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北新报
《大北新报》于1922年10月1日在哈尔滨创刊,时为沈阳《盛京时报》“北满版”。哈尔
滨沦陷后,1933年6月脱离《盛京时报》而独立,成为日本占领者的喉舌。
创办人中岛真雄,1890年来中国,先后在福州、北京、营口、沈阳出版多家中文报纸和
一家蒙古文报。《大北新报》是他在中国出版的最后一家报纸。其时,日本干涉军从西伯利
亚大撤退。在哈尔滨的日本人惶惶不安,人心思归。中岛早就瞩望于哈尔滨,在日军出兵西
伯利亚之后,他“日益觉得该地的重要”。于是他拜见日本外相内田康哉,征得他的支持,
从外务省得到1万日元,从满铁得到5000日元的创办费。然后委托旧友高桥谦任主任,山本久
治为“主干”,创办《大北新报》。他在自传《不退庵的一生》中曾说:“我把本报题名‘
大北’,实因有远大的抱负。”
初期社址设道外北3道街(后迁桃花巷口),但只在日本驻哈总领事馆注册,未向中国地
方当局申请立案。创刊前,即遭到全市各界人民的抗议和抵制。中岛却得到北洋政府支持,
在创刊号头版刊载黎元洪头像和题词“职司道铎”,以表示“大总统”准予该报以有力地发
布政令为天职。同时,还用大量版面刊载北洋政府陆军、司法、交通总长,以及奉吉黑三省
省长等军政要员的祝词,大肆招摇。
《发刊词》大唱爱之歌,宣称该报“无时无地不以爱为宗旨”;但同时公开表示其“第
一义务”,是“早日促成”东三省“自治事业”,即在日本的促成下早日脱离中国而“独立
”。
社长高桥谦是中岛的好友,后任侨民会长;主干山本久治不久接任社长,他们聘请较有
社会影响的中国人,如安怀音、王作镐等人任主笔和编辑。报纸内容不听从奉系当局的限制
,特别是在郭松龄事件中连续详加报道,期发数陡然增加。1927年,李笑梅继任主笔。该报
虽然多次受到哈埠各界抵制,山本久治仍按原定宗旨坚持出版,继续充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我东三省的喉舌。
哈尔滨沦陷后,《大北新报》以战胜者的姿态傲居哈埠国人各报之上。1933年6月1日,
脱离《盛京时报》而独立,成为日本占领者在哈尔滨的机关报。为此增设机构,扩大版面,
每日对开8版,期发6000多份,并增出《大北新报画刊》,竭力鼓吹“日满协和”、“王道乐
土”。1935年4月,该报编辑长侯小飞被作为伪满“八大有力满文报纸”的“优秀记者”之一
,参加伪满记者团,跟随溥仪去东京朝拜日本天皇。4月6日,该报第1版用特大黑体字制作通
栏题,报道日满“二圣交欢”,而且故意使用欢字古体“驩”,以示隆重。当报纸印好上千
份时,发现错为“二圣交驴”,最后只得重新印刷。
山本久治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中国通”。他早年毕业于日本关西大学,1916年在军队退
役后即来中国东北,先在日本共同通讯社奉天支社干了一年“勤务”,然后进入《盛京时报
》。数年之内崭露头角,被派到哈尔滨主办《大北新报》。他曾说:“在中国办报很难”,
“对于中国人来说,只会从表面上搜集新闻,就没有当记者的资格。报纸上如果没有好文章
,他们就放弃那种报纸。如果不充实文艺和文艺栏,就会失去读者。真是难啊!”为此该报
办了不少文艺副刊和专页。
1936年,伪满弘报协会成立时,《大北新报》被作为11个“加盟社”之一,第一批入会
。按照弘报协会“新闻统制”的计划,该报于1937年8月强行“收买”了曾经长期与之抗争的
哈埠中国人小报《午报》,并利用《午报》在读者中的广泛影响,继续用原报名出版。此后
,这张小报专门刊载十分低级庸俗的社会新闻和黄色新闻,麻醉和毒化普通市民。人们蔑称
它为“小午报”。1937年“七·七”事变后,《大北新报》更为声嘶力竭地鼓吹扩大侵华战
争。同年11月1日,在纪念创刊15周年时,版面增加到对开3大张12个版,突出报道“皇军”
的“战功”。并与其它日本在哈新闻机构一起出资兴建“哈尔滨弘报会馆”。翌年11月,从
道外桃花巷迁入新落成的“弘报会馆”大楼。这时,可谓该报的极盛时期,它不仅称霸哈尔
滨中文报业,同时按照弘报协会的安排,先后在牡丹江和北安等城市出版地方版。编辑长即
