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嫩江日报
《嫩江日报》为中共嫩江地委机关报,于1959年3月1日创刊,对开4版。副总编辑赵宪民
主持工作。1961年2月,改为4开4版,周6刊。期发行量1.8万份。
《嫩江日报》创刊初期,正处在“大跃进”期间,报纸宣传了工农业生产建设经验和涌
现的先进典型。但也发表了一些脱离实际、大轰大嗡的稿件。
从60年代初起,特别是1964年齐齐哈尔市从嫩江地区划出变为省辖市以后,《嫩江日报
》围绕中共地委的中心工作,把农业报道放在了首位。其中对全国农业战线上的红旗——甘
南县中兴公社太平大队的报道十分突出。报纸从1964年4月14日至21日,分5次在重要地位连
载了本报记者采写的通讯《苦战八年,改天换地》,并配发社论《嫩江平原上的大寨》。以
后又多次介绍太平大队中共党支部书记吕和创造的“吕和耕作法”。这一系列报道,有力地
推动了全地区“学太平,赶太平,夺取农业大丰收”的群众运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7年1月11日,《嫩江日报》被迫停刊,出版《红色电讯》,
只发新华社电稿。3月5日《嫩江日报》恢复出版后,发表的也多是“革命大批判”的文章和
报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嫩江地区作为全省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生产建设和改
革形势迅速发展。《嫩江日报》加强了对这方面工作的报道。特别是突出了农、牧业经济体
制改革的宣传。1980年1月,中央关于农村改革的文件下发后,报纸就陆续发表了一些贫困社
队土地承包到组、畜牧包产到户的报道。如1980年12月9日发表的《懒王的变化》、1981年1
1月5日发表的《有了责任制,废地变宝地》、1982年10月21日发表的《实行大包干,人均四
百元》等报道,在全地区产生了很好的影响。1983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联产承包的文件下发后
,报纸更加广泛地宣传报道了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1月至4月,发表这类稿件398篇,平均每
天见报3篇以上,对全地区农、牧业全面落实生产责任制起到了推动作用。1983年6月,全国
新闻工作者协会在烟台召开农业改革宣传报道座谈会,报社介绍了搞好农业生产责任制报道
的经验,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嫩江日报》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宣传报道。发表了许多采用新科学技术增产致富的先
进典型。如1982年12月报道了克东县青山一队养兔能手于仁霞靠科学养兔致富的事迹后,引
起很大反响,许多农民给报社写信询问于仁霞科学养兔的具体做法。报纸还设有每周两期的
《农家科学》专版,广泛宣传介绍种田、养畜、多种经营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很受农牧
民欢迎。
《嫩江日报》注意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呼声,热心为读者服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报纸把《读者来信》专栏扩大为专版,并为农村干部、群众开设了发表意见和建议
的《农村工作杂谈》、《农民讲台》等专栏。对一些重要来信还发1版头题。如1983年春耕时
,有少数贫困户种不上地,报纸在1版头题配评论发表了读者来信《贫困户的呼声》,引起了
中共各地组织和政府的重视,接着,报纸又对各地扶贫工作的情况进行了连续报道,推动了
全地区扶贫工作的发展。同时,报纸还设有《政策问答》、《生活顾问》等栏目,直接为读
者服务。
《嫩江日报》设有《激流》、《学习之友》、《党的生活》、《青年之友》等副刊和专
刊。
该报1984年发行量为4.3万份。1985年1月17日随嫩江地区撤销而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