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国民公报

《国民公报》于1931年7月1日在哈尔滨创刊。国民党市党部主办,党务特派员周天放主 持编辑出版,每日对开4版,有时8版,设有文艺副刊《曙光》。
    公报创刊前,日本军部刚刚制订了用武力在一年内侵占东北的《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 》。创刊那一天,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万宝山惨案”,当时,哈尔滨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可是公报对此视若无睹,眼睛只盯着国内,在创刊征文信中,说什么“共匪之乱未已, 而两粤纠纷又起,国家多难,匹夫宁无责乎?同人等惄焉忧之,爱创本报,期以正确言论, 唤醒国人”。
    “九·一八”事变后,哈尔滨中国人报纸敌忾同仇,扩大版面,竞相报道日寇侵华罪行 ,吁请各界奋起御敌。国民党党务特派员办事处也向全市各界民众提出“在三民主义领导下 ”同赴国难,救国雪耻。因此,公报在抗日热潮的影响下,表面上并不坚决执行蒋介石的“ 不抵抗”政策。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萧军,“九·一八”后到哈尔滨的第一篇作品《暴风雨 中的芭蕾》(散文署名刘蓓力),揭露日寇侵占沈阳的罪行,就刊载在公报副刊《曙光》。 1932年1月26日,李杜和冯占海等率部抵御日寇和吉林伪军对哈尔滨的进犯,打退了敌人,并 击落日机一架。公报曾刊载社论鼓动“铁血救国”,“收复失地在此一举”。但是,正如当 时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报《满洲红旗》所说:公报是用“国家主义派”的立场对待抗日斗争的 ,它不仅诬蔑哈尔滨“民众麻木不仁”,而且提出“反共便是反日”的谬论。
    1931年4月,哈尔滨沦陷前半个多月,国民党市党部和党务特派员办事处提前关门撤退, 所有工作人员俱行遣散,要员们争先恐后南逃进关,《国民公报》也随之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