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合江日报三江日报
《三江日报》是中共佳木斯市委机关报。1956年11月1日创刊时名为《合江日报》,由中
共合江地委和省辖市中共佳木斯市委共同创办。4开4版,周6刊。副总编辑张铭治主持工作。
1957年4月7日《合江日报》停刊。1958年4月10日,中共佳木斯市委单独出版《佳木斯日报》
。佳木斯市划归合江地区管辖以后,1958年10月1日,《佳木斯日报》停刊,中共合江地委机
关报《合江日报》出版,对开4版,周6刊。“文革”期间报纸的名称、开版和刊期曾有过几
次变动。佳木斯市实行市管县体制以后,1985年1月14日,报纸改名为《三江日报》,由中共
佳木斯市委主办,4开4版,周6刊。
该报创刊后,根据中共八届二中全会精神,重点报道了群众性的增产节约运动。报纸的
创刊号就发表3篇关于增产节约的典型报道。之后,又连续发表报道和评论,有力地推动了全
地区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1957年,报纸针对农村社员家庭副业生产发展缓慢问题,选择一
些先进典型,突出进行宣传。1月12日发表的评论《认真发展社员家庭副业生产》和消息《佳
市郊区五一农业合作社三十名劳力二个月副业收入九万多元》,为农村各级组织领导和支持
社员发展副业生产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大跃进”期间,报纸积极宣传工农业
生产建设成就,但也发表一些浮夸、虚假报道。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报纸宣传了不少工农
业战线艰苦奋斗、发展生产的典型经验。“文化大革命”中,报纸主要刊载革命大批判的文
章和报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报加强了农业生产的宣传报道。1979年,报纸重点报道了
农村社员发展副业生产的情况。1月9日发表的通讯《大鹅解放记》,介绍了佳木斯市郊区江
南大队充分利用本地的水、草资源,迅速恢复了被“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光了的养鹅生产,
一些社员因此而脱贫。同时配发评论《大家都来关心副业生产》,明确指出副业生产是社会
主义的,不是资本主义的,限制和不允许社员搞家庭副业生产是错误的。这篇报道和评论在
全区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多数人对此表示赞赏,也有一些人指责这是搞倒退、复辟。为此,
报纸开辟了《大鹅解放记读后感》专栏,组织干部、群众讨论,澄清了一些人的模糊认识。
同时,报纸还连续发表了《一棵摇钱树》、《牧鹅人的笑声》、《发展奶牛生产的重要途径
——一个个体养奶牛户的调查》、《梁凤颖养鸡两千只成为专业户》等典型报道,有力地推
动了全区农村社员家庭副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980年,报纸集中报道一批农村致富的先进
典型。2月1日1版发表的报道《壮致富的胆,开致富的路》,并配发评论,用生动的事实和通
俗的道理,阐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让农民尽快富起来的政策,鼓励农民要敢于致富。这
篇报道被评为全省好新闻二等奖。1984年,报纸开辟了《金钥匙》专版,刊载先进的农业生
产技术、农村致富经验,帮助农民解决致富中的困难和问题。为了办好这个专版,报社成立
了《金钥匙》编辑委员会,并聘请200多名农、牧业专家任顾问。《金钥匙》专版深受农村干
部、群众的欢迎,根据读者的一再要求,此专版出刊不久就由每周1期增加为2期,到1985年
2月,《金钥匙》专版共出刊113期。1984年《金钥匙》编辑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发展农
村产品经济,社会服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在此期间,该报还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宣传报道。1979年,报纸先后开辟了《精
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专栏,共连续刊出35期,详细介绍了有关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报道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的一些好人好事。1982
年,报纸发表有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的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稿件971篇。有些报道影
响较大,如3月24日报道的富锦县小河子大队大力开展文明村建设、迅速改变了全村面貌的通
讯《文明村见闻》发表以后,在全区引起了较大反响,有力地推动了全区以治理脏、乱、差
为重点的“五讲四美”活动的开展。从1983年开始,报纸连续发表消息、通讯,加强拥军爱
民工作的宣传报道。1985年1月22日1版刊登长篇人物通讯《智力拥军模范一黄景秋》,报道
佳木斯市22岁的小学女教师黄景秋克服各种困难,自觉地帮助部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感人
事迹。共青团佳木斯市委、市妇联和市教育局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市人民向黄景秋学习,
省委、省政府授予黄景秋拥军模范荣誉称号,在全市掀起了学习黄景秋,争做拥军模范活动
的热潮。报纸对全市开展学习黄景秋情况和通过学习涌现出来的拥军爱民先进人物,又做了
连续报道。
该报的副刊设有《向阳花》、《三色水》、《柳树岛》、《七彩虹》、《当代生活》等
专页和专栏。
该报1985年发行量为69386份。总编辑为曹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