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黑龙江青年报
《黑龙江青年报》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改名共产主义青年团)黑龙江省委机关
报。1949年6月26日于齐齐哈尔创刊,1954年黑、松两省合并成立黑龙江省后迁至哈尔滨。初
为8开4版,周刊。后改5日刊,1951年3月改为4开4版,仍为5日刊。主编戴振远。1958年改为
周6刊,主编周文华。
该报创办时,主要面向农村,报道青年团组织和团员青年在生产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反映和指导青年团的工作,向青年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主要栏目有:《时事五
日谈》、《思想漫谈》、《工作意见》、《读者来信》、《问答》、《农村技术》等。1952
年秋,肇源县丰产经验出现后,该报通过刊登消息、通讯、连环画等,对这项经验作了介绍
。11月22日以《学习肇源丰产经验,争取明年更大丰收》为栏题,刊登《青年团海伦十六区
委,组织农村青年学习肇源丰产经验,打破丰产到顶思想》、《青年团员何喜德,实行‘等
距宽播,间苗保苗,分期追肥’一垧苞米打甘石》等。配合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刊登《在建
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准备工作中,当好党的助手》、《用典型教育的方法加强对农村青年新旧
道路的教育》等评论及典型报道,进行宣传。这一时期,该报注重文字通俗,字大图多,4版
常刊登说唱、故事及美术、摄影画刊。
1954年8月,该报迁新省会哈尔滨出版。1956年4月改为周双刊。适应广大青年多方面需
要,调整充实了内容,增加知识性、趣味性栏目:1版设《增产创造光荣台》栏,以消息形式
,刊登在农业增产运动中作出成绩的青年的事迹。2版辟有《青年社员生活》专栏。3、4版设
有《农村团支部》、《劳动之后》、《紫皮蒜》、《科学与卫生》、《青年的作品》等专刊
。《劳动之后》发表生活娱乐性稿件,如介绍集体舞、农村青年妇女新式服装、小故事、小
游戏、谜语等。《紫皮蒜》发表小品文、诗歌、漫画等,以其“特有的辛辣,刺激人们克服
缺点,纠正错误,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人”。这一年,全省兴起垦荒热潮。该报对
垦区的青年建设者和他们的业绩,作了突出的报道。4月初,全省召开青年垦荒积极分子大会
,该报刊登两篇社论、各地代表在会上的发言摘要及图片专刊。此后,多次刊登《荒地通讯
》,如《荒地上的女技术员李维凤》、《一支出色的垦荒队》、《在草原上建设新生活》等
。11月20日还刊登社论《替新村青年说几句话》,就垦区青年的具体问题(新村房屋修补)
提出了意见。
该报1958年1月改为周6刊。读者对象也由主要面向农村改为兼顾工农青年。设有《知心
话》、《青年信箱》等栏目和《冬青》副刊。1958年5月10日,以《教育青年当好企业主人》
、《引导青年革新业务》、《干部参加劳动全团做工作》为题,报道庆华工具厂的共青团组
织在企业管理中的经验,对改进全省企业中团的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50年代后期,全省工农青年学习理论的活动日益活跃。该报从1960年起作了大量报道。
1月31日刊登《学习理论的一面红旗——记魏淑琴学习理论的事迹》。2月10日在总题《共青
团特别严重的任务,组织青年学习毛泽东思想》下,刊登哈市第一工具厂共青团委和肇东明
久管理区共青团支部组织青年学理论的经验。4月中旬,全国青年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黑
龙江现场会议期间,用大量篇幅刊登各地代表的经验,以及《工农青年论文选》、图片等。
7月,两次介绍基层团干部学理论的典型事迹。全年发表有关学理论活动的评论、社论达11篇
。与此同时,还有重点地宣传报道一批全省各条战线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典型,如包
莲花、李昌实、杨华等,对鼓舞激励全省青年建设黑龙江积极性起到一定宣传作用。
1961年1月16日,该报因纸张缺乏而停刊。1965年10月1日复刊,4开4版,周刊。复刊后
,配合青年学习毛泽东著作、指导共青团的基层工作、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作了多方面宣
传报道。但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该报于1966年7月停刊。1969年末省“造反组织”办的
小报《造反有理》停刊,在此基础上,该报于1970年1月1日第2次复刊,4开4版,周2刊,后
改周3刊。其时,共青团省委尚未恢复,该报在出刊1年4个月后,于1971年4月30日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