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哈尔滨晨光
《哈尔滨晨光》报于1923年2月21日在哈尔滨创刊。每日对开两大张,报头常简制为《晨
光》,馆址设道外北14道街。它是由几个爱国青年合作组办的一家大型综合性日报。
1922年2月初,华盛顿会议(即太平洋会议)签订“九国公约”的消息传来,哈尔滨各界
群情激愤,纷纷表示反对国际共管中东铁路,要求取消“甘一条”。当时在哈尔滨进行革命
活动的中共党员马骏,指导爱国青年韩庆昌、于芳洲、张树屏等8人,仿照“五·四”运动时
“救国十人团”,首先组成了哈尔滨救国唤醒团。工、商、学、医等各界群众纷纷效仿,也
迅速成立了这种救国组织,并组成全市总部。韩庆昌等人在斗争实际中感到“我们曾用我们
的舌头唤起了哈尔滨的万人,但是纯用喉舌是很不经济的,必须假一种永久继续的工具,为
哈尔滨市建造坚固的舆论”。决定创办自己的报纸,以便更好地“发扬民意”。他们的打算
当即得到滨江商务会的支持,提供了办报经费5000元和房屋。1923年2月10日,由韩庆昌具名
申请立案,14日滨江道尹张寿曾指令警察厅“应准备案”。
韩庆昌,又名韩迭声,韩铁声,是救国唤醒团8人中的一个核心人物。因办报经费不足,
8人在报馆都是兼职,无薪可支,但大家热情很高。
3月,共产党员李震瀛和陈为人(化名骆森和陈涛),按照中共北京区委的安排到哈尔滨
工作。他们与韩铁声一见如故,即以晨光报记者的名义,进行采写活动,同时开展建立党团
组织等革命工作。6月,陈为人赴广州出席中共三大。七八月间,报馆采购设备,自办印刷。
从8月底起,恢复每日对开两大张,并约请本埠特别通讯员数人,以增加本埠新闻,注重市民
生活和群众团体活动的报道。各版版面安排除广告依照惯例外,文字版则突出国内新闻和本
埠新闻,并且有选择地配发短评,以加强报道的针对性和战斗性。社论和短评大多使用当时
文白夹用的“报章体”,经常以直系军阀政府和吴佩孚为抨击对象,指名道姓地直斥“军阀
之运数已终,子玉(吴佩孚的字)必为先陨之果”(引自7月1日枫冷的短评)。此前,日本
人在哈尔滨的《大北新报》曾举办“花选”,由嫖客投票选出妓院里的“花界总统”。晨光
报仿而举办“民选总统”活动,尖锐地嘲讽曹琨的“贿选总统”闹剧。
该报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和在哈尔滨的日本人的非法活动,常在头条等显著位
置揭载。如《日本将干涉我国民爱国运动》,《某国人运动各地土匪扰乱中国》等,并以《
日领事不顾信义》为题发表消息和短评,揭露日本驻哈领事“左手亲善,右手拿着杀人的刀
”的嘴脸。在《无赖日人》的消息和短评中,痛斥日本在一面坡富商贼喊捉贼的伎俩,并指
责他“给日本人丢脸”,等等。这些报道使日本驻哈各机关极为不满。
该报同时也经常攻击苏俄,但在陈为人出席中共三大归来后有了变化。中共三大通过的
《劳动运动议决案》中提出:“哈尔滨方面的劳动运动更宜作与苏俄工人联合之宣传,现时
反对苏俄之趋向极宜纠正。”7月8日,哈尔滨道外商会(即滨江商务分会)召集各团体开会
,成立对俄外交后援会,会上通过与苏俄“经济绝交”的议案,晨光报只发了4行简讯,但配
发了署名“枫冷”的短评:《忠告国民对俄外交后援会同人》。文章首先指出“中俄两民族
至终必须提携合作”,“中俄的关系和中日关系不同,危害我们的在此(日)不在彼(俄)
,中国绝不可同时树两敌于境外”。接着又说:企图采用经济绝交的办法“是最不聪明的办
法,诸同人如果如此,简直是自置于炉火之上了”。这篇短评与其它“反对苏俄”的报道形
成了鲜明对照,反映了晨光报内部的不同立场。
副刊《艺林》,在哈埠报界独树一帜,所设栏目有新诗、格律诗、公开讨论、宗教研究
等,稿件内容大都是有关新文化、新思想方面的作品。尤其是公开讨论专栏,开哈埠中国人
报纸副刊的先河。编者在刊头下声明:“本栏绝对公开,记者间亦参加讨论。凡系外稿,其
主张及文字,本报均不负责。”从而为传播革命思想创造了条件。
1923年10月,中共哈尔滨组建立。晨光报的期发数在哈埠已占第一位。中共组织预期该
报“一个月以后,可归我们主持”。但是,陈为人和李震瀛等与晨光报同人的矛盾激化。12
月1日,韩铁声发表公开“启事”:从是日起,正式退出晨光报。下旬,中共在哈党团组织不
得不暂时停止一切活动,陈、李被迫南下大连。
于芳洲和张树屏分别继任社长和总编辑。他们主持晨光报后,表示要“开始我们的新时
