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鸡西日报
《鸡西日报》是中共鸡西市委机关报。它的前身为1948年11月15日创刊的《鸡西工人》
,由中共鸡西矿务局委员会主办。1954年报名改为《鸡西工人报》。中共鸡西市委成立后,
1957年3月,《鸡西工人报》成为市委机关报,4开4版,隔日刊。总编辑张涛。1958年1月,
《鸡西工人报》改名为《鸡西报》,4开4版,周3刊。同年4月,改名为《鸡西日报》,4开4
版,周6刊。
中共鸡西市委机关报创办初期,重点报道该矿区煤炭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情况。可是不
久,就开始了“大跃进”,社会上出现的“浮夸风”、“共产风”,也明显地反映到报纸上
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在资金、纸张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报纸曾一度由周6刊改为周3刊。
这个时期的《鸡西日报》,认真贯彻市委关于以工业为主兼顾其他的办报方针,运用消息、
通讯、调查报告、评论等各种新闻形式,在重点搞好煤炭工业报道的同时,积极组织地方工
业、农业、财贸、文教、政法等方面的报道,使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广大干部、
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都得到充分的反映。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造反派”夺了报社的领导权,1967年1月12日,《鸡西日报》
被迫停刊,改出《红色通讯》,不久,又改为《新鸡西》。这期间的报纸只发新华社电讯稿
。1967年11月26日,报纸恢复《鸡西日报》名称。当时报纸上主要刊登革命大批判的文章和
报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鸡西日报》进行了报纸改革,1版为要闻版,2版为经济新
闻版,3版为政文、副刊版,4版为时事版。各版都增设了几个乃至10几个专栏或专版。这个
时期,《鸡西日报》加强了煤炭生产和地方工业的宣传报道。“渤海二号”沉船事件发生以
后,1980年8月29日至9月11日,报纸以《学习国务院决定,吸取“渤二”事件教训》为栏题
,连续发表15篇典型报道,介绍煤炭战线一些单位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安全生产的情况,有
力地推动了全矿区的安全生产工作。1982年,报纸在宣传企业整顿,扩大经济效益的报道中
,共发表各种报道和评论350多篇,其中指导性较强的1版头题就有80多篇,有10多篇分别被
新华社、《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和省电台选用。如10月20、22和24日,报纸几乎用
1版3个整版的篇幅,并配发社论,报道市电子局分析仪器厂(原名市无线电二厂)、化学公
司化工二厂、轻工业局印刷二厂、纺织公司针织二厂4个小工厂在企业调整中取得显著经济效
益的事迹,在全市产生广泛的影响,工业系统展开了学习“四个小二”活动。在企业经济体
制改革的宣传报道中,报纸发表许多有影响的典型报道。1984年5月15日至22日,报纸用3个
1版头题发表《一位有胆有识的改革家》、《改革给企业带来活力》、《改革家的坚强后盾》
3篇通讯,介绍市公共汽车公司经理、市特等劳动模范王文志勇于改革,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居
全省同行业之首的先进事迹。不久,市委、市政府召开现场会议,及时推广了市公共汽车公
司的改革经验。
《鸡西日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宣传上,除经常在1、2版的头题和重要位置发表这
方面的报道外,还设立了《新风赞》、《破旧习》、《勤俭办婚事》、《鱼水情深》等栏目
,广泛宣传人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主人翁思想,以及移风易俗等方面的新人新事。仅19
82年,就发表这方面的报道700多篇,其中在1、2版头题发表120多篇。1984年11月14日,在
1版头题发表长篇通讯《正义一定能够战胜邪恶》,报道共产党员、矿务局房管所下水道维修
工人谢宝山,公休日不休息,义务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勇于同不法分子作斗争的事迹。许多
单位把这篇报道作为整党的学习材料。
《鸡西日报》在宣传报道中,注意抓住经济建设和思想道德方面的重大问题开展讨论。
这个时期,报纸先后开展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什么》、《在坏人坏事面前你应该怎么办
》、《怎样看待人生,怎样看待前途》等6次专题讨论,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980年6月开
展的《在坏人坏事面前你应该怎么办》的讨论,共发5期20篇文章。通过这次讨论,树立了正
气,压倒了邪风,在讨论中就涌现出一些勇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模范人物,报纸及时进行
了报道。
该报1985年期发行量由1957年5800份增加到19093份。总编辑为吴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