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鹤岗日报
《鹤岗日报》是中共鹤岗市委机关报。它的前身为1947年1月1日创办的《鹤岗工人》,
由兴山市职工总会主办,负责人姚真。兴山市改名为鹤岗市后,1950年12月5日,《鹤岗工人
》改名为《新鹤岗报》,由中共鹤岗市委主办。
《新鹤岗报》4开4版,周3刊。它围绕市委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报纸宣传经常采用
专题讨论的方式,收到很好的效果。如1952年7月,针对煤矿生产月初松,月末紧,不能按时
完成生产计划,形成周期性波动的问题,开展了《周期性生产波动能不能解决》的讨论。煤
矿各级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采煤工人,纷纷在报纸上发表意见,讨论得非常热烈。前后历
时4个月,最后于12月19日发表了矿务局就讨论情况所做的总结。这次群众性公开讨论,对煤
矿均衡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1954年2月,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时,还以《我们为社会主义干
些啥》为题在报纸上开展讨论,也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报纸还经常发表读者来信,刊登
杂文、小品文,积极开展报纸批评,很受读者欢迎。1954年5月26日,报纸登了一篇题为《木
桶采用》的小品文,内容反映:某工人办理人员采用手续,一时疏忽错拿一张借木桶的条子
,他先后走了4个机关,竟都在这张借条上签字盖了章……这件戏剧性的事实,充分暴露了官
僚主义作风的严重程度,对实际工作很有指导意义。
1958年5月7日,《新鹤岗报》改名《鹤岗日报》,4开4版,周6刊(星期一无报)。“大
跃进”中,《鹤岗日报》经常用大字标题,套色刊登各行各业争相跃进的新闻,其中有些报
道存在浮夸问题。1962年6月1日,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鹤岗日报》改名为《鹤岗工人》
,版面压缩到8开2版,刊期压缩为周3刊。主要是报道煤矿和地方各条战线实施调整过程中的
一些做法和经验,除重大国内外时事,一般不用新华社电讯。
1963年6月1日,《鹤岗工人》改为《鹤岗工人报》,版面恢复4开4版;1964年1月1日,
刊期恢复为周6刊。开始发时事新闻。地方报道主要宣传了增产节约、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
学习解放军、学雷锋、学习毛主席著作等内容。宣传中特别注意突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
典型报道。1964年3月22日1版报道的鹤岗邮电局政治思想工作的典型经验,在全市影响很大
。中共市委作出决定,号召全市各部门远学解放军、近学邮电局。当年这个局被树立为全国
邮电系统的4面红旗之一。
“文化大革命”初期,该报几经更名,变换刊期。1968年6月10日改为《鹤岗日报》,4
开4版,周6刊。整个“文革”期间,报纸版面大量被时事电讯所占据,地方稿也多是紧跟林
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表态文章或大批判稿件。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按照市委建设鹤岗的具体方针,
《鹤岗日报》坚持把煤炭主体工业作为宣传报道的重点。一般情况下,报道矿区的新闻大都
占地方发稿的60%左右。针对煤矿井下作业安全生产这件大事,报纸办了《警钟常鸣》、《安
全监督哨》等专栏,经常报道各矿安全生产的情况,介绍安全生产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深受
煤矿职工、家属的欢迎。1982年,还连续报道了富力矿279采煤队,坚持安全第一思想,大搞
质量标准化,实现安全生产的典型经验,市委作出决定在全矿区学习推广,报纸又作了连续
报道,对促进煤矿的安全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1983年7、8月间,报纸以《热爱鹤岗,建设
鹤岗》为题,成功地组织一次近两个月发了20多个专版的专题报道,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
嘉奖。这次报道,矿区也占了很大比重。专题报道第1期,就在1版头题以《贯彻正确方针,
