈尔滨救国唤醒团团长。《国际协报》不断抨击日本的侵华阴谋。日本满铁情报机关因而视
该报为“排日倾向强烈”的报纸。
与此同时,《国际协报》原来对苏俄的一些偏见逐步有所纠正。1923年11月曾刊载哈尔
滨通讯社的稿件,批驳日本为挑拨中苏关系而散布的谣言,维护中苏两国友好睦邻关系。还
聘请化名骆森和警寅的中共党员李震瀛为该报撰写评论。国共两党实行合作后,张复生著文
自命“为相对赞成联俄之员”,并把国民革命政府所在地广州,赞“为唯一色彩浓厚、旆旗
鲜明熏陶共产主义之发祥地”,表示“私意引为安慰”。
因为顺应国民革命的时代洪流,该报有些国内新闻稿常被当局扣压,报上经常“开天窗
”,但颇受读者的好评。发行量达到2500多份,居哈埠中文报之首位。
东北易帜后,国民党势力进入哈尔滨,国民党员王星岷任该报总编辑。在“中东铁路事
件”期间,对外猛烈抨击苏联,对内时有“反赤”主张。当时张复生的国际评论,由于“文
笔畅达,立论卓拔……甚为中外当局所注目”。苏联海参崴出版的《红旗报》,曾驳指该报
为“白俄机关报”。1930年4月,哈尔滨院校学生要求刊载《争自由运动大同盟宣言》。该报
屈从当局禁令,“谢绝刊布”,引起示威学生的不满,捣毁了排字房。
在20年代的10年中,《国际协报》的副刊由小到大,由少而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1923年,每天见报的副刊版面,加了《文艺版》刊头,小说栏内常有短篇白话小说,还转
载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的《邮政局长》、英国作家爱司斯特的《情海洄漩录》等。新诗栏也
刊载如《花间的蝶》、《萤的话》等白话诗。此外,专载栏连载《西伯利亚铁路建筑之始末
》、《松黑两江航政考察纪略》等专著。
1925年,副刊更名《国际博览会》,栏目也作调整。1926年又更名《国际公园》。
《国际公园》每日安排在第7版或第11版上半版。主要栏目有杂文、小说或剧本连载、诗
歌、散文、翻译作品,以及编者和作者的通信等,是一个综合性文化副刊。主编赵惜梦(18
99—1956年),20年代初毕业于奉天第一中学,曾多次获得《盛京时报》新年征文小说创作
奖,1924年开始,任《哈尔滨晨光》副刊编辑,在哈尔滨新文艺和戏剧界享有盛名。他组织
成立了一个文学小团体绿野社,社员多为青年学生。1928年在《国际协报》创办了《绿野》
文艺周刊,刊载社员创作的文艺作品。
1928年7月,中共地下党员楚图南指导第六中学部分学生成立了灿星文艺研究社,并出版
《灿星》文艺月刊。《灿星》以“普罗文学”(无产阶级文学)为目标,实行“三不”原则
(不刊载对当局歌功颂德的奴才作品,不刊载风花雪月、才子佳人的封建作品,不刊载对人
生悲观失望的灰色作品),颇受青年教师和学生们的欢迎,但因经费无着,不能继续出版。
赵惜梦慧眼识珠,1929年初与灿星社约定:把《灿星》作为《国际协报》文艺副刊之一,每
周对开一大版,稿件由灿星社提供并编辑,文责自负。每期加印200份作为稿酬。《灿星》文
艺周刊发表了许多反映青年师生的思想风貌和进步追求的作品,以及俄国19世纪著名作家普
希金、契诃夫和托尔斯泰等的译作。楚图南以介青为笔名,发表了不少论文、诗歌、散文和
剧本等。1930年12月初,当局以《灿星》“内容确为普罗文学”,“足以煽动青年,若任其
宣传,殊能危害治安”为借口,下令查禁。
《灿星》见报不久,赵惜梦还指导道外邮局练习生陈纪滢和孔罗荪等人,组织成立蓓蕾
文学社。1929年7月,在《国际协报》设立《蓓蕾》文艺周刊,专门刊载该社社员作品,稿件
也由该社自己编辑,以加印报纸代付稿酬。
与此同时,还相继增设了《五分钟》和《塞上》文艺周刊。10月22日又新设《蔷薇》文
艺周刊,曾刊载金剑啸反对中苏交战的微型小说《敌人的衣囊》,和仿照鲁迅先生的《狂人
日记》而写的《王八旦日记》。
这些文艺周刊与10月6日新办的《电影》周刊一起,每周轮流出版,团结了许多青年作者
和文学爱好者。赵惜梦曾被称为“哈尔滨文艺界的保姆”。
1930年底,《国际协报》由于经常刊载令中外当局注目的言论,和专门刊载新文艺作品
的副刊,期发数增加了两倍,达到7500多份。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际协报》及时揭载日本侵华新罪行。张复生满怀
民族义愤,以《日本军队能如此侵占东北?》为总题目,从9月22日起,逐日撰写社评,痛斥
日寇侵华罪恶历史,讴歌马占山将军率部抗敌,吁请国人破除对国际联盟的幻想,反对蒋介
石的“不抵抗”政策,提出“中华民族唯有从屈辱警觉中坚忍奋斗”,团结抗日。到齐齐哈
