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哈尔滨新报

《哈尔滨新报》于1931年8月15日在哈尔滨创刊,社址在道外正阳街路南16道街口东侧红 楼楼下。对开4版,周6刊。是以民办报纸面貌出现,中共北满特委领导出版的一家公开报纸 。
    1931年2月,新改组的中共满洲省委指派吴福敬、贺昌之等人到哈尔滨,改组北满特委, 吴福敬任特委书记,贺昌之负责宣传工作。4月25日,中共满洲省委在《关于目前北满工作计 划大纲》中,提出在哈尔滨“迅即出版党报”;8月10日,满洲省委制订《两个月的工作计划 》,重申“督促东北满真正实现其地方党报的计划”。8月12日《午报》刊出《哈尔滨新报发 刊启事》称:“本报筹备多日,业已就绪,兹订于本月15日发刊。”
    《哈尔滨新报》社长吴雅泉,又名吴嘉声、吴致祥,辽宁开原人。总编辑安希伯,又名 安贫、何安仁、何永录,辽宁开原人。安希伯兼作报社中共支部书记(安11月他调,特委书 记吴福敬兼报社支部书记)。报纸是吴、安通过在滨江市政筹备处任职的开原同乡刘某申请 立案的。为给报纸抹上一层保护色,特请当时任哈尔滨特别市监察委员会委员长宋文林题写 报头。接替安希伯任总编辑的傅希若,原籍安徽,上海大学毕业,曾任大连《泰东日报》编 辑。编辑宋伯翔、何语竹(何耿先)、王铸(王鼎三),都是原籍辽宁开原的留日学生或同 乡。
    现仅存《哈尔滨新报》第67号(11月8日)、90号(12月6日)、93号(12月10日)和96 号(12月13日)。每日两个新闻版:要闻版和地方新闻版,副刊《新潮》占半版,其余都是 广告。有时第一版(或第四版)全版广告。
    四期报纸的主要内容:
    1.突出报道抗日斗争,揭露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1月4日,日军进攻黑龙江 省城齐齐哈尔,马占山将军率部在嫩江江桥抵抗侵略军。11月8日2版头条,以《大兴江桥抗 敌战续讯》大字加框标题,集中刊载11条电讯,报道“坚决拒敌”战况。12月6日要闻版头条 ,报道国民党屈从国联偏袒日本,支持日本无理要求我国军队撤出山海关,把锦州划为中立 区的提案;而南京学生激烈反对。大字标题为:《南京政府赞同共管中立区/将撤退山海关 与锦州军队》,副题《首都各校抗日会决议表示反对中立区案》。二条消息报道旅欧华侨致 全国学生会及民众团体的专电,大字标题为:《反对——接受》,副题《民众与政府意见殊 途》,三题《外交部电施(肇基)接受国联新决议旅欧华侨反对接受亡国草案》。两稿标题 ,都用对比手法揭露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及其与人民“殊途”的后果。
    2.巧妙报道中国共产党和苏区红军的活动,宣传党的主张和方针政策。12月6日和13日 ,要闻版内两次刊载加花边的短讯,报道“赣红军三千进犯莲花县”,“共产党彭德怀攻赣 州”。消息不用“赤匪”等蔑词,直称“红军”、“共产党”。报道政府军“猛力击退”红 军,战果却是驻军伤亡人数,以告读者:红军又打了胜仗。12月10日地方新闻版,刊载通讯 《水深火热中皖北之民众生活》。该文通过山东茶商赴安徽贩茶叶的坎坷经历,反映国民党 地方当局敲诈勒索、鱼肉人民的惨状。但在提到茶商途经鄂豫皖苏区时说:“赴六安办茶, 须经共党范围,其范围在霍邱西南部河口集之西南,旅途之客货、货款,随便通行,共产( 党)不与过问,并且负保护责任。”两相对比,使国民党对苏区的诬蔑不攻自破。
    现存新闻版的稿源,主要采用英亚社(1929年2月9日在哈尔滨道里九道街8号开始发稿) 的电讯。每日发电讯稿20多条,有“英亚社”电头的几占1/2。社会新闻较少,本埠新闻不 多。评论也少,仅12月6日发1篇时评《国联新决议与中立区问题》。
    3.每天在3或4版上半版,出版综合性文化副刊《新潮》。刊头“新潮”二字为木刻美术 体。刊头下摘登警句、格言或小诗。12月10日的刊头下,节录有郭沫若诗句:“饥馑匪自天 ,屠戮究由人;富者余粮肉,强者斗私兵。”副刊头题,多为杂文。其中《新方向的转换》 等文,分别用“机关枪”(傅希若)、“迫击炮”(何语竹)笔名,指斥国民党政府交替使 用镇压与和缓手腕,对付爱国学生的反日运动;称实行“不抵抗”政策的政府是“保土自卖 之人”,把民族危亡置诸高阁,“叫民众安其所业拥护他们,让他们用和蔼的外交去迎接帝 国主义的大炮”。
    四期报纸的副刊,不仅杂文突出,还发表有讥讽蒋介石的小说《钟华村残史》、反对国 联调查团偏袒日本的散文《清晨的收获》、拚头颅去换回祖国山河的诗歌《秋风篇》、话剧 《铁蹄下》,以及译文连载、历史资料和科普小品等,构成通过文艺手段,进行反帝反封建 斗争的宣传阵地。1932年2月5日,日本关东军侵占哈尔滨。《哈尔滨新报》被迫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