总编辑改由日本人中村太郎接任,采编人员增加到数十人。还在长春、沈阳、大连以及日本
东京、大阪等地设立了支社。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实行“弘报新体制”。1942年初,大北新报社奉命改为长春
康德新闻社哈尔滨支社。山本久治调任康德新闻社专职理事,须滕勇胜接任社长。由于日本
发动的侵略战争节节失败,伪满物资越来越困乏,报纸版面不得不一再缩减。1944年6月,连
报名也奉命改为《康德新闻·哈尔滨》版。延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该报也
随之终刊。
大北新报社附刊《大北新报画刊》。于1933年5月28日出版第1号。
画刊每周一期,4开4版,用白道林纸单色彩印,每期用一种颜色。报社专门成立了画刊
部,第一任部长晋辑五。画刊社址却不与大北新报社在一起,先后曾在道里四道街、七道街
,1935年迁到道外尚横街13号(《午报》后院)。
画刊的版面上突出所谓“艺术”图片、美人玉照和言情小说等。第1版是广告版,但居中
都刊“仕女玉照”一幅;2、3版是艺术作品版,附有少量广告;第4版半版小说连载,半版广
告。
1933年12月,晋辑五去世,李笑梅接任画刊部长,继续原定宗旨,突出“艺术与女人”
。1934年8月,中共地下党员金剑啸应聘为画刊编辑,提出改变办刊思想。他提出“画刊不仅
是艺术的,而更是社会的”。并指出:满篇都是一般“仕女”的照片,会使画刊“千篇一律
,那岂不更糟”。主张“多注意新闻照片、艺术名作的照片、值得人一识的仕女照片,以及
世界上的政治家、外交家、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等个个学术部门有所专长的人的照片,
这些至少每期介绍一个”;同时提出文字稿“不但要简短,最好是有意义的”。总之要“多
播下与人类有用的种子,结出可充人饥的果实”。
据残存画刊,当时曾以“世界名人”为题,刊载了斯大林的半身头像,以及木刻画:列
宁在十月和攻击冬宫。这些图片,引人注目。金剑啸被画刊辞退。
一年后,金剑啸从齐齐哈尔回到哈尔滨不久,《大北新报画刊》因主持人孙惠菊经营不
善处于困境。金剑啸与姜椿芳等人筹资接办画刊,但仍请孙顶名为主办人,每月给他30元酬
劳。金剑啸担任实际上的画刊主编,中共地下党员姜椿芳等参加采编。社址也迁到道里商市
街43号南屋,4月20日出版了新刊第1号。
新画刊改为5日刊,版面也改为16开(初为每期6页,后增至12页)。第1页不再刊载广告
,在报头下安排大幅艺术作品或摄影照片。其它各页也重新调整,增加新闻报道和国际时事
评述,以及揭露日伪统治下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报道,同时突出进步文化艺术的宣传。从形
式到内容面貌大为改观。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画刊正面刊载红军的捷报。如报道贺龙、萧克率领的红二方面军长
征中,在云南和西康建立“边区民族革命政府”;金剑啸的漫画《山西》:一只身上写明“
共产军”猛虎,向持枪而逃的“国民党”军人追去。说明文是:“共产军自进入山西省后,
国民党颇为震骇,尽力围剿,但勇虎比猎人聪明,‘剿者’反被剿矣!”
新画刊极少有所谓“王道乐土”的宣传,却常常刊载本刊记者采写的纪实新闻,披露劳
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如伪满警察在中央大街飞车撞死幼女,同记工厂女工一天劳动16个小时
,“都变成机器”,以及极乐寺的难民区等等。
新画刊还大量刊载中外著名作家,如鲁迅、郭沫若和高尔基、玛雅可夫斯基等的头像、
作品、语录或轶事,以及其它世界名作。
金剑啸在主编画刊期间,还发表了他撰写的寓言故事《胜利之后的威纳斯》,短诗《哑
巴》,剧本《咖啡馆》,文艺短评《文坛登龙术》、《挂羊头卖狗肉与说漂亮话》,以及一
些漫画等。6月13日,金剑啸等被捕,新画刊只出了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