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黑龙江朝鲜文报

  《黑龙江朝鲜文报》是以全省朝鲜族为主要对象,面向全国朝鲜族的综合性朝鲜文报纸 。它的前身为1957年3月1日创刊的朝鲜文《牡丹江日报》,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委托中共牡丹 江地委主办。1961年10月1日迁至哈尔滨出版,报名改为《黑龙江日报(朝鲜文周报)》,4 开4版。由黑龙江日报社主办,副总编辑金刚主持工作。1963年1月1日,报名改为《黑龙江日 报(朝鲜文版)》,4开4版,周2刊。同年7月2日改为周3刊。1968年4月1日改为《黑龙江日 报(朝鲜文版)》,周6刊。1983年1月1日,报名改为《黑龙江朝鲜文报》,从黑龙江日报社 分出,成立黑龙江朝鲜文报社,独立经营。总编辑为尹应淳。该报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直接领导。7月1日改为对开4版,周6刊。
    该报创刊以后,确定的办报宗旨是:宣传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朝鲜族人 民的生产和生活,报道国内外大事。可是,创刊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编采人员少,报纸宣 传主要是翻译转载新华社电稿和《黑龙江日报》的社论、文章和报道,反映朝鲜族的报道局 限于典型人物和先进集体。此外,报纸也开辟了《民族团结》、《学校生活》、《新农村新 气象》、《政策顾问》等专栏,组织了一些专题讨论,如《青年人如何生活才有意义》、《 水田地区如何搞好多种经营》等,但发稿都不多。4版基本是副刊专版。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7年1月13日报名改为《新华社通讯》,专发新华社电稿。1 月18日报纸虽然恢复了原来的报名,但各版发表的内容几乎都是中央报刊和《黑龙江日报》 的“革命大批判”文章、社论和报道。偶尔发些自采自编稿件,其内容多是“革命大批判” 文章、学习毛泽东著作心得体会,或“抓革命、促生产”之类的报道。1973年以后,报纸发 表的反映朝鲜族的报道明显增多,质量也有所提高,特别突出的是报道一批各条战线上的劳 动模范、知名人士和科技人员。如桦川县的李在根、海林县的李锦姬、阿城县的宋然浩、哈 尔滨市的金静海、密山县的俞大根、穆棱县的朴三德、五常县的李日文、东宁县的尹锡铉、 林口县的李宝今、木兰县的元钟龙、鸡西市的金敬惠等人的事迹见报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很 大的反响。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报不断进行新闻改革,在宣 传报道的总体上,逐渐建立起以本民族新闻为主导的新格局。反映朝鲜族的报道逐渐达到了 发表稿件总数的70%以上,1版头题关于朝鲜族的报道达40%以上,2、3版头题几乎都是有关朝 鲜族的报道。在这个时期,该报在宣传报道上,紧跟形势,重点报道了朝鲜族农业生产上取 得的新经验、新成就。1978年在1版重要位置发表的关于水田药剂灭草技术的连续报道,受到 农民的欢迎。这一技术措施推广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1979年发表的通讯《鹦鹉飞走之 后——星火公社见闻》、消息《人替骡子拉车才是社会主义吗》,1980年发表的消息《新安 公社永乐二队用经济手段管理农业生产》、评论《朝鲜族农民也应学会做买卖》等,在读者 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对落实农村经济政策起到了指导作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宣传方面, 该报也发表不少感人的人物报道。如1980年在1版头题发表的描写一对男女青年之间的高尚爱 情故事的通讯——《一曲悲壮的爱情之歌》,以及反映婆媳之间新型关系的通讯《婆婆冻结 的心由谁去温暖》,在读者中广为传颂。有些公社、大队的妇联会、共青团支部还把这两篇 报道作为妇女、青年的必读材料,组织他们认真学习、讨论。对民族教育的宣传报道,报纸 除经常在1、2版的重要位置刊载教育方面的报道外,还开辟《教育事业》、《校园内外》两 个专页,用以反映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以及教育政策、社会教育、家庭 教育等内容,每周各出1期。
    该报还设立众多栏目,拓宽报道面,开阔了读者视野。它开辟的《祖国大家庭的一员》 、《民族的骄傲》专栏,广泛介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朝鲜族的英雄人物和本民族的大 事,介绍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朝鲜族人物,用以鼓舞教育干部、群众。它开辟的《 朝鲜民族集居的地方》、《说说俺家乡》、《左邻右舍》、《社会天地》、《兄弟报纸摘登 》等专栏,集政策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十分吸引读者。它开辟的《科学与生活》、 《农业新技术》、《经济情报》、《市场信息》等专栏,给读者提供了生产、生活方面的各 种知识和信息。
    该报副刊设有《金达莱》和《文化广场》两个专版,每周各出1期。
    该报1985年发行4.3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