代新使命”。报纸的版面上,在坚持反对日本侵华活动的同时,也不时刊载反对苏俄的报道
和言论。
1924年,青年作者赵惜梦和陈会新(即后来的著名作家塞克),先后参加晨光报,使该
报副刊坚持了“五·四”运动的新文艺方向。
赵惜梦这年从沈阳到哈尔滨,是滨江(即今道外区)八大群众团体之一的戏剧社主要成
员。他曾组织该社演出天津南开学校的《一圆钱》、《恩怨录》等新剧,颇有社会影响。平
时,他常为晨光报撰写时评,俄国十月革命7周年纪念日,他曾撰文热情歌颂“劳工万岁”。
还常在新设的副刊《光之波动》发表新诗和小说。这一年,他创设并主编了文艺周刊《绿意
》。《绿意》采用书页形式,专门刊载新文艺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哈尔滨报纸的一大创
举,吸引了不少爱好新文艺的青年作者。
陈会新参加编辑每日见报的《光之波动》,并时有新诗见报,署名涔凝秋或陈凝秋。这
个副刊继承原副刊《艺林》的传统,经常举办如宗教信仰、婚姻自由等问题的“公开讨论”
,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也是当时哈尔滨报纸上所仅有。
1925年底,晨光报由每日对开两大张,增加为两大张半,共10个版。各版安排如下:
第1版:社论和国内外要闻,半版广告;
第2版:上半版广告,下半版国内外新闻;
第3版:上半版国内新闻,下半版广告;
第4、5、8版广告;
第6版:哈尔滨新闻和短评;
第7版:上半版副刊《光之波动》(1926年3月更名《江边》),下半版广告;
第9、10版:半版周刊,半版广告。各周刊有《教育》、《儿童》、《社会》、《宗教》
、《妇女》和《文艺》等。这些专刊最初多由哈尔滨的知名人士主编。《文艺》专刊一直由
赵惜梦主编,稿件作者除哈尔滨的新文艺爱好者外,还有辽宁的进步文艺社团春潮社和启明
社的成员。这些专刊都采用书页版式,便于读者分别装订成册,很受读者欢迎。1926年1月,
期发数增加到5000多份,居哈尔滨各民办报纸的首位。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晨光报越来越同情和支持国共两党合作进行的国民革命,被
日本在东北的特务机关视为“排日左倾”的报纸。
1926年12月中旬,滨江警察厅以该报副刊《江边》于11、12两日“节录《女权运动与人
权运动》”和小诗《暴烈的呼声》,“语多隐韪,细玩其语意,似有鼓吹赤化之旨趣”,于
是传押于芳洲、张树屏和陈会新,并搜查报馆和帐簿,对该报接受救国后援会津贴,“认为
有可疑之点”。
于、张二人为了辩解,曾呈送3张刊有评击苏联言论和报道的近日该报。吉林省军务督办
张作相训令说:“《江边》栏内登载之文字,虽语多离奇,不无可疑,然遽以疑似之语,遂
兴文字之狱,似与法治国家精神有未尽合”。但他要求“详细追究”救国后援会津贴问题。
晨光报于12月15日被迫停刊。
1928年10月,一直为警察厅派人随时严密查看的于芳洲和张树屏,申请复刊晨光报。因
为津贴问题也已查清,是哈尔滨基督教救国后援会,委托该报代印《沪案真相》一书5000册
的代印费。经张作相批准,晨光报于1928年12月12日复刊。
晨光报复刊后,馆址仍设原地,但办报宗旨改为:“提倡实业,振兴教育,注重伦理道
德,发扬国粹,援助外交。”创刊初期报纸的政治倾向,完全按照地方当局的态度而转移。
但是副刊《江边》等则仍然坚持“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1929年,时年不足20岁的金
剑啸,经陈凝秋等人推荐进入晨光报,参加编辑文艺副刊《江边》,由此开始走上文学创作
之路。
《江边》每天半个版,有杂文、诗歌、小说、笔记、小品等栏目,吸引了不少进步的文
学青年。当时在哈尔滨道外邮局当练习生的孔罗荪,处女作(一首小诗)就在该报每周诗刊
上发表。在呼海铁路传习所学习的罗烽,用“洛虹”笔名陆续在《江边》发表诗歌。进步教
师杨定一的长诗《放歌龙潭山头》在《江边》发表后,旋被《国际协报》的文艺周刊《灿星
》转载,当时,晨光报的期发数仅次于《国际协报》。
1931年,国民党哈尔滨党务特派员办事处成立后,张树屏就任该处宣传干事,经常为党
务活动奔走。“九·一八”事变后,哈尔滨社会动荡,12月初,把晨光报交由郭秀岩等人接
办。郭拟将该报改名《晚钟报》,但未被许可出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