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黑龙江农村报

《黑龙江农村报》是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出版,由黑龙江日报社主办的以全省农民读者 为对象的群众性报纸。原名《黑龙江农民》,1949年11月15日在齐齐哈尔创刊。初期负责人 甘甫明、远百昌。
    《黑龙江农民》报,初为8开4版,5日刊。从第4期起改为3日刊。1952年7月1日改为8开 2版。1953年初,改为2日刊。创刊初期,该报围绕全省农村发展生产,走互助合作道路这个 中心工作,向农民宣传中共中央和国家的政策、法令,宣传互助合作的优越性,配合当时开 展的各项政治运动,进行时事政策教育,并传播农业增产经验。为切合农民的文化水平,报 纸内容强调通俗易懂,文章短小,简明生动。时事新闻大都经编辑进行通俗改写。除消息、 通讯等新闻体裁外,常用鼓词、诗歌、快板、数来宝及连环画、剪纸等通俗文艺形式,宣传 报道国内外大事和本省真人真事。设有《天下大事》、《宣传讲话》、《时事问答》、《问 事处》、《生产经验》、《农业技术》、《卫生常识》、《自然常识》等专栏。该报重视报 道农业增产的典型和先进人物。1952年10月,肇源县“等距、宽播、间苗、保苗”增产经验 出现后,从10月19日起,用新闻、经验问答、编报人的话、人物通讯等形式,连续报道这项 增产经验和各地学习推广活动。1953年元旦起,为宣传农村经济建设和互助合作运动中涌现 的先进人物,在经常性报道外,于左报眼显著位置,辟“模范人物”专栏,每期用百十字介 绍一位先进人物事迹。此后,陆续开辟了反映新面貌的《农村通讯》、《走互助合作社会主 义道路》、《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等专栏。
    1954年8月,松江与黑龙江两省合并。原松江出刊的《松江农民》合并于《黑龙江农民》 。改版后的《黑龙江农民》报为4开4版,3日刊。1956年1月改为周3刊。在隶属关系上,中共 黑龙江省委先后委托省委宣传部、农村工作部对其进行管理,黑龙江日报社统筹印刷、发行 等事宜。高奭任总编辑。
    该报改刊时,全省农村正经历由互助组、初级农业社向高级农业社的过渡。编者在第1期 《大家来办农民报》一文中说,改刊后将“通俗地宣传解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帮助大 家树立依靠工人阶级和共产党领导的思想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逐步克服 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经常介绍一些先进的生产经验和农业技术知识,一般科学和卫生 知识”。辟有《时事讲话》、《在黑龙江各地》、《唠知心嗑》、《读者来信》、《支部生 活》、《答读者问》、《唠唠技术增产》、《卫生常识》、《俱乐部》等专栏。
    这一时期,该报为宣传政策,向农民进行思想教育,各类“讲话”和评论,在版面上占 较大比重。1954年8月,改刊当月共出10期报,其中刊载《互助合作政策讲话》5篇,动员农 民多卖余粮“宣传讲话”2篇,本报评论6篇,连同《时事讲话》等共24篇,平均每期2.4篇 。宣传性文字多这个特点,在以后几年中也大体如此。这些讲话和评论,政策性强,较注重 结合农村工作和农民思想实际。
    该报还注重选择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典型进行报道。双城县希勤村在合作化运动中创造 了“全面规划”经验,受到中共中央的重视。1955年后,该报对合作化规划经验及希勤村作 多次报道,如《双城县希勤村是怎样创造合作化全面规划经验的》、《希勤村农业合作化规 划后的一年》等。1956年初,针对高级农业社发展迅速,新建社缺乏管理经验的情况,该报 于1月6日、13日,介绍了双城吴家村“小段作业指示图表”、“六员管理责任制度”等经验 ,并刊发了《希勤高级社的建立》、《幸福之路—双城永乐区幸福集体农庄》等报道。除此 ,还多次展开群众性讨论,如《有余粮少卖对不对?》、《怎样使管委会领导跟上去?》、 《怎样当好队长?》等。这些报道与讨论,对实际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958年“大跃进”中,该报紧跟形势,力求做“对新事物满腔热情的促进派”,“期期 有典型,广泛树标兵”,在一些报道中,存在鼓虚劲和虚假不实等问题。1961年1月3日,该 报因纸张缺乏而停刊。
