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大兴安岭报
《大兴安岭报》,1966年7月1日由大兴安岭特区党委创办,4开4版,周2刊。内部发行3
00余份。总编辑邱兴亚。1968年4月27日,刊期改为周3刊。1969年7月17日,刊期改为周6刊
,公开发行。1970年4月1日,大兴安岭特区改为大兴安岭地区,《大兴安岭报》,为中共大
兴安岭地委机关报。
《大兴安岭报》创刊于“文化大革命”初期,它的办报宗旨是:及时传达中共中央的声
音,宣传先进,激励斗志,指导林区的开发建设。但是,“文革”期间《大兴安岭报》受到
了严重的冲击和干扰,版面大量被大批判文章和稿件所占据。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兴安岭报》在做好各条战
线宣传报道的同时,突出宣传报道地区经济建设的三大战略重点:即林业生产、多种经营和
综合利用。如1980年至1982年,报纸发表了大量消息、通讯和评论,宣传报道了林区解决采
伐和育林、原木生产和综合利用、生产和生活三个比例失调问题,在林区产生了很大影响,
受到了国家林业部的表扬。1983年9月15日1版头题报道的十八站林业局、呼中林业局实行“
包”字进林,科技上山,大胆改革林业生产设备、工艺、劳动组织、分配形式和管理体制,
创造出采集运综合作业新技术的经验,在全区得到普遍推广。1984年10月,该报进行一次新
闻改革,实行版面承包责任制,并制定了目标化管理方案和相应的奖罚措施,把奖金同编采
人员的工作实绩挂钩,效果较好。
《大兴安岭报》注重办好各种新闻专栏。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报纸就开辟了20多
个专栏,以后不断增设和更换了一些新的新闻专栏。1984年报纸进行新闻改革后,1版设有《
伊勒呼里山麓》、《快讯》、《闪光点》等栏目,2版设有《工交基建》、《希望的田野》、
《科苑新绿》、《财贸之窗》、《绿海长龙》、《林海鸿雁》等栏目,3版设有《党的生活》
、《闪光的年华》、《教育百汇》、《妇幼丰采》、《家》、《法庭内外》、《社会天地》
、《社会故事》、《老年人之友》、《兴安体坛》、《无影灯下》、《工会之窗》、《北陲
哨兵》等众多栏目。这些专栏特色各异,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现了林区职工工作、生产、学
习和生活的情况,受到广大职工的喜爱。《兴安体坛》专栏,运用消息、通讯、言论、图片
等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反映了赛场的竞技场面和群众的体育活动,很受读者欢迎。此专栏
发表的《青春的火焰在燃烧》、《从黑河队的失利想到的》等稿件,在林区产生了强烈的反
响,并在全省体育好新闻评选中获奖。
《大兴安岭报》设有众多的新闻评论栏目,1985年设有《论坛》、《探索与争鸣》、《
知心话》、《编余短论》、《科坛随笔》、《党员论坛》、《新闻杂谈》、《广开言路》、
《领导干部笔谈会》、《林海论坛》、《百家会》、《杂谈》、《法制论坛》、《随笔》、
《林海语丝》、《拂晓谈》等10多个栏目。《领导干部笔谈会》专栏,1985年9月在中国共产
党全国代表会议后,发表了县、局、处级领导干部学习这次会议的体会文章23篇,有力地促
进了全国党代会精神在全地区的学习、贯彻和落实。
《大兴安岭报》注意办好副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报纸就设有《杜鹃花》、《
周末》两个文艺副刊专版。1984年报纸进行新闻改革以后,将《杜鹃花》改为《北极光》,
增设了《文学新人》、《兴安漫笔》、《千字散文》、《一分钟小说》、《森林诗》等栏目
,以及《森林文学》专页。《周末》改为《文化生活》,增设了《影视评介》、《边塞风情
》、《游艺宫》、《一周电视》、《灯下漫笔》等栏目。以后又增设了国内文摘专版《东南
西北》、国际文摘专版《五洲四海》以及《美术与摄影》、《北疆漫画》等专版,《森林诗
》专栏办得较有地方特色,不仅在大兴安岭林区很有影响,而且吸引了不少全国各地林区的
读者和作者。《北疆漫画》专版,经过精心组稿,影响不断扩大。全国著名漫画家华君武为
漫画专版题写了刊头。
1985年该报期发行量14589份。总编辑为唐庭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