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滨江日报

《滨江日报》于1937年11月1日在哈尔滨创刊。它是由日本关东军哈尔滨特务机关操纵下 出版的一家汉奸报纸。社长王维周,社址在道里经纬街和水道街口(今兆麟街1号)。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扩大侵华战争,在伪满境内强化“新闻统制”,迫使国人报 纸全部停刊。其中《哈尔滨公报》、《国际协报》和《滨江时报》,因出版时间较长,各有 一定的读者和社会影响。它们虽然已经陆续转向,但日伪当局对它们仍心存戒忌。如果也勒 令其停刊,又将损及“日满协和”的高调。于是由哈尔滨特务机关长樋口季一郎出面主持, 一再斡旋,费时一个多月,终于把3家报社“统合改组”成一家“民有报纸”,在原《哈尔滨 公报》旧址,出版了《滨江日报》,并选派与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相知有素的王维周出 任社长。
    王维周(1889-1961年),又名王希太,原籍河北抚宁,幼年入私塾10年,民国初年到 哈尔滨业商,20年代投靠日本侵华势力。“九·一八”事变时任沈阳日站总商会会长,被土 肥原委任为沈阳四民维持会长。土肥原调任哈尔滨特务机关长时,王维周跟随主子到哈任东 北航务局常务理事兼协和会长。日本大特务豢养的这条走狗,根本不懂办报,但他死心蹋地 卖身投靠,因而被破格依俾为报社理事会长兼社长,原来3报社长都以股东身份列名理事。下 设总务局、编辑局、营业局,全社共有雇员70多人。
    11月1日举行创刊典礼,日本在哈各机关首要全体列席,伪满官宪及地方绅商纷纷表示“ 热心赞助”。樋口机关长即席致词说:此报“乃系本职经手而创设,故对该社今后之发展一 切之事,均负有重大责任”。
    但原来3报社长并不甘心王维周任社长。12月1日和5日,张复生、关鸿翼和范介卿开理事 会,“议决解除王维周社长职务”,“改任王维周为本报参事,社务暂由张复生、关鸿翼、 范介卿共同负责”,并把决议公开刊载在本报上,一时满城风雨。哈尔滨特务机关马上进行 干预,对张复生3人软硬兼施,继续扶王维周上马。为时20余天,才平息了这场“政变”。1 1月28日,该报披露:“本报理事诸公,因社务与王社长一时发生误会,已经解释明了,王社 长已照常复职。”
    对于特务机关的扶植,王维周感恩戴德,他再三向主子表示“贡其愚忠,效其绵力”, 提出充分利用这家“北满唯一民有报纸”“联朝野为一体,洽君民为一家”,使该报成为日 本法西斯“推行大亚细亚主义唯一无二的优良工具”,从而“使满洲之王道乐土期达实现” 。
    在报纸创刊3周年时,土肥原从东京亲笔题词祝贺,大肆吹捧王维周不仅在“九·一八” 事变时是日本侵略军“同舟共济之良朋”、“臂助”,而且在哈“肩荷新闻报国之大任,倡 导协和,鼓舞休明,昕夕擘画,三载于兹,于日满联系进行宣达工作,暨安定民生,努力建 设东亚新秩序诸事物,更属卓收勋绩,广著成果,深得吾人景仰”。王维周将祝词作为“嘉 奖状”,制成大幅锌版,多次在周年纪念时刊载。
    不懂办报业务的王维周为驾驭原3报人员,有意拉拢原《滨江时报》社长范介卿,排斥和 疏远张复生与关鸿翼。并特别聘请已经退休的老报人杨墨宣,畀以重任。范介卿早年包办《 远东报》发行,长于报纸经营,就让他任理事兼营业局长。杨墨宣曾任《远东报》、《松江 日报》等编辑长,在哈埠报界颇具影响。王维周登门拜访,邀他重新出山,同时兼任报社总 务和编辑局长,破例地在每天报头下的“发行人”栏中印上他的姓名,用以招徕读者。原《 国际协报》末任总编辑赵秋鸿,是当时哈埠颇有名声的大“作家”,出任编辑局次长,但在 每天报头下的“编辑人”栏中,印着他的姓名。
    报纸最初4年,每天对开8版,第一张4版是所谓“硬性记事”的新闻版;第二张4版是所 谓“软性记事”的各种副刊和专刊(“硬性记事”为论说和国内外政治、军事、经济电讯。 “软性记事”为一般新闻,以及文艺、家庭、妇女、卫生医药等)。
