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午 报
《午报》于1921年6月1日在哈尔滨创刊(呈请立案为《滨江午报》,报纸刊名却简为《
午报》),总经理兼发行人赵郁卿。每日4开2版,以城市普通市民为对象,是一家以本埠社
会新闻为主的通俗小报。每份零售1分钱,创刊伊始,期发数就达到4000多份,最高时达到二
三万份。
第1版全版广告,第2版分新闻、言论、副刊3个部分。新闻稿设有国内要闻、本埠新闻和
本埠琐闻栏目,以本埠为主。言论稿设有讲坛和警世钟栏目,后者每日固定在报尾。副刊有
江边闲话、短篇小说、谈谈、文艺思想、家庭常识等栏目。馆址在哈尔滨道外17道街。
赵郁卿以愤慨、啸天等为笔名,每天必发一篇言论,有时还撰写连载小说。稿中爱用喽
、啦、啊、吗等语助词,因此人们戏称他为“喽啦博士”。但评论内容多切近市民生活,尤
其敢于抨击一些官绅劣顽,言一般人所不敢言,加上文字通俗,颇受欢迎。与当时哈埠大报
用文言撰写的评论比较,更具独特风格。1922年日本人在哈尔滨主办的中文《大北新报》创
刊后,《午报》即坚决抵制。赵郁卿经常撰写评论揭露该报干涉中国内政,侵犯中国主权的
行径。因此,两报时常进行笔战。
1923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哈尔滨组创办的哈尔滨通讯社,约集商学报界爱国志士10
0余人,举行“双十节”纪念会。《午报》于12日(因11日休刊无报)以《爱国志士同聚一堂
》为题予以报道。同时刊载时评,文章开头即热情地说:“所到会者,皆系清廉爱国之士,
所经发的维国清议,莫不关于切肤之痛,甚至悲愤交加痛哭流涕。若非具有国家的观念,焉
能如此之感慨呢!”
随着《午报》的发展,1923年,哈尔滨第一个国人报业团体——哈尔滨中国记者联欢会
成立时,赵郁卿被推选为副会长。不久,即自办印刷设备,《午报》由交滨江印书馆代印改
为自己印刷。1925年增出《午报画刊》,每日4开2版,专聘画师绘图。画稿虽然较为粗俗,
但内容都是本埠近事,而且时常有三馆(饭馆、旅馆、茶馆)两院(戏院、妓院)的社会新
闻,更吸引了一些不识字的读者。
赵郁卿酷爱京剧艺术,是个擅长“白净”的票友,早年在北京结交了一些艺人。戏院老
板常请他邀名角来哈尔滨演出,《午报》每次都为之鼓吹,报纸的社会影响也更加扩大。
“九·一八”事变前后,《午报》仍然坚持其反对日本侵华的办报思想,猛烈抨击日军
侵华的新罪行。因此,在哈尔滨沦陷后,日本占领者指责它为“带有浓厚排日色彩,善用煽
动性语言”的小报,严加限制,使其期发数锐降至2000多份。赵郁卿依然以“愤慨”为笔名
,表达他对“王道乐土”、“日满协和”的愤慨。1935年他在《警世钟》专栏内,指斥日伪
统治下的哈尔滨说:“报纸乃系社会人民喉舌,一可传达各项消息,二能提倡国利民福,三
可指导惩奸除恶,四可教化不良奸宄,所负职责非常之重,所以效果亦非常之大……不期我
们哈埠那一般恶劣分子,凡(反)倒视此报纸为罪大恶极之危险物儿咧,对于所载他们的劣
迹,认为是狗咬耗子多管闲事,不是肆行无理取闹,就是叫骂无理陷害……对于这种程度太
低恶习极深的化外人民,简直新闻记者就没有立足之地喽。”
1936年,赵郁卿轮值为哈尔滨记者协会总干事,但日本宪兵队以《午报》报道失实为借
口,将他逮捕,并打伤了他的腿。后经旧友保释,当即逃回原籍。《午报》在其妻王惠贞主
持下继续出版。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扩大侵华战争,强化对伪满境内的“新闻统制”。9月,伪满
弘报协会强行“收买”《午报》,并将其作为《大北新报》的子报继续发行。但报纸内容完
全变成一张充满殖民地色彩的黄色小报。
1944年10月30日,隐居在烟台的赵郁卿因病逝世。垂危之际,他将日伪勒令《午报》停
刊等原件交给继子赵展鹏,叮嘱在祖国光复之日,去哈尔滨复刊《午报》。1946年7月27日,
在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赵展鹏主持《午报》复刊。1950年元旦更名为《建设日报》
。但编校工作极为粗疏,多次出现政治性差错。1951年6月18日被禁止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