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哈尔滨日报

《哈尔滨日报》是中共哈尔滨市委机关报,创办于1945年11月25日。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陆续派遣干部到哈尔滨开辟工作。11月中 旬,中共哈尔滨市委在中共中央东北局北满分局领导下成立。当时,哈尔滨由驻防的苏联红 军实行军管。不久,苏军以执行中苏政府间协议为由,要求中共领导机关和部队撤出哈尔滨 。11月23日,中共党和军队机关及部队撤至宾县和三肇地区,中共哈尔滨市委转入地下。创 办不久的中共松江省工委机关报《松江新报》停刊。市委为了继续开展工作,向哈尔滨80万 市民宣传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中共的方针、政策,粉碎国民党的欺骗宣传,使人民丢掉盲目 正统观念,决定由共产党员唐景阳以个人名义申请办报。11月25日,在《松江新报》基础上 ,市委机关报《哈尔滨日报》与读者见面。地址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2号,唐景阳任社长 。
    该报为4开2版,日刊。1版为要闻版,2版为地方新闻及副刊《文化公园》,1、2版底部 刊登广告。创办之初,报纸公开地宣传中共的政策和主张,因而遭到国民党及日伪残余分子 的忌恨,不断受到他们的威胁和骚扰。1946年1月,国民党接收大员杨绰庵等接管了哈尔滨市 政府,反动势力更是活跃一时。在这种严峻的环境下,报社人员坚守中共的舆论阵地,与国 民党进行了有理有节的斗争。首先在报纸上阐述中共和平民主、团结建设的主张和政策,揭 露国民党向解放区的军事进攻。如1946年2月16日1版头题,全文刊登了《中共中央发言人对 新华社记者谈东北现势与中共对东北问题的主张》;2月26日1版刊登了《中共哈尔滨市委告 全市同胞书》,号召全市人民奋起要求国民党政府实行政治协商会议决议,实现东北地方自 治。2月18日至3月4日,连续发表社论,进一步阐述中共关于和平民主团结建设的主张,等等 。3、4月间,还多次报道国民党军队在华北、辽南等地向解放区和民主联军进攻的事件。并 针对国民党抹杀东北人民抗日的历史,宣传中共和东北抗日联军与东北人民的血肉联系,抗 日联军的英勇事迹。如连载冯仲云撰写的《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斗争史略》,关守晨(穆青 )的《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斗争史略》,介绍抗日英雄杨靖宇、于天放、老李 头等事迹。在1946年3月9日,发生抗联将领、哈尔滨市中苏友好协会会长李兆麟惨遭国民党 特务杀害的重大事件后,《哈尔滨日报》积极揭露国民党的法西斯罪行。3月12日该报以《民 族英雄千古奇冤,张寿籛将军(李兆麟)被害》为题作了突出报道,刊登社论《中国反动分 子残害李兆麟同志》。3月20日、22日两次用整版篇幅发表各地读者的来函和署名文章,声讨 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表达人民的义愤。
    《哈尔滨日报》还通过宣传报道,暴露国民党统治下民不聊生的状况,适当反映解放区 情况,使读者识别优劣。如1946年2月1日刊发《哈市治安堪虑,道外税局白昼被抢》,3月1 4日载《豫西汉奸伪军官上加官,人民重陷于水深火热中》、《天津物价飞涨,工资低微,工 人纷起罢工请愿》。对解放区的报道,有以《人民在翻身》、《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双城闻见记》为题的通讯,报道宾县、双城等地人民在中共领导下积极参政、发展生产的情 况。2月21日以《向繁荣富裕的新中国迈进》为题,报道关内解放区积极发展生产及文教事业 的情景。
    1946年4月下旬,在民主联军进驻哈尔滨前后,该报积极反映市民意愿,刊发欢迎进驻的 报道和社论。5月28日,《东北日报》迁哈出版,该报并入《东北日报》而停刊。
    1947年4月,中共哈尔滨市委考虑指导全市工作的需要,决定恢复《哈尔滨日报》,指定 蒋南翔(当时任市教育局长)进行筹备工作。7月15日,《哈尔滨日报》复刊。开始为3日刊 ,同年11月15日改为2日刊,1948年元旦起改为日刊,李文涛任社长。
