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松江日报

《松江日报》为中共松江省委员会机关报,1949年1月15日创刊,总编辑为韦延年。地址 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2号。1949年6月15日,因行政区划调整,合江省建制撤销,《合江 日报》、《哈尔滨日报》合并于《松江日报》。社长为陈元直。
    1954年7月31日,因松江省建制撤销,该报与《黑龙江日报》合并而终刊。当时的社长为 杨永平。报纸期发行量4.2万份。
    一、新闻报道
    《松江日报》创办时,松江省辖区,除牡丹江一个中等城市和鸡西一个矿区外,均为以 农业为主的县份。因此,适应本省广大乡村与小城镇的特点,力求办一张“通俗而具体的, 以村屯干部与广大群众为对象的地方化群众化的报纸”。报纸为3日刊,4开4版,竖文,大五 号字。1版为要闻版,2版为农村版,3版国内外时事,4版综合性副刊。所发新华社电讯稿, 均经编辑作通俗化编写。
    1949年5月以后,3版改作城市工业版,增加了工业报道比重。
    1949年6月15日,报纸改为4开2版,日刊。
    中共松江省委考虑到此时的松江省,“约有百分之四十的工业比重,近三十万工人,拥 有近二百万人口的大小城镇,和五万多区村干部与广大的农村”,决定于同年9月由报社增出 《松江日报农民版》,因此,松江日报即“以反映我省工业建设、工人运动为主,贯彻城乡 兼顾、工农兼顾、干群兼顾的方针”。这一时期,该报的要闻版,除时事新闻外,反映工业 生产竞赛、民主管理的新闻及评论,占了较大比重。辟有《工厂通讯》、《工人生活》、《 工人作品》等栏。2版,报道农业生产的稿件,经常刊于要位。1950年3月6日,报纸换用毛泽 东主席来松江视察时为《松江日报》题写的报头。
    1950年12月15日,为了加强地方性、群众性,报纸改为4开4版,日刊(1953年4月改为周 6刊),仍以报道城市工业生产为主,同时兼顾农村工作需要。
    该报注意选择生动的典型进行报道。1951年12月19日,配合全省开展反对贪污、反对浪 费、反对官僚主义运动,发表记者方酣采写的人物通讯《一贯保持艰苦朴素作风的共产党员 张子良》,叙述这位来自延安的老干部,进城担任林业局领导职务之后,一直坚持清正廉洁 、深入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通讯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东北日报》曾全文转载。
    该报的经济宣传,在报道中占有很大比重。1952年,中央把基本建设提到经济工作的首 要地位。该报根据本省重点建设项目较多的情况,即把基本建设报道置于报纸宣传的首位, 采取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连续报道的方法,从5月至10月中旬发表《建筑工人的新方向——记 建筑工人参观技术表演会》、《头一名出国的建筑工人——访出国归来的苏长有》、苏联援 建项目哈尔滨亚麻厂专题通讯等各类稿件295篇,较全面地反映了全省基本建设的进程、先进 经验的推广,宣扬了建设中涌现的先进人物风貌。对基本建设作这样突出报道,在全国省报 中尚属仅见。《东北日报》同年12月3日发表了《松江日报》编辑部文章《我们怎样报道基本 建设的?》和该报述评《评松江日报关于基本建设的宣传》,对这项宣传报道给予肯定。
    该报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的精神,经常 发表批评报道。1953年3月15日发表的“安旅巷事件”,报道了哈尔滨市房地产管理局在动员 安旅巷217户居民搬迁中,领导官僚主义,工作人员态度粗暴,致使一些居民流离失所,有的 产妇、婴儿因而死亡。对这一重大事件的批评,前后发稿30篇(其中社论、专论共3篇),受 到广大读者和哈尔滨市政府的重视,使问题很快得到妥善解决,有关人员在报上作了检讨。 1953年11月,该报开辟了《人民的矿山新面貌》、《蓬勃发展的松江林区》、《边远地区通 讯》等栏,陆续刊发了一些反映矿山、林区和边远县份建设成就和面貌的通讯,如《一座新 型的煤城在建设》、《安邦河畔的新型竖井》、《小兴安岭山脉的岭南新城——带岭》、《 祖国边疆的县城——饶河在建设中》、《边疆一村》等,使报道面有了新的扩展。1954年3月 18日报纸刊发消息、通讯,报道牡丹江第一橡胶厂工人王海德发扬革新精神,改进四种设备 ,使工人从笨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事迹,并配发了社论。随后又以社论《学习王海德 的社会主义劳动态度和革新精神》为栏题,刊发10多篇各界读者的反应。