    1963年1月1日,报纸定名《黑龙江农村报》,重新出刊,4开4版,周2刊。1964年初改为 周3刊。由黑龙江日报社主办。编辑部主任冯玉璋。
    这一时期,农村生产逐渐恢复,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该报把“巩 固人民公社经济,向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和阶级斗争教育”,作为宣传的重点。1963年2月,庆 安县新安四队生产队长宋恩珍为抢救国家财产牺牲,该报即作了突出的报道。刊登长篇事迹 通讯、连环画后,以《学习宋恩珍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学习宋恩珍,当个好干部、好 社员》为标题,两个多月间发表各地农村读者读后感想28篇,编者加《小道理》8篇。同时, 辟《好社员》专栏,或以集纳形式,冠以《发扬集体主义风尚》大标题,刊登短小人物通讯 :《爱管闲事的姑娘》、《生产队的真‘金子’》等,介绍普通社员关心集体财产、坚持原 则、维护集体利益的事迹。
    当时,干部参加集体劳动和管好集体财物,被看作是巩固集体经济的大事。对此,该报 除组织经常性报道、开展问题讨论,还作了重要典型报道。如1963年7月12日,刊发了记者采 写的长篇通讯《不生锈的‘铁孩子’》,报道绥化县六合大队党支部书记、劳动模范高凤志 ,艰苦朴素,积极参加集体劳动,密切联系群众的感人事迹。同年11月26日刊登《公正廉洁 ——松江二队队委会为什么能把集体财务管得清如水明如镜》的通讯,在全省都引起很大反 响。除此,还大量刊登诸如《走阶级路线,靠贫下中农》、《把旧社会的苦告诉青年一代》 、《扎扎实实培养革命接班人》及农民学习毛泽东著作的报道。
    该报有关争取农业高产和农业技术改革的宣传,也较突出。在宣传向山西省大寨大队学 习同时,报道甘南县太平大队和肇东县红光大队两个三产典型,特别是对太平大队作了连续 的和多侧面的报道。如1964年4月8日发表通讯《胸怀全局,勤奋创业》,对这个大队作全面 介绍后,陆续发表了《太平人的风格》、《太平大队实行生产责任制和田间政治工作相结合 》、《太平大队在灾年中对国家作出更大贡献》、《吕和——勤奋创业的新愚公》等。另外 ,辟有《政策顾问》栏,简洁地回答农民遇到的具体政策问题,受到读者的欢迎。
    该报1967年1月8日因“文化大革命”一度停刊。1月28日出刊《新华社电讯(农村版)》 ,2月12日易名《黑龙江日报农村版》出版,4开4版,周3刊。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版面 大量刊载宣传“以阶级斗争为纲”和“革命大批判”的报道与文章,同时,宣传“农业学大 寨”运动,报道一些农村治山改土取得高产的先进典型,如肇东县涝洲公社、甘南县太平大 队、讷河县老莱公社胜利大队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该报于1979年1月28日,恢复《黑龙江农村报》原报名。适应 工作重心转移,特别是农村实行以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这一历史性变 化,在宣传报道上,着重抓了两件大事:一是中共中央的经济政策的宣传;一是农业科技知 识的宣传和经济信息的传播。
