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牡丹江日报
《牡丹江日报》是中共牡丹江市委机关报。1945年12月19日由当时中共牡丹江地委所创
办。日刊,8开2版,有时出4开4版。社长兼总编辑陈浚。1947年12月18日,适应农村平分土
地斗争需要,改为通俗的《牡丹江报》,4开4版,隔日刊。1948年5月21日,报名又改为《牡
丹江日报》,由隔日刊改为日刊,4开4版。1949年3月停刊。这一时期,由于形势发展的需要
,牡丹江地方机构多有变动:1946年4月成立绥宁省,同年10月绥宁省撤销,改为直属牡丹江
专区。1947年8月,建立牡丹江省。1948年7月,省制撤销,改为松江省辖市。该报随机构的
变动,分别为这些机构中中共组织的机关报。报纸的对象和发行范围,由于行政区划变动而
时有变动。
该报是中共由关内派来工作的干部到达牡丹江后即着手创办的。当时,这一地区内有国
民党“中央胡子”盘踞,形势紧张。国民党的《北斗报》天天宣传中央军今天接收,明天接
收,诬蔑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吹嘘蒋介石。在这种情况下,该报为了帮助广大人民群
众辨明是非,认清国势所趋,把时事宣传作为重要内容,刊载抄收的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口
语新闻。如1945年12月20日,以整版篇幅刊登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目前东北时局的具体主
张》,刊载中共地方组织负责人讲话,如地委书记李大章在全市知识分子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牡市临时参议会上的报告《和平、民主、团结、建设新牡丹江》,以及《从“九·一八”
到“七·七”》等记述史实的文章,旗帜鲜明地宣传中共的政策和主张,揭露国民党的欺骗
宣传,启发群众,教育干部。
该报配合这一时期剿匪、分配敌伪土地、土地改革和参军支前等活动,作了有力宣传。
对农村的土地改革斗争,该报重点报道了张闻天(化名张平之)在宁安蹲点发动群众的
经验。1946年2月9日报道了宁安经验《敌伪土地没收分配条例》,并刊登了社论。3月21日报
道宁安的依兰、海浪两个乡在34个屯完成分配敌伪土地的消息。新华社4月26日向全国播发了
这一新闻。
该报重视刊登副刊性稿件,1946年5月10日刊登东北文艺工作团集体创作的活报剧《东北
人民大翻身》。11月4日创办副刊。1948年8月,相继办起《青年园地》、《卫生》、《通俗
工作》、《职工生活》、《儿童园地》等专刊专栏。
该报1949年3月停刊。在中断9年后,于1958年5月1日作为中共牡丹江市委机关报正式复
刊,4开4版,周6刊。副总编辑冯超凡主持工作。翌年5月1日,中共牡丹江地委以该报为基础
,创办地委机关报,周祥库为副总编辑主持工作(1961年为总编辑)。版面扩充为对开4版,
日刊。报道和发行范围,从原来的牡丹江市扩展到周围10多个县、10多个林区和鸡西市。19
57年创刊的朝鲜文《牡丹江日报》(隔日刊,4开4版),作为机关报一部分,单独发行。19
61年2月,该报资金、纸张遇到困难,由对开4版改为4开4版,5月由日刊改为周2刊。8月,由
4开4版,改为8开2版,周6刊。1963年1月,恢复4开4版,周6刊。1983年10月,牡丹江地区撤
销,实行市管县体制,该报成为中共牡丹江市委机关报,仍为4开4版,周6刊。
该报复刊时,正值“大跃进”时期。报纸对全市和全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了较充分的
反映,但也发表了一些浮夸的报道。1960年,该报总结了前一时期的宣传报道,提出了“高
、全、新、留、基、快、准、短、通、活”(即是高质量、全面宣传、抓新事物、留有余地
、面向基层、迅速及时、准确真实,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10字办报方针。报
纸在地方性、群众性和文风方面有很大改进。围绕宣传“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
民经济总方针”,鼓舞群众克服困难,恢复和发展生产,该报突出地宣传了一批先进典型。
1963年4月7日配社论刊登通讯《她也是个李双双——女社员赵翠祥》,报道林口县一位普通
女社员热爱集体、积极维护集体经济的事迹。还有《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牡丹江纺织
厂女工曹秀英;在山洪暴发的危急时刻,勇敢、机智地为一列森铁火车报警的温庆海等3少年
,以及牡丹江纺织厂、新立村等先进单位,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她也是个李双双》发