    该报改为日刊时,刊发社论《办好我们的报纸》,申明该报为“城市型的群众报”,办 报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解放战争服务,为贯彻中共的方针政策服务;报纸以工人、贫民 、店员、学生及广大市民群众与工作干部为读者对象。当时,哈尔滨市经过政权建设等工作 后,转入恢复与发展经济建设,全力支援前线。该报以此为宣传报道的中心,在编采人员少 (1948年6月仅有13名)的情况下,积极努力,使报纸在群众化、通俗化方面,不断取得经验 。报社编辑部继承和发扬老解放区的办报传统,特别注意吸收工人参加办报。1948年9月到1 1月,该报在《通讯往来》专栏,连续3次发表请工人写稿的短文,号召全市工人用自己的语 言写身边的人和事。同年12月4日、9日该报刊登木材厂工人万成文写的《火锯业锣鼓喧天》 、《要减少生产中的事故》两文后,中共市委书记张平化撰写评论《一个良好的开端》,刊 登于12月11日1版,对工人为报纸写稿予以肯定和提倡。同年11月10日至12月6日统计,在一 个月的时间里,编辑部即收到工人来稿201篇。一批优秀工人作者被聘为通讯员。
    同时,报社还广泛调动社会办报的积极性。在报纸上开辟许多专页和专栏,请有关方面 主办:《工人》由市职工总会主办;《党的生活》由中共市委组织的编委会主编;《一周时 事》由中共市委宣传部主编。此外,市职工总会、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市委、教育局、卫生局 分别主办了《团结生产》、《青工》、《工人生活》、《学习》、《儿童园地》、《哈市教 育》、《卫生》等专页或专栏。该报还通过大量登发地方新闻,增强城市报纸特色。报纸经 常刊登市政府有关发展工商业的各项政策、法令,政府扶助保护工商业的措施;有关工厂生 产、支援前线、福利、分红,以及法院审查案件、劳资纠纷处理、交通肇事、火警、匪情等 社会新闻,受到各阶层读者的欢迎。
    1949年4月,松江省与合江省合并为新的松江省。6月15日,《哈尔滨日报》并入《松江 日报》而第二次停刊。
    1953年,全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陆续在哈尔 滨兴建。为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当年1月,中共哈尔滨市委将市总工会主办的《新工人报》 ,划归市委领导。10月1日,在《新工人报》基础上复刊《哈尔滨日报》。社长兼总编辑陈坚 石。
    复刊后,该报围绕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建设这个中心,大力组织报道。以大量篇幅报 道了电机、锅炉、汽轮机、量具刃具、电表仪器、电碳等大型厂的兴建和基本建设大军的忘 我劳动。报道了一批在技术革新和生产竞赛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1953年11月开辟《 新人新事》专栏,本市的先进人物苏长有、林士太、谢万福等事迹,在该栏目中得到充分的 反映。这一时期,报纸极为重视言论的指导。对各时期的重要工作都发表言论,有时一天发 两篇。如1956年,全年发表社论、评论达207篇。对在报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也很重视。 于新闻报道外,坚持办《读者来信》专栏,每周1期以上,内容紧紧围绕重点建设以及群众关 切的事情。同时,适应读者多方面需求,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开辟各种专栏、专刊和副刊。 先后办有《理论学习》、《党的生活》、《学校与教育》、《北星》(综合文艺副刊)、《 星期六》、《影与戏》、《卫生与体育》、《科学与技术》、《妇女与儿童》等。在开版上 ,1956年2月,报纸由4开4版改为4开2版,有时出对开4版。
    1957年8月,由于松花江汛情紧急,全市开展抗洪斗争。对此,该报全力以赴,运用各种 新闻形式进行了充分的报道。总编辑陈振球日夜守在防汛指挥部,在紧张抗洪的30天中写了 26篇社论,及时传达了市的防汛部署。摄影记者尚舒年拍摄了反映哈尔滨水泥厂在洪水包围 中坚持生产的新闻图片《不沉的战舰》,鼓舞了全市防汛大军,并在全国第二届摄影艺术展 览中获得一等奖。