    1979年以后,中共中央制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但 由于多年来“左”的错误影响,政策实施中受到诸多干扰;农民中也有想富又不敢富,顾虑 重重的问题。因此,《黑龙江农村报》把对农村经济政策的宣传放在了首位。1979年初,全 省许多地区农村干部对社员搞家庭副业心怀余悸,不敢支持,对农民养牛养羊规定数字限制 ,超过即指责为发展资本主义。该报于1月7日、10日发表《理直气壮地把钱抓起来!》、《 搞副业有功无罪,扣罚款理不应当》等言论和报道,为副业生产正名。同年9月23日,开展怎 样对待家庭副业问题的讨论,到12月3日共进行11期。对干部解放思想,明确是非,社员放心 经营,起到了积极作用。1979年,中共中央根据农民的实践,肯定了农村不同形式的生产责 任制。当年秋,全省一些地区干部对联产计酬责任制尚有种种怀疑,只准社员劳动分组评工 记分。该报于同年11月7日1版刊发《政策自有胜天力,联产计酬得丰收》、《政策得人心, 生产大发展》两文,报道肇源等地部分生产队实行包工到组联产计酬,取得受灾之年丰收的 事迹。1982年11月28日,该报刊登通讯《二十年和一年》,在全省最早报道了尚志县帽儿山 镇实行大包干获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典型,12月26日发表《包干到户,富海真富了》通 讯,报道甘南县富海大队实行大包干的经验,为黑龙江省全面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作了舆论 准备。1983年初,全省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该报即于1月7日1版设立《联产承包责任制指 导站》专栏,解答群众在实行承包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专栏到同年7月共出刊50多期,提 出和解答了400多个具体政策问题。比如,1月30日专栏刊文《为农民呼吁,合理提留,让农 民得到实惠》,对一些地区在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中搞“高提留”,提出批评。报道后引起 中共省委的重视,“高提留”很快降了下来。
    在宣传落实经济政策中,该报十分重视反映农民的呼声和要求,维护他们的利益。1982 年10月,该报接到大庆市大同区兴隆泉乡农民宫海来信。宫海是养羊专业户,他在信用社贷 款1000元,到邻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敖林西伯公社买了28只羊。在赶羊返家路上,被这 个公社的干部以“投机倒把”为由,扣下羊只,并罚款264元。本人对罚款不服,先后11次到 该公社申诉,又到县有关部门告状,都无济于事。该报接到来信后,先后3次派记者前往调查 ,于1983年4月3日发表了宫海来信及记者调查附记,并以《宫海买羊有啥错?》为题,在报 上展开讨论。一个多月时间,收到省内外读者来信500多件。中共省委、省政府负责人作了批 示,报纸刊发6期讨论文章。最后,宫海被错误罚款一事得到妥善处理。整个报道,在全省引 起很大反响。来信《宫海买羊有啥错?》被评为1983年全国好新闻。
    1983年6月,《黑龙江农村报》在新闻改革中,进一步提出“把报办在农民的心坎上,使 报纸进农家”的要求。因此,更加关心和反映农民的切身问题,全心全意地为农民服务。比 如,1984年3月18日刊登《谁能为这户农民解忧愁?》,把农民许春田自投资金万余元,跨区 开荒1000多亩,但于播麦之际,因缺资金买种子而犯愁的事,向社会作了呼吁。报道发表后 ,引起各方的重视,在有关部门支持下,许春田得到贷款,解了燃眉之急。1984年5月,该报 发表记者来信《民主乡农民畜牧服务公司呼吁,产销直接见面为何这样难?》,并在报上展 开讨论,鲜明地支持哈尔滨市郊区民主乡姜文林等7户农民办畜牧服务公司,把鲜蛋直接送到 市内副食商店销售,打开流通渠道的创举。这次被称作“鸡蛋碰石头”的报道,在黑龙江日 报、中国农民报、中国青年报等新闻单位配合和中共黑龙江省委、哈尔滨市委的支持下,终 于打破了原来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连续报道《鸡蛋碰石头》获得1984年全省好新闻特 别奖。