    二、副刊专刊
    《松江日报》创办初期,第4版为综合性副刊,刊载配合中心工作、表现群众生活的故事 、秧歌剧、鼓词及常识等。如前5期,配合农村民主建政工作,发表了《夫妻拜年》(小型秧 歌剧)、《李春和他妹子(记建政中一个红白榜的故事)》、《唱给姐妹听》等。1949年5月 以后,副刊增加服务性内容,设《问事处》栏,解答读者提出的问题。这时期,该报通采科 在报上创办了《通讯工作》专刊,每月约出1期。
    1949年6月15日,该报改出4开2版,2版下半版设有综合性副刊,左上辟栏为《社会服务 》栏。副刊以反映工人生活为主,形式有文艺通讯、故事、诗歌、影剧评介、歌曲、美术作 品、常识等。其中有一定数量工人的作品。如9月23日、24日两期,配合中国人民政协开幕, 发表了文艺通讯《胜利的节日》、短诗《千百万人望着你》、工人写的文章《我们听了毛主 席的讲话》、《建设光辉灿烂的新中国》及鼓词《庆祝人民政协开幕》等。从1949年11月下 旬起,该报陆续办起《卫生》、《松江青年》(青年团松江省筹委会编)、《松江荣军》( 省荣军管理处编)、《松江文艺》(省文联筹委会编)、《职工生活》、《苏联介绍》等专 刊。专刊篇幅多为1/2版。1950年3月,于2版出刊了《画刊》,发表以反映经济建设为主要 内容的宣传画、连环画、木刻等。
    1950年5月,该报《副刊》与《社会服务》合并为《读者服务》,占半个版篇幅,以登载 读者来信为主,适当发表一些通俗作品和常识等。除《画刊》外,其他专刊,先后停办。19 50年10月1日,该报举办国庆征文,报上刊出了《老铁匠的故事》、《人民功臣》等6篇评选 出的佳作。抗美援朝开始以后,《读者服务》版,除正常批评建议来信外,刊发了一批读者 表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意志、慰问志愿部队的来信及《怎样防空》等常识。还刊登了《我们 要杀敌上战场》、《打狼》、《两个朝鲜姑娘》、《渔夫恨》等文艺作品。
    1952年,由该报记者拍摄的新闻图片开始出专刊。1953年10月,新闻图片专版以《松江 画刊》刊名出刊,每月约2期。内容多为反映当前经济建设的情景和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如 《庆祝国庆开展增产节约竞赛》、《为国家工业化而奋斗的人们》、《星火集体农庄把全部 余粮卖给国家》等。这一时期,表现工农业先进人物和先进经验的连环画,也刊登较多。
    1954年1月,中共松江省委作出调整农村报纸决定之后,省文联原《松江文艺》编辑人员 与本报共同成立文艺组,在报上陆续发表一些主要反映工矿工人生活的散文、诗歌作品。《 读者来信》改为专栏,在2版刊载。
    三、通讯工作
    《松江日报》创刊后,即设通采科,大力抓通联工作。该报经《东北日报》社同意,将 《东北日报》在松江省的通讯员及原《松江农民》的通讯员,都作为《松江日报》的通讯员 。同时,各中共县委宣传部代为发展一批通讯员,报社从中聘请了35名基干通讯员。
    1949年6月,《合江日报》等合并《松江日报》后,为适应报纸“以报道城市工业生产为 主,并紧紧兼顾农村工作”的办报方针,报纸对发展工人通讯员工作比较重视。从6月15日到 8月31日统计,工人来稿750篇,发表178篇。当年9月1日发表社论《大力开展工人通讯工作》 ,但这以后,由于编辑人员片面追求报纸的指导性,一度忽略了工农通讯工作。
    1950年6月,该报为加强报纸与群众的联系,编委会确定“把开展工农通讯运动作为全编 辑部的首要任务之一”,着手恢复与发展工农通讯员。工业组与读者服务组派记者深入工厂 ,农业组派记者下乡,发展工农通讯员和组织读报组。报社不定期召开工人通讯员座谈会, 每次开会社长大都亲自主持,总编辑经常看工农通讯员的来稿、来信和退稿。1951年3月,抽 出5名编采人员到读者服务组专门做工农通讯工作,创办了不定期业务刊物《工农通讯》。到 1951年6月末,已发展工人通讯员444名,农民通讯员1040名,读报组1027个,工农通讯员的 来稿用稿较前增多。
    1953年,该报对全省通讯组织进行了一次整顿,为改变过去通讯组织发展不平衡现象, 重点在边远县份、工矿、林区发展一批通讯员。至1954年初,工业方面有通讯员491名,通讯 组37个,工人通讯员30名。农业方面有通讯员487名,农民版有农民通讯员172名,财经、政 治文教等组也整顿发展了通讯组织。该报还通过中共党委在各市县和重要矿区、林区,配备 了专职或兼职通讯干事。1954年3月,该报召开有各地通讯干事及部分通讯员参加的全省通讯 工作会议,总结交流经验,使报纸通讯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