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四节 海伦报

《海伦报》是中共海伦县委机关报,1956年6月1日创刊,8开2版,5日刊,铅印横排。同 年10月改为3日刊。1958年7月改名《海伦日报》,周6刊,4开4版。副总编辑苏凡主持工作。
    海伦是重要的农业县份。该报创刊时明确提出“中心突出,全面照顾”的报道方针,重 点报道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兼顾工业、财贸及政法文教。报道中强调紧密结合实际工作, 刊发各时期的典型报道、带有经验性文章和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注重刊发指导性的社论。 到1958年5月,两年间发表社论155篇。3版辟有“学科学”专栏,介绍各种科学知识,以扩大 读者的眼界。各种稿件短小、通俗,版面文图并茂,初步形成自己的特点。该报一直重视贯 彻全党办报方针。1958年初由8开2版改为4开4版时,为提高报道质量,经常有1/3到1/2的 人员到基层组织报道,编辑部两名负责人也轮流下去。记者在实践中,总结出“小编辑部” 工作方法,即以记者为中心,与通讯员一起确定报道内容,制定题目;通讯员写好后,就地 修改,不足处当时补充,向编辑部交成品稿。半个月,5名记者在基层共编改出30篇稿,采用 了25篇,报纸稿源充裕了,也密切了报纸和群众的联系。到11月,全县农村以人民公社的生 产大队为单位建立了上百个农民“小编辑部”,城镇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也广泛建立通讯报道 小组,形成千余名的业余通讯员队伍。记者在采访中,做到了点面结合,置身实践之中,与 劳动者、基层干部同劳动、同工作,使报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新 闻系两位学生到海伦,总结该报经验,以《一个县报的成长》为书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1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在全省推广该报经验。1960年,该报代表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 会。1967年7月,该报由于“文化大革命”而停刊。
    1981年10月1日,该报正式复刊,4开4版,周2刊,采用大五号字体,铅印。副总编辑李 桂桪主持工作。复刊后,该报仍以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为对象,注重地方性、群众性和通俗 化。因报纸是周2刊,版面小,与省报有所分工,除重要国内新闻选发新华社稿外,基本上刊 载本地新闻。版面分工是:1版为地方要闻版,设有《海伦各地》、《简讯》、《县委院内大 事录》等栏。2版为经济版,设有《政策问答》、《顶梁柱》等栏。3版为政教、副刊版,设 有《党团生活》、《政法战线》栏和副刊《通肯河》。4版为科技版,设有《科技园》、《科 学天地》专刊。该报坚持小报小办,文章力求短小。一般情况,头条新闻300至500字。通讯 500至700字。每版不少于10篇,每期各版都有小专栏。标题简洁、通俗,农民易懂。同时, 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海伦剪纸广泛运用于报纸上:做刊头,配诗,插图,出画刊,开辟“窗花 ”专栏等。1984年每期发1幅科学家人头像的剪纸,连续发了百幅。这些措施,使报纸稿件短 小,版面活泼,也突出了地方特色。
    该报复刊后,正值全国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工作在海伦县全面铺开。报纸配合这项 重要工作进行了大量报道,刊发了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黑龙江省海伦县在探索中国式农业现 代化道路上取得重要经验》及《保卫大队综合科学实验取得成果》、《认真贯彻全国基地县 会议精神,力争早日进入一流县》、《豆麦糖麻大面积高产综合实验效果显著》等新闻。还 在报上开辟《农业现代化综合实验》专栏和《基地县建设者》照片专栏,多角度地宣传基地 县建设成就,推动了全县基地县的建设工作。
    1983年初,全县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报针对部分人“辛辛苦苦四十年,一 夜回到解放前”的不正确认识,连续刊登《大包干带来新气象》、《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越 性》、《落实责任制要注意解决实际问题》等报道,对解除一些人疑虑,顺利进行农村体制 改革,起到积极作用。同年为加强农业科技报道,首批聘请34名科技顾问,在报上解答读者 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下发之后,该报重点报道在发展商品经 济走在前面的东风乡,刊登《他们迈进了商品生产领域》、《专业户的脚步声》、《欣欣向 荣的小流域经济区》、《一个开拓型的乡党委》等通讯。报道《鞋底村》、《手套村》、《 种菇村》等致富的集体和个人典型。1985年春,两次刊登中共县委负责人的署名文章《解 放思想,放宽政策,大力兴办家庭企业》、《家庭办企业的发展趋势》。这些报道和言论, 促进了全县商品经济的发展。
    该报复刊后仍十分重视群众工作,在全县聘请100多名特约通讯员,有300余名通讯员经 常为报纸写稿。
    1984年,该报被评为全省新闻战线先进集体。1985年12月,期发行量为3.2万份。总编 辑为李桂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