    该报为向读者提供政策咨询,在1版辟《政策问答》栏,回答群众来信中提出的政策疑难 问题。1983年全省放开家庭承包责任制后,这个专栏解答了:怎样才算正当的长途贩运?专 业户劳力不足可不可以雇工?手艺人不承包责任田可不可以?承包耕地允不允许转包,等等 。
    该报还重点抓了农业科技宣传,帮助农民解决“想富无门路,想富不懂技术”的难题。 1979年初,该报即设有《农业科技》、《学科学,用科学》、《国外农业》等专刊,2月份出 版12期报,3个科技专刊共出8个版。此后,有关各类实用农业科技的报道,逐年增多。1982 年4月,该报与省农业局、畜牧局、水产局等省直9个单位,联合创办了黑龙江省农业科技顾 问处,聘请省内知名的农业、林业、畜牧、兽医、水利、农机、气象、供销等方面专家、学 者53名作顾问(至1985年底,联办单位发展到12个,顾问增至148名,另有政策顾问30多名) 。该报《学科学、用科学》、《农业科技顾问服务处》两个科技专刊,主要由顾问根据农民 需求撰稿。1983年6月后,这两个专刊合并为《科学致富》版,每周出4至5版,内设《科学种 田》、病虫害防治》、《牛马经》、《园艺知识》、《解疑难》、《问必答》、《试试看》 等小专栏,传播科技知识、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经验,回答农民生产中各种疑难问题。 1984年8月,增设《经济信息》专版,向农民,特别是各种专业户、重点户及乡镇企业、商业 供销工作人员,提供省内外经济信息、市场动态、行情预测及新产品介绍等。
    该报成立科技顾问处和开办《科技致富》专版后,三年间向农民介绍30多个有关种植业 、养殖业和采集加工业等方面的致富门路,受到农民的欢迎。比如,黑龙江地处寒冷地区, 冬季鲜菜短缺。该报向农民介绍顾问处顾问、蔬菜技术专家潘廷章的家庭日光温室修建技术 ,报道龙江县蔬菜专业户刘成信在7分地、3栋日光温室里种植各种蔬菜,一年盈利近万元的 事迹。报道后,农民争相学习,仅哈尔滨郊区就修建起日光温室200栋。地处最北部的漠河县 一位干部给顾问处来信说,通过学习温室栽培技术,他们那里冬季也可以吃到新鲜蔬菜了。 1982年11月,该报介绍哈尔滨阎家岗农场引进的康贝尔鸭种,并连续刊载有关饲养技术讲座 20多讲。通过该报介绍,二三年间,许多农户和家庭牧场因饲养康贝尔鸭而获益致富。
    该报4版为副刊版。1983年6月后,适应农民在物质、精神生活方面的新需求,由过去一 般刊登散文、故事等通俗作品版,改为《村镇内外》、《农家生活》两个专版。《村镇内外 》以社会新闻为主,表扬新风,针砭时弊,进行思想、道德、情操和法制的宣传。《农家生 活》版,主要介绍勤俭持家、子女教育、妇幼保健、家用电器、饮食卫生等日常知识。以后 ,还辟有《青年之友》专版。
    该报从40年代末创办以来,一直重视群众工作,与农民通讯员和读者保持密切联系。进 入80年代后,继续保持和发扬了这个优良传统。据统计,1984年该报收到读者信件2万余件, 接待农民来访8000人次。对来信来访,该报都作了认真负责的处理,对其中具有普遍性、苗 头性的问题,编发了《农民来访录》、《农民呼声》、《读者来信》等栏,在1版要位发表。 该报还竭力为农民解急济难。1982年6月,收到依安县依龙乡农民王耀华的求助信,内述他的 外孙女被疯狗咬了,在当地买不到狂犬疫苗,病人危在旦夕。该报见信后立即在哈市防疫站 取得疫苗,当晚派人乘火车把药送到患者家里,使女孩转危为安,王耀华感动得热泪盈眶。
    该报由于在宣传报道和群众工作方面取得优异成绩,曾多次受到上级和有关部门的表彰 。1960年,该报作为先进单位出席全省文教群英会;编辑刘克俭被选作代表,参加全国文教 群英会。1983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印度召开第三次农村报刊会议,国务院农牧渔业部 将该报提作会上交流的重点报纸。1984年初,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将该报办报经验,向全 省新闻单位作了推荐。1985年,该报被评为全国先进新闻单位。
    1985年该报期发行量58万份,主编为侯国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