    新闻版稿件来源有四:主要是伪满通社电讯稿;其次是转译日本国内各大报的消息;此 外酌转大连《泰东日报》、沈阳《盛京时报》和长春《大同报》等关于南满的报道;北满和 本埠消息,由本报外勤记者及各地分社与通讯员采访提供。上述四类稿件外,其他人投递之 访稿,概不刊布。这种做法与伪满各地中文日报略同,因此报纸内容往往重复雷同。
    与原来3报大不相同的是,新报创刊后,王维周组织杨墨宣、赵秋鸿等几个老报人轮流撰 写社论,题目多由王拟定,翻来复去地向日伪当局表忠心。如以《皇恩浩荡,紫气东来》( 1943年3月1日)为题,无耻地吹捧傀儡溥仪。在版面编排上也力求花样翻新,耸人听闻。尤 其在1941年更新印刷设备后,新闻图片显著增加,一些宣扬日军侵略“武功”的消息,经常 制做锌版标题。在日伪举办重大活动和“节日”时,常以“主催”或后援身份参加,并特别 发行专刊,或开辟专栏,如所谓“支那事变周年纪念专刊”、“富家强国运动专刊”、“排 共讲演大会专刊”、庆祝“国兵法”实施特辑号等。此外还举办“纸上恳谈”、“征选标准 美人”等活动,连续刊载“美人”照片和选票统计等,粉饰太平,诱骗读者“勤劳报国”。
    副刊各版“采取主编人自行编辑,实以自行著作者为先决条件”,因此,主编人和刊名 经常变换,但万变不离其宗,即“致力于促进建国盛业之重大使命”,同时改变文坛“平凡 沉闷”、“逐渐没落”的局面,从而“振兴满洲文艺”。创刊初期有《文艺》、《江天一览 》、《杂俎》、《粟末微洞》和《艺苑》。1938年4月,新设文艺周刊《创作与批评》;194 0年又设《暖流》。1941年调整版面,副刊作了较大调整:
    第5版是《珊瑚岛》,“包括世界珍闻、人间故事等,取材以大众趣味为原则”;
    第6版仍为《粟末微澜》,“以旧文学、诗词、歌、赋、小说、笔记等为主体”;
    第7版是“新文艺”,共有《大荒》、《漠烟》、《少年文艺》、《北地文艺》4个文艺 周刊;另有《纸上奉仕》双周刊;11月又新设《滨江文艺周刊》;
    第8版是《台上与幕上》,专门“登载电影与戏剧之消息与评论”。
    这些五花八门的副刊,都不同程度地打上殖民地文化色彩。有些是赤裸裸的讴歌“日满 协和”和“王道乐土”的,有些是用所谓“软性记事”麻醉和毒化读者的;也有少数文艺周 刊,如《暖流》和《大荒》等,是具有爱国思想的青年作者合办的同人刊物,他们以寓言式 的作品,曲折、隐晦地反映日伪统治下人民的悲惨遭遇,以及作者的憧憬和希望。但他们不 是报社雇员,无法使专刊长期办下去,所以社会影响有限。
    1942年8月,滨江日报社奉日伪当局命令改为“特殊法人”,范介卿为常务理事,张复生 由理事改为闲差“监事”。3局各股改部,从业人员也有增加,并陆续在长春、沈阳、大连、 吉林、齐齐哈尔、海拉尔、黑河等市和日本大阪、神户等地,开设了分社。在伪满建“国” 10周年时,全社有18人被作为“尽粹弘报宣传之勤绩功劳者”,受到伪满当局的表彰和奖赏 。但是,不甘心与敌为伍的张复生,是年借故离哈南下,在天津隐居(1949年返哈,1953年 病逝)。1943年4月1日,伪满洲国政府特别“行赏”认贼作父的王维周。
    1944年2月,哈尔滨日本宪兵队派到滨江日报社的特务韩澄宇、徐漪因为嫉妒赵秋鸿等人 ,密告报纸上有反满抗日言论。宪兵队立即逮捕了王维周、范介卿、赵秋鸿和支星芒等人。 王、范、支等人入狱不久即先后获释,只有赵秋鸿被判了刑。王维周出狱后,当即按照哈尔 滨特务机关的指示进行改组,杨墨宣不再兼职,只任总务局长,刘荃荪任编辑局长(后由文 中接替);日特分子雷东发同时兼任编辑局次长和编辑部、新闻部部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滨江日报》终刊。几个编采人员曾组织出版《 大中报》,不久即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