    1958年“大跃进”中,该报积极反映全市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革命精神。在报道规 模和编排上,经常搞大的“战役”性报道,用特大标题、套红来烘托气氛,在内容上则出现 许多宣扬主观唯心主义的浮夸报道。还独创一种报捷新闻的体裁,发表各基层单位以简短文 字向中共市委汇报本单位的工作成绩。报捷新闻,几乎每期报上都有,1960年6月9日即用1、 2两个版面,共刊登47条。由于在报捷中往往夸大成绩,因而严重助长了实际工作中的浮夸风 。
    1961年6月15日,根据中央调整报刊精神,该报改为4开4版的《哈尔滨晚报》。在保持市 委机关报性质的同时,充实内容,增加栏目,改进文风,使之具有晚报的特色。在新闻报道 方面,开辟了《今日哈尔滨》、《红绿灯》等地方新闻栏目,增加了反映基层活动的新人新 事新风尚,和科学、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报道。3版副刊《太阳岛》、《星期六》,以“有益 和有趣”为宗旨,办有几十个富于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栏目,如《夜读随笔》、《小 贝壳》、《杂话哈尔滨》、小说连载等。其中,《杂话哈尔滨》专栏,搜集和编写地方掌故 ,帮助读者认识、了解哈尔滨,对家乡人进行历史传统教育。1962年5月开辟后,以浓郁的地 方特色,受到读者的欢迎。这个栏目办至1964年初,共发80多篇文章。
    晚报在坚持思想性、指导性前提下,在编辑工作中,实行短、快、活的方针。短,就是 短小精悍,具体要求是:“消息不过五百(字),文章定不过千,二版定要发十三(条), 一版八条起点”,提倡写短社论、小言论和三言两语的编后话。快,要求当天上午发生的事 ,当天见报。1965年7月20日,李宗仁先生从美国归来,中午12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这一 消息时,报纸已经成版,报社人员已到江畔游泳。听到广播后,有关编辑和工人立即赶回报 社,把这一重要新闻抢发出去。活,就是生动活泼。提倡编辑记者腿勤、脑勤、手勤经常深 入基层抓新而活的新闻,并精心把稿子写好。这些措施使报纸的时效性、可读性大为增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哈尔滨晚报》在东北地区新闻界最先受到冲击。1966年6月2 6日,《黑龙江日报》发表署名洪流的文章《彻底批判‘哈尔滨晚报’的资产阶级路线》及厉 志华等人文章《请看‘哈尔滨晚报’的反动面目》。这些文章加给该报的“罪名”,概括为 “三性一纲一杂”,即地方性、知识性、趣味性,以真人真事为纲,杂家办报。此后,该报 总编辑江村被撤销职务,报纸上批判本报的消息、文章连篇累牍,从6月27日到8月底,竟达 470余篇。1967年1月27日,该报改为《哈尔滨战报》,版面上充斥所谓夺权、大批判一类的 内容。如1967年一年中,共发表言论136篇,其中鼓动“造反”“夺权”的就有120篇,党报 的优良传统遭到严重的破坏。1969年9月1日,恢复《哈尔滨日报》原名,仍为4开4版。至“ 文化大革命”结束,报纸内容也多是千篇一律的所谓突出政治的空论,没有地方报纸的特色 。
    1978年,在党的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思想指导下,该报编委会在关于真理标准讨论中,组 织全社人员对过去的报纸工作开展讨论,明辨是非。在比基础上,于同年11月初,发表了该 报对“文化大革命”初期洪流等人对晚报的所谓批判,逐条予以批驳。同时,中共省委、市 委决定对晚报时期总编辑江村受到的错误批判予以平反,并恢复他的工作。同时恢复了《红 绿灯》、《夜读随笔》、《杂话哈尔滨》等群众欢迎的栏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该报适应全党工作重心转移,把经济建设作为宣传报道的中 心,经济类稿件在报纸上占了主导地位。在坚持机关报思想性、指导性的同时,注意运用晚 报时期的经验,讲究地方性、知识性、趣味性。编采方面,强调抓新抓快抓活。对稿件提出 “头题三五百(字),通讯不过千,过千找总编(签发)”的要求,使4开4版的报纸,每版 一般发14—15条,多的达21条。原来很少的昨日新闻,占总发稿条数的30~50%,在报道内容 和方法上出现许多新的特点。