表后,《黑龙江日报》、《人民日报》均曾转载。
该报副刊《红牡丹》,这一时期增强了综合性和乡土色彩。从1960年起开辟《牡丹江风
土志》、《牡丹江革命斗争故事》、《富饶美丽的牡丹江》、《民间故事》等栏,介绍本地
区的各种历史文物、土产特产、民间故事、各民族生活习俗等,向读者介绍各种有益的知识
,培养读者健康的情趣。
“文化大革命”中,该报大量篇幅宣传“继续革命”、“大批判”等“左”的内容。19
78年,在拨乱反正中,该报端正宣传报道思想,大力改进文风,坚持小报小办,注重刊载有
新意、篇幅短的新闻和言论,不断扩大报道面。在内容上,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及时
地把宣传报道转到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围绕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促进
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有力的报道。1979年初,在农村工作中许多人还囿于生产队评工记分
方法,该报就宣传了从实际出发组织生产的思想,报道《林口县朱家公社山河三队,实行七
定,包产到组》。1983年1月5日,全省开始放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报道了《实行大包
干,何愁不翻番——长期贫困的柳树公社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刊载通讯《求实》,介
绍柳树公社党委书记富于开拓精神的事迹。同年12月3日,刊载《来自北大荒的汇款和调查》
,记述5名社员,在实行大包干第二年,主动还清16年前在家乡欠债的事。报道以小见大,反
映家庭承包制的优越和农民日子过好不忘国家的精神风貌。对工业企业改革和增进效益的报
道,1983年后数量较多。针对部分原料价格上涨为企业带来不利影响,扭亏增盈工作量大,
该报采取正面宣传方法,对由改进管理,或由引进、改造技术取得成效的企业,给予突出报
道。如刊登《海钢结束亏损历史,成为百万富翁》、《技术改造带来新的活力——牡纺更新
换代老厂焕发青春》等。1985年下半年,针对企业消化不利因素问题,先后发表《牡油漆化
工厂百万富翁五连冠》等消息,配发评论员文章《三十六计改为上》、《眼光放远操练精兵
》、《降耗大有文章》、《还是力求节省》,作了连续报道。该报还在《争当勇于改革的企
业家》、《企业家专访》等栏题下,刊发《敢与名流争第一》、《百万富户创业人》、《革
除“大锅饭”的领头人》等人物通讯,介绍一批在改革中贡献突出的企业家。还刊载《在时
代的天平上——工程师赵宝安揭示数字磁头的奥秘》等,报道在开发新产品中作出优异贡献
的科技人员。
这一时期,该报重视反映群众呼声,刊载批评性报道。1978年11月该报辟《广开言路》
专栏,发表来自群众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每月六七期,一直坚持办下来。在征求读者意见
中,这个栏得赞许票最多。报纸还设有《说长道短》、《监督岗》、《镜泊短笛》栏,对伪
劣假冒、盗伐林木、乱行搭配、违价等,进行群众性批评。还发表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批评,
如1983年5月刊载《一位局长儿媳的悲惨遭遇》,揭露一位林业局副局长支持儿子虐待迫害儿
媳梁莉事件,先后发稿二三十篇。1984年7月,发表读者徐承平来信《大专毕业二十余年至今
当力工》,并以《春风为何难度“玉门关”》为题展开讨论,推动了知识分子政策的进一步
落实。
1985年,在新闻改革中,该报为进一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对2版综合经济版作了改进
,新办《企业纵横》、《求知求富求乐》、《市场》等工业、农业、财贸的新闻性专刊。专
刊立足城乡经济改革,传播信息,当好参谋,反映动态。内有《企业参谋》、《唠叨先生》
、《钱广周游记》、《王常买逛市场》、《市场预测》等栏,文字简短,版面活泼,并聘请
131名特约作者撰稿,使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大为增强。该报还针对已往会议报道过多问题,
改进会议新闻,辟《会议拾粹》栏,对一般性会议不单发消息,记者择其精要撰文发表。如
1985年7月,牡市召开全市治穷致富现场会、全省儿童少年工作会议,记者根据会议内容采写
了《对农民致富程度不可估计过高》、《重视家庭教育,普及科学育儿》两篇文章。
该报设有文艺版《牡丹》、综合娱乐版《周末》及专刊《科学大众》、《社会之窗》等
。
该报1985年期发行量为50 333份。总编辑为李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