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市(地)县报纸
公开出版的中共市(地)、县委机关报,始于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有《哈尔滨日报》、
《东安日报》、《黑河报》、《齐市新闻》和各县小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多数
报纸已停刊,继续出版的仅有地处边疆的中共黑河地委机关报《新黑河报》1家。随着社会主
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这种状况已远不适应需要。1953年10月1日,中共哈尔滨市委机关报《哈
尔滨日报》复刊。之后,中共各市(地)委先后复刊、创刊了自己的机关报。60年代以来,
一些新开发工业地区的中共市委,也相继创办了报纸《大兴安岭报》、《大庆日报》、《七
台河日报》等。到1985年12月,市(地)委机关报除《嫩江日报》、《松花江日报》停刊外
,现存12家。报纸多为4开4版,日刊。50年代后期有的办成对开4版,1961年后也都改为4开
4版。
各市(地)报,围绕当地中共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宣传政策,交流经验,反映群众意见
和呼声。但由于所处地区环境和读者对象不同,宣传报道具有不同重点,因而形成不同的风
格。大体有:城市型报,工矿、林区型报,农村型报。各报在指导性、地方性和服务性方面
,各时期不断有所改进。如《哈尔滨日报》,在探索既保持党委机关报的性质,又具有晚报
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特点,增强地方特色,以及新闻业务坚持快、短、活方针方面;《鹤岗
日报》从抓短评论专栏入手办出特色方面;《大庆日报》在弘扬大庆精神,突出典型人物报
道方面,等等,都积累了较成功的经验。
中共县委机关报,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时,
又重新迅速发展起来。3月27日,《呼兰报》最先出刊。当年出版县报达25家。到1958年11月
,全省除4个边远县外,都出版了县报,共达53家。1959年到1961年,由于经费不足,纸张困
难,大部分县报陆续停办,仅《海伦报》等3家坚持到“文化大革命”初期。1981年以后复刊
的有《海伦报》、《青冈报》、《肇东报》、《绥化报》4家。到1985年末这4家县报,都是
4开4版,周2刊。县报主要面向农村,以本地新闻为主,具有形式活泼,文章短小,字大图多
等特点。在为本地农民服务,联系农民和农民通讯员方面,各报都极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