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东北日报

《东北日报》是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报,1945年11月1日创刊于沈阳。因国民党调集大量 军队进入南满地区,抢占大中城市,报社先后搬迁至本溪、海龙、长春,1946年5月28日迁至 哈尔滨出版。原在哈尔滨出版的《哈尔滨日报》、《北光日报》,合并于《东北日报》。报 纸创刊时为8开2版,第7期后改为4开4版、4开2版,1946年5月19日改为对开4版。迁哈后继续 出对开4版,日刊。社长李常青,副社长廖井丹(1947年接任社长),总编辑李荒。社址在哈 尔滨市道里地段街2号。
    该报在哈出版不久,因国民党调集重兵准备进攻哈尔滨,为防万一,社长李常青带领部 分干部,在佳木斯设二线基地,建立了印刷厂,承印各种书籍外,也出版《东北日报》,纸 型由哈尔滨运来。6月,在东安(密山)建立了三线基地。1947年下半年,随形势好转,两处 人员陆续调回哈尔滨本社。
    该报的版面安排是:1版刊载要闻、社论;2版,地区新闻;3版,国际国内新闻;4版副 刊,下部两栏广告。
    在哈尔滨出版期间,该报以唤醒长期受奴役的东北地区人民,提高觉悟,投入土地改革 运动和人民解放战争,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为宗旨。及时地宣传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 策,对东北全区,举凡军事、政治、农村工作、城市工作、文教工作等,通过发布文件,刊 载新闻和评论,都给予有力的反映和指导。其中,编辑部把报道自卫战争和农村土地改革, 列为两项重大任务。
    该报的军事宣传,占用了最多篇幅。当时主要记者刘白羽、华山、杨赓、穆青、常工、 煌颖等,都先后奔赴前线采访。报纸的1、3版和其它版的部分版面,都刊登军事报道。从后 方的练兵、剿匪到前方历次重大战役、战斗;从报道战斗经过、战斗模范、战时的政治工作 、俘虏工作到蒋管区群众的反蒋斗争,都有系统而生动的报道。在宣传报道形式上,运用了 消息、通讯、评论、军事权威评述、解放区介绍、一周战况、图片、军事形势图解和文艺等 多种形式。其中,记者从前线发回的大量战地通讯,尤为读者所称道,是报纸的一个重要特 色。记者刘白羽、华山是写战地通讯最勤而成绩卓著者。他们的许多通讯,如《四平前线之 行》、《其塔木的英雄们》、《踏破辽河千里雪》、《光明照耀着沈阳》、《英雄的十月》 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重视运用漫画形式,配合军事和政治斗争报道,也是该报一个特色。如1947年下半年, 就发表漫画47幅。所发漫画9/10以上为华君武所画。他的漫画主题深刻,构思巧妙,具有民 族特点,给群众很好的影响。
    除了军事报道,该报着力反映和指导了农村土地改革运动。在较长时间,报纸每天都在 第2版用整版篇幅发表有关农村土地改革的新闻,1版也发表了不少头题和重要文章,结合运 动的发展,报道农民的觉醒和斗争,揭露地主罪恶发家史,交流各地工作经验。从反奸清算 到砍挖运动初期,在贯彻政策,指导工作上做得较好。比如清算分地阶段,中共宾县县委书 记马斌,依靠贫雇农,迅速开展了全县土地改革斗争。该报抓住这个典型,介绍经验,并刊 发社论《发扬马斌式的群众工作》,对开展土地改革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在平 分土地运动高潮时,一度报道和倡导了“打破村屯界限”反复“扫荡”等“左”的错误作法 。1948年2月中旬,在中共中央和东北局指示下,很快得到了纠正。
    该报副刊版,是综合性文化版。经常刊登指导青年修养和学习,反映解放区工农兵的斗 争和生活,揭露国民党统治区黑暗统治的文章。形式有短篇小说、散文、报告、速写、诗歌 、短剧、书刊影剧评介、翻译作品等,还设有《科学知识》、《建议》、《答读者问》等栏 目。曾发表李之华的独幕剧《反“翻把”斗争》、马可的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周立波 反映土地改革斗争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节录)、西虹的中篇小说《在零下四十度》等 优秀作品。另外,4版还先后办有《民主青年》、《解放军人》(以新解放的国民党军人为读 者对象)、《卫生》、《妇女》、《戏剧》等专刊和一些节日纪念特刊。该报迁哈尔滨出版 以后,即着手建立通讯网,以松江省为主,向龙南、三肇地区发展,并聘请了一批基干通讯 员和特约记者。通过在报上办《新闻通讯》专刊(共办了28期),指导通讯员写作。1948年 3月以后,开始在工人中组织通讯组。1947年初,报社有通讯员102人,到1948年11月已达83 2人。
    该报迁哈尔滨初期自办发行,期发量1万余份。1948年3月交邮局发行。迁沈阳之前,期 发量近8万份。
    东北全境解放后,该报于1948年12月12日迁沈阳出版。1954年8月31日因中共中央东北局 撤销而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