煤炭主体一马当先》为题,并配发图表,突出宣传了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矿务局煤炭
生产连年递增的发展成果。1984年11月3日,报纸报道发生在兴山矿213采煤队的一件新事—
—《奔采煤挤破门》。对井下采煤工作,以往给人们的印象多是既脏又累又不安全,一般没
人愿意干。但这篇新闻报道的却是213采煤队实行改革后,包定的安全、质量和产量,样样达
标,不但工人收入增加,而且连续千日无事故。队里补充工人时,竟有成倍的人往里挤,而
敞开口往外抽人时,却没人肯走。稿件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不仅改变相当一部
分人对采煤工作的看法,而且有不少人要求调到同类采煤队工作。这篇针对性很强的报道,
被《中国煤炭报》选用,在当年全省好新闻评比中获奖。
《鹤岗日报》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一般报道科级以下单位的稿件,大都占地方新闻稿
的60%左右。报纸上开辟有《班组生活》、《在生产队里》、《柜台内外》、《学校园地》等
栏目,用以反映生产第一线与基层单位的情况,以及职工群众的活动。尤其注意报道一些在
平凡岗位上从事忠诚劳动的“凡人小事”。仅1985年就刊发这类人物新闻、小故事和人物通
讯、特写等近百篇。他们的平凡事迹闪现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光彩,特别是他们来自基层
,贴近群众,很为广大读者喜爱。
《鹤岗日报》在坚持正面宣传的同时,敢于干预生活,注意反映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1985年,国家实行价格体制改革后,一些单位和个体商贩乱刮“涨价风”,群众意见很大。
就此问题,《鹤岗日报》及时干预,于6月13日至16日连续刊登《看,群众花了多少冤枉钱》
、《看,群众的冤枉钱是怎么花的》、《揩孩子们的油以自肥,太损》、《雪梅露,桔香露
克扣顾客情理难恕》等一系列批评稿件。这些标题醒目内容准确的报道,切中时弊,反映了
群众的呼声,当即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85年10月4日,该报1版,以《有人一年六次
搬家愁没房,有人一人三处住房有空闲,难怪群众有意见》为题,报道了峻德矿认真清理住
房,对分配不合理的收回重新分配的消息。稿件既揭露了住房分配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又
从正面报道了中共组织认真清理,坚决纠正的措施和成果。消息见报后,很多读者为之叫好
。这篇新闻先后还在《黑龙江日报》和《工人日报》上发表,在全省好新闻评比中获1等奖。
针对住房分配这个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报纸还作了连续报道,对全市纠正住房分配中
的不正之风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鹤岗日报》重视言论的宣传作用。各版都设有固定的评论专栏。1版有《言路》、《周
日片谈》,2版有《短论》,3版有《煤城漫笔》等。不仅栏目多,发稿量大,而且内容丰富
,形式活泼,很受读者欢迎。特别是1版的《言路》,独具风格,更为各界读者喜爱。《言路
》创办于1984年5月,主要由总编辑傅玺政(笔名于是乎)执笔经营。一般每周发一两篇,每
篇三四百字,圈框刊登。《言路》以经济改革为主调,或依托当日新闻稿件展开议论,或就
读者关心的问题进行评论,内容广泛,文笔明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1984年和19
85年连续有两篇作品——《赞护才之勇》、《还权于厂长》被评为全省好新闻2等奖。
《鹤岗日报》综合文艺副刊,名为《墨玉》,分“文学刊”、“周末刊”和“文艺广场
”3个专版,内容丰富多采,形式新颖活泼。《墨玉》副刊注意突出地方特色,辟有《煤城风
采》、《煤城短笛》、《煤城漫笔》等专栏,还办有《鹤岗人在外地》、《外地人赞鹤岗》
等栏目,着意以多种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和歌颂家乡煤城的变化和发展,使副刊具有更强
的新闻性。1985年3月31日刊登的报告文学《从上海寄来的人参烟》,获全省好新闻2等奖。
1985年该报期发行量1.13万份。总编辑为傅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