尔陷落后止,共计50篇,洋洋六七万言,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其间还派记者王研石等赴沈阳,采访被日本侵略军攻占沈阳后的惨状,并出专版揭载日
军的法西斯暴行。同时,还创办新闻摄影画报《国际画刊》(4开4版,周刊,赵惜梦兼任主
编)。所刊新闻照片如“日军在沈阳街市令中国市民面墙而跪,然后用枪刺刺之”、“日军
活埋看《不准逗留》布告之中国人民”、“日军在沈阳绑缚中国人街市示众”等。画刊创刊
时期发3000多份,很快就超过1万份。《国际协报》期发也增至1万多份。副刊《国际公园》
破例每天特制通栏口号:如“你怎样雪耻?你怎样救国?”、“你认识敌人吗?你看准敌人
吗?”等。仲秋节时,口号改为“炮弹什么滋味?月饼什么滋味?”在哈埠各报中最为突出
醒目。每日头题照例刊载主编赵惜梦的杂感式短文,文章结合实际动员群众奋起抗敌。
11月4日,嫩江江桥抗敌战打响了。《国际协报》星期日不再依例休假,报纸由周6刊改
为每日出版,并发起募捐劳军活动,加出专页刊载捐款单位及个人的名单。11月9日,特派赵
惜梦与记者刘荃荪携带劳军款项和物品、食品,直赴江桥战场。10日先后在战地和医院代表
哈埠各界向抗日健儿表示慰问,并一一分发劳军钱物,极大地鼓舞了指战员们的斗志。同时
,赵惜梦及时向报馆电传抗敌战况新闻,并被马占山将军指派为他的代表,接待赴齐齐哈尔
采访的外国记者和驻华武官。12月23日,《国际协报》宣布暂时停刊。
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正式出笼。日伪当局为了给“新国家”制造“日满协和”的升
平景象,准许哈尔滨中国人报纸此前相继复刊。经哈尔滨商会等函请,伪市政局核准《国际
协报》于3月7日复刊。但版面缩减为每日对开两大张半,共10个版。原来每日必有的社评停
止了,国内外新闻版以客观主义的手段混发各中外通讯社的电讯稿,虽然不乏日本侵略军的
“武功”战报,但同时还大量刊载中国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敌活动。《国际公园》等仍
继续新文艺的宣传。
张复生声明封笔,不再撰写每日社评,但为了报纸的生存,只在新年写一篇应景文章,
后来集成《建国文存》一册,向日伪各机关分送。每遇当局刁难,就把这个小册子拿出来应
急作挡箭牌。日常编报业务,多交总编辑代理。为了扶植和培养青年文艺作者,副刊在哈埠
报界率先从优支付稿酬。1932年秋,《国际公园》促成了萧军和萧红的结合,并鼓励萧红为
该报新年征文写了她的第一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她在哈尔滨的作品,不少都是在《国际
协报》发表的。
1933年,中共地下组织指派白朗考入《国际协报》,编辑副刊。12月24日,金剑啸、罗
烽和萧军、萧红等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作者,在长春《大同报》合编的《夜哨》文艺周刊被
迫停刊。1934年1月18日,又在《国际协报》新办了《文艺》周刊。每周对开一大版,刊头由
金剑啸设计。主编白朗在发刊辞《文学的使命》中,针对日伪当局的禁令而提出:“文学不
能规定目的地”,而应表现“人类在广大的宇宙间是怎样的生存着”,“是怎样在垃圾堆上
和阴沟打滚”。《文艺》主要撰稿人有金剑啸(巴来)、罗烽(彭勃)、萧军(田倪)、萧
红(田娣)、白朗(刘莉)、舒群(黑人)、金人、山丁、达秋(唐景阳)等。与此同时,
他们在《国际公园》上还发表了不少作品。因此,《国际协报》曾被誉为“东北作家群”的
“摇篮”。
1934年,总编辑王星岷和王研石相继离哈入关(王星岷任汉口《大光报》总编辑,王研
石去天津《益世报》)。继任者冯战侯、张子麟勉强充数。1935年初接替白朗编副刊的赵秋
鸿,代理编辑长。
除《国际公园》外,还新设了《珊瑚网》、《游艺》、《家庭》和《文艺周刊》等,但
是这些副刊如同早已转向的新闻版那样,完全被纳入日伪当局限定的范围之内,越来越失去
读者,1936年期发数下降到4000多份。为了扩大发行,7月1日创办了《国际协报夕刊》,但
情况仍未好转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在伪满境内强化“新闻统制”。日本
关东军哈尔滨特务机关强令《国际协报》终刊,与《滨江时报》、《哈尔滨公报》合并,于
11月1日出版了汉奸报纸《滨江日报》。《国际协报》共出版58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