    该报改进了发稿量较大的经济新闻。首先着力抓好有关经济工作全局性和政策性的宣传 报道。如1982年5月16日1版头题发表《他们为什么到四川订货?》报道龙江仪表厂生产需要 的石墨轴承和铸钢壳体,本市有厂家生产同类产品,但因质量差不得不千里迢迢去四川自贡 订货。这篇报道刊出后,中共哈尔滨市委认为问题抓得好,动员全市经济战线职工就此开展 讨论。报纸连续发稿60多篇,对推动全市各工厂加强质量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起到推动作用 。该报发表的《这笔奖金该如何发?》及就此在报上开展的讨论,提出了克服平均主义,贯 彻按劳分配原则问题。发表后,社会反响强烈。新华社就这一讨论两次发稿。《人民日报》 刊登了有关讨论的报道。该报还注意刊登带有社会性的经济新闻,如《啤酒“危机”何时消 》及就煤气供应不足,对有关部门的工作提出改进意见。再如《化工库——窃贼的乐园》、 《盗贼抢在了前头》、《糊涂庙里糊涂神》、《缺席的被告》等通讯,反映了企业管理、铁 路运输及经济保卫工作中的问题,不仅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也为社会上所普遍关注。
    在此期间,该报还加强了新闻人物的报道,尤其是在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中 ,具有开拓精神的人物报道。1982年7月,在1版开辟《今朝新人》栏目。据统计,1982年至 1985年,报道各条战线的开拓型人物140篇,其中产生较大影响的有40篇。如《一个能打开局 面的党委书记》、《飞刀手的追求》、《敢担风险的掌舵人》、《他的心时刻在为祖国燃烧 》、《立志改革的厂长——尉建行》等,对新近涌现、读者关注的人物,如企业改革者王焚 宫、尉建行,识才护才的支部书记陈秀云,于逆境中为祖国作贡献的工程师安振东以及李金 城等,都作了生动的报道,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该报还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的物质和精神文 明建设,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除新闻报道外,开辟了《新风小传》、《家》、《警钟》 、《法庭内外》等栏目,反映生活中的新事新风尚,抨击危害社会秩序的不良现象,打击犯 罪行为。1981年9月15日1版发表《小崔寻诊记》一文,反映一位夜间就诊的急患,连走市内 省、市7家医院均被拒之门外的遭遇,批评部分医务人员的缺乏医德医风问题。报道刊出后反 响强烈,中共哈尔滨市委和黑龙江省委都向各级组织发出通知,要求开展讨论。该报的讨论 历时3个月,发稿86篇。《黑龙江日报》、《人民日报》对此分别作了报道。1981年,该报结 合办报实践,制定了《关于搞好报纸批评的十条规定》,指导思想是,既要坚持开展批评, 又要善于批评。如强调事实要准确,事例要典型,方法要讲究,点名要慎重及允许反批评等 ,此后,报纸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更加健康地开展起来,发表了《翟义安养牛卖奶有何罪? 》、《哈尔滨火车站行李房盗窃案札记》、《瓶装啤酒都弄到哪里去了?》、《牛奶公司: 请听听订户意见》、《三百二十六瓶阿胶落入谁手?》等,在社会上震动较大,收到了很好 的社会效果。
    该报副刊《太阳岛》、《周末》及《科学·生活》等,进入新时期以后,不断充实内容 ,增强地方特色。1979年8月,《太阳岛》副刊开辟《我和哈尔滨》专栏,发表曾在哈尔滨工 作、战斗过的著名作家、艺术家、学者、政界人士冯仲云、姜椿芳、楚图南、萧军、塞克、 舒群等撰写的回忆性散文。至1985年10月共刊发200多篇,在省内外有很大影响。副刊还举办 了《智慧百题征答》、《在家乡的土地上》、《歌颂社会主义新人小小说征文》及太阳岛诗 会、端阳诗会等活动,吸引了一大批读者和业余作者。
    该报1984年被评为全国新闻工作先进集体。1985年报纸期发数达26万份。总编辑为田登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