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黑河日报

《黑河日报》是中共黑河地委机关报。1946年8月1日创刊时名为《黑河报》,8开2版, 有时出4开4版,3日刊。社长章子冈。以后报纸名称几经改变,1957年改为《黑河日报》,4 开4版,周6刊。发行量创刊初期为500份。
    《黑河日报》创刊初期,各版没有明确分工,地方新闻和新华社电稿有时在1、2版混发 ,有时在两版分开发。出4块版时,3版发通讯、文章,4版发文艺作品。1957年,报纸版面有 了分工:1版要闻版,2版经济新闻版,3版政教、副刊版,4版时事版。
    黑河地区地处中国东北边疆,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交通不便,消息闭塞。《黑河报》创 刊以后,及时宣传中共中央的政策和主张,报道解放战争的辉煌战果和地方剿匪、土改斗争 的胜利,起到了组织、鼓舞、教育群众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黑河报》改名为《新黑河报》。《新黑河报》紧密配合形 势,加强对经济建设、政权建设,“三反”、“五反”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报道,对工作起 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报纸在做好正面宣传的同时,也积极开展公开的批评。报纸设立的《读 者来信》专栏,注意发表群众有关批评的来信,特别着重揭露、解决了一些单位的严重损失 浪费问题。1954年6月12日,报纸发表来信批评呼玛企业公司富拉罕支矿停产两年遗留财产无 人经管,造成严重丢损问题,该公司经理表面检讨,实际上并没有认真处理。1955年3月29日 ,报纸发表编辑部文章《坚决向漠视报纸批评的现象进行斗争》,批评这个公司经理对报纸 批评采取的不负责任的态度,促使问题得到解决。1955年8月23日,利用2版整版篇幅,发表 两篇报道,并配发社论,揭露逊克县奇克粮栈和罕达气金矿忽视粮食保管工作,造成大量小 麦发霉变质问题,引起了社会反响,许多单位引以为戒,加强了粮食保管工作。
    在“大跃进”时期,《黑河日报》加强了全区社会主义建设的报道。如在建国10周年时 ,报纸发表了《我区教育事业十年成绩巨大》、《金矿的黄金时代》、《三千里江山大放光 芒说我区的电》、《万水千山一线穿——我区电讯事业十年飞跃发展》等几十篇报道,突出 宣传了10年来地区各条战线取得的巨大成就,振奋了人们的精神。但也发表了一些全民大炼 钢铁和农业上高指标的报道。
    在国民经济调整恢复时期,《黑河日报》注重加强农业报道,特别突出宣传了爱辉县四 嘉子公社四嘉子大队和小三家大队联合进行水利建设的典型。从1964年12月至1965年9月,在 10个月时间里,发表这方面的消息、通讯、评论和文章50多篇,以及5组照片专栏和4个多版 的文艺副刊,在全区产生很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
    黑河地区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鄂伦春族人口约占全国鄂伦春族人口的1/3。《 黑河日报》注重对该民族的宣传报道。1963年鄂伦春族定居10周年时,报纸连续发表消息、 通讯、文章和照片,集中进行宣传,真实地反映了10年来鄂伦春民族事业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黑河日报》革命大批判的大块文章、报道充斥版面,并点名批 判了地委书记,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黑河日报》加强对经济建设的宣传报道,特别注意发挥了 评论的宣传作用。1980年7至8月,就在1版重要位置发表《认识优势,发挥优势》、《要想富 得快,开荒种小麦》、《要想富,抓畜牧》、《广开生财路,集体个人齐奔富》等9篇社论, 对如何发挥本区优势,尽快把地区经济搞上去进行了全面论述。1984年3月12日1版重要位置 发表的社论《为专业户鼓劲、壮胆、撑腰》,旗帜鲜明,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黑河日报》在此期间还加强了知识分子的报道。1980年6月10日,报纸在1版头题发表 长篇通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并配发评论员文章《生命与事业》,介绍逊克县双库水文 站站长张贵德与癌症抢时间做贡献的事迹,在全区产生了很大反响。接着,又在4个月的时间 里,连续报道了张贵德的先进事迹和全区开展向他学习的情况。这些报道,对知识分子扎根 边疆、献身边疆起到鼓舞和教育作用。
    这个时期该报发表的《嫩江县委书记王德祜重视报纸上的批评》、《一个承包户被勒索 的遭遇》、《李达专员为个体运输户撑腰》等有关批评报道,都在全区产生了很大影响,并 在全省好新闻评选中获奖。
    《黑河日报》副刊设有《黑水浪花》专页,以及《求知》、《教苑》、《法制园地》、 《社会与家庭》、《学习园地》、《科普天地》、《社会窗口》等专刊、专栏。
    该报1985年发行量为1.74万份。总编辑为杜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