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九节 自卫报

《自卫》报于1946年4月25日在吉林省梨树县创刊。由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主办,8开 2版。同年5、6月间社址随总部迁至哈尔滨。1947年5月至8月夏季战役时,因部队行动,发行 困难停刊。1947年9月1日复刊,改为4开2版,3日刊。读者对象主要是连以上干部,前方主力 部队发至连,后方机关部队发至营。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自 卫》报从1月24日第121期起改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政治部出版。
    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肖向荣在1947年3月11日报社编辑会议上,对《自卫》报 宣传报道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1.部队做什么,报道什么。2.上级号召什么,着重反映 什么。3.随时随地报道新问题、新创造。4.有重点、有中心、有分析、有总结的经验介绍 。5.典型的连续报道。并且指出,报道要根据“宣传典型,不埋没一个英雄功绩”,“表扬 创造,使好的经验互相交流”的原则。《自卫》报在哈尔滨的两年多时间里,遵循这些原则 ,热情地宣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紧密地配合了中共和部队的中心任务,在各个战役 和各项运动中起到了教育鼓舞作用。
    《自卫》报在解放战争初期战略防御阶段,在四平保卫战中,在1946年冬和1947年春的 自卫反击战中,结合部队的中心任务和具体情况,及时地传达了上级的战术思想,宣传了中 共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这个时期,部队一方面进行保卫战,一方面进行整训。《自卫 》报曾发表《抓紧时间整训部队,准备迎接新的战斗》的社论。1946年下半年,报道了部队 响应总部号召,布置整训备战的工作情况。
    1946年秋冬,部队开展了“诉苦”运动和土地改革教育,《自卫》报用大量篇幅刊载有 关土地改革教育的指示、文章,报道运动开展的情况及典型经验,介绍一些战士在旧社会的 悲惨遭遇。如《孔庆裕受了36年牛马生活》等报道。并设立了《地主罪恶》专栏,揭露地主 仗势圈地,图财害命,血腥起家的历史。这些,无论是对于翻身农民参加部队的新战士或俘 虏过来的士兵,都起到教育作用。
    在诉苦运动之后,部队又开展了民主运动和干部“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 运动。发动群众给党员干部提意见,揭发错误缺点,选举模范干部和模范党员。《自卫》报 不仅报道这个运动开展的情况,而且还介绍了一些模范干部和中共党员的民主作风及爱护士 兵的事迹。同时,也在报纸上公开批评了一些不民主作风和军阀主义行为。
    与此同时,《自卫》报配合“战评”运动和练兵运动,发表了部队首长关于《开展战评 运动的指示》和《广泛开展战评运动》的社论,发表了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部《一切工作配 合练兵,造成群众自觉练兵运动》的通报。为了配合练兵,报纸还专门介绍了一些军事技术 知识,比较集中报道了练兵中的群众学习热潮,注意新经验的介绍。
    《自卫》报还经常报道部队遵守纪律和执行政策的情况。随着战争的胜利发展,解放军 解放了许多大中城市,该报把部队入城政策和纪律的宣传报道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辽沈战役 前,东北军区司令部颁布了《部队入城纪律守则》,该报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表扬了许多 遵守纪律好的单位,如《“热河”部各支队遵守保护工厂名胜纪律》、《“磐石”部做到了 对老百姓秋毫无犯》等,刊登了《城市纪律歌》。同时,也发表了一些部队通过检查改正缺 点的稿件,如《“动员”部检查纪律收回影响,军民团结像一家人》。报纸还介绍了用参观 、报告、对比算帐的方法来进行城市政策教育的经验。1948年8月和9月,还发表了两篇社论 ,题目是:《坚决遵守工商业和城市政策》、《坚决遵守新区政策和群众纪律》。
    辽沈战役开始不久,1948年9月26日,《自卫》报改名为《东北前线》。在战争最紧张的 日子里,《东北前线》没有出版,到11月6日才继续出版。这时,辽沈战役刚结束,《东北前 线》用大量篇幅来报道这个战役的辉煌战果。11月6日头版转载《东北日报》社论《庆祝沈阳 解放,庆祝东北解放》,刊登了中共中央祝贺解放东北伟大胜利的贺电,以及《辽西战役又 获巨胜》、《锦州战役胜利空前》等文章。接着报纸设立了《秋季攻势的英雄们》专栏,刊 登许多描写英雄连队和英雄人物的通讯特写。报纸还介绍了一些战斗经验和技术知识,如欧 阳云写的《通过外壕爆破铁丝网的方法》等。11月24日,《东北前线》又在头版用特大字号 报道《我军秋季攻势历时52天,歼敌达40余万——东北解放战争全部、彻底、胜利完成》。
    该报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它经常通过故事、问题解答、歌谣、谜语、游戏等形式,给 读者提供适时必要的时事和常识资料,帮助干部战士提高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
    1948年12月,该报随部队迁离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