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黑龙江民报
《黑龙江民报》原为黑龙江省主席万福麟之子万国宾所办,于1929年元旦在齐齐哈尔创
刊。1931年11月19日,日本关东军侵占齐齐哈尔后,将该报作为敌产没收。并派随军的满铁
职员桂五郎,于12月17日将其复刊。
据日本关东军齐齐哈尔特务机关长说:日军侵占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后,急需向中国民
众“宣传日军的正当行动,及满洲国前景”。民报复刊后,桂五郎任社长,金中孚任总编辑
,由关东军每月拨款哈洋100元,日出1000份,免费向各界赠阅。计划在伪满洲国出笼后,期
发5000份(据伪《满洲国年报》记载,期发只达到3000份),向全省各县及部队“无偿赠阅
”。
1933年2月,按照伪满《出版法》的规定,民报重新注册,正式成为伪黑龙江省署机关报
。为了制造“日满协和”、“共存共荣”的假象,报社社长和总编辑改由“满人”担任。19
34年10月,中共地下党员王复生,化名王甄海,经伪省署总务厅秘书长李浓如推荐,就任社
长。社内设总务部,部长为日本人仓内勇,控制报社人事、财务实权。该报每日对开4版:第
1版广告,第2版要闻,第3版地方新闻,第4版副刊。
民报原来设有副刊《嫩流》和文艺周刊《荒原》。沦陷后因编辑人员纷纷引避,副刊无
专人编辑,毫无生气。1935年6月,中共地下党员金剑啸由哈尔滨来齐齐哈尔主编民报副刊,
他在王复生的支持下,新办《芜田》文艺副刊,旨在要开垦由于日军入侵而荒芜的文坛,不
久又开办《艺文》周刊,以接续他与罗烽、白朗、萧军、萧红等在《国际协报》曾专设的《
文艺》周刊。这两个专刊经常刊载暗含有反满抗日思想作品,如王复生的短诗《谁的世界》
,金剑啸的散文《王二之死》、《瘦骨头》,记者刘乃风的小说《小香之死》,小学教师晓
希(即黑龙江省女作家田琳)的散文《招魂》等,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所谓“王道乐土”上
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及他们渴望光复中华大地的急迫心情。金剑啸的代表作--长诗《兴安
岭的风雪》曾在副刊上节载。为了纪念逝世不久的法国著名诗人巴比塞,副刊出版专号,发
表他的诗作和木刻头像,介绍他的生平。副刊面貌一新,吸引了不少爱好文艺的进步青年。
王复生和金剑啸还在报社内外组织读书会、同仁会、人生改善会、经济研究会等,培养
和发现志同道合者。11月,民报筹备纪念创刊2000号活动。金剑啸等人组织白光剧社,在庆
祝会那天(12月24日)演出美国作家高尔特的话剧《钱》,和金剑啸创作的反对包办婚姻的
独幕话剧《母与子》,以及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黄昏》等。这次演出有女演员登台,
为齐齐哈尔前所少有,所以更加轰动全城。但日伪当局认为这次纪念活动,是“做出普及共
产主义的剧本,而把它公开地宣传,为了达到该党的目的进行宣传”。所以勒令停演,并且
传讯王复生,追查金剑啸的来历。1936年2月金剑啸被迫离开齐齐哈尔。
6月13日,日伪当局在齐齐哈尔和哈尔滨同时动手,逮捕了王复生、金剑啸以及新闻、教
育界等爱国人士和无辜群众百余人,成为轰动一时的“黑龙江民报事件”。在一个多月的时
间里,百般折磨、严刑拷打王复生、金剑啸等人。8月15日,日伪第3军管区军法处判处王复
生、金剑啸和民报编辑阎达生等5人死刑,立即执行(另2人在狱中拷打致死),有26人被判
无期或有期徒刑。上午10时,王复生和金剑啸等人被惨杀。
此后,日伪当局进一步强化对民报的控制。每天报头下的发行人(初为宋相五,后为刘
世文和于捷峰)、编辑人(娄止善)和印刷人(富介卿,后改傅瑞华)的姓名虽然仍是中国
人,但实际上的主管者却是日本人仓内勇,不久由加藤勘治代理社长。1938年2月,该报奉命
加入弘报协会,成为该会第2批加盟社员,完全纳入日伪法西斯新闻统制。为此人员设备等有
所充实,从3月1日增加版面,由对开4版扩大为6版,并仿照《大北新报》新设了一些专刊。
副刊的《芜田》更名《黑水艺舟》,连载魏毓兰著的《黑水稗史》及旧体诗。其中有不少关
于黑龙江地区的历史资料。
1939年9月,日文《齐齐哈尔新闻》社长片山诚三兼任黑龙江民报社长,两报一套人马,
总务部长中岛市治,日文报编辑长山口新一,中文报编辑长孙浩文,添购了制版机和新铅字
。但是,版面上仍然充斥着殖民地语言“协和语”,鼓噪“大东亚共荣圈”。而且由于扩大
侵略战争而造成的物质困乏,使这家号称“北满西部唯一的满文版”,在增版不久又缩减到
对开4版。1942年初,根据弘报新体制,被改为康德新闻社齐齐哈尔支社。1943年,版面再减
缩小为4开4版。副刊《嫩流》连载《汤公案》、《醉黄花》之类宣扬封建腐朽思想的小说。
1944年9月,该报报名也被取消,成为《康德新闻·齐齐哈尔》版。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
无条件投降后,编辑长李化民主持恢复原报名《黑龙江民报》,继续出版。不久,因制造反
苏舆论,被苏联红军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