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黑龙江科技报

《黑龙江科技报》于1976年12月10日创刊,4开4版,半月刊,由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 会科技交流站主办。1979年1月改为周刊。隶属关系改由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省 科协)主办。
    该报前身是1958年末由省科协和哈尔滨市科协共同主办的《哈尔滨科学小报》。1959年 4月,省科协单独出版《科学小报》,4开4版,周刊,公开发行,主要是向全省宣传普及科学 技术知识。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小报停刊。
    《黑龙江科技报》创刊时提出的办报宗旨是:宣传党的科学技术路线、方针、政策,报 道科技战线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的先进经验,交流科学技术先进成果,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983年底以前,《黑龙江科技报》是一张综合性的科普类报纸。它既面向城市工厂企业 、学校,又面向广大农村,读者对象包括工农商学兵;既面向基层进行科普宣传,又报道机 关科研单位的工作。编辑部在一次读者调查中了解到,1983年初该报发行近8万份中,农村订 户近6万份,占75%。说明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农民迫切需要科学技术指导生产 。根据这一情况,该报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调整。1983年5月20日,在《致读者》中提出:“本 报自7月份开始,全面转向农业……把帮助农民科学致富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1984年1月 ,该报又改为《黑龙江科技报》农村版和城镇版两张报纸,各为周刊,4开4版,单独发行。
    改版后的《黑龙江科技报》农村版,在《致读者》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使这张报纸真 正成为农民致富的参谋,生产的助手,生活的顾问。”它以引导农民走科学致富道路为中心 ,以给农民技术实惠为重点开展宣传报道。第1版为致富导向版,经常刊登农村科学致富新门 路、新技术推广、科学致富先进人物或专业户以及气象与农业、市场信息等环科技的指导。 第2、3版分别为种植业、养殖业应用技术版,配合农事季节刊登应用技术,力求具体、实用 。第4版为农村生活知识版,经常刊登一些身边科学、卫生保健以及破除迷信等内容的报道。 报纸还设立《科学技术顾问处》,就读者来信来访提出的问题,请专家解答。
    农村版在宣传报道中,坚持科技报姓“科”的特点,突出科技性,注重科学性可行性。 1985年春,黑龙江省刮起一股养蜗牛的热风。很多人对这个“新门路”拿不准主意,纷纷写 信询问该报。有的还把蜗牛送到报社要求帮助鉴定。编辑部请教有关专家,并作了调查。认 为,本省不适宜养殖蜗牛,养了蜗牛也无销路。于同年4月13日发表了《请欲发展蜗牛者慎重 》一文,同时在第3版配发《蜗牛的养殖与购销》答读者问。接着在下一期又发表了哈尔滨师 范大学副教授史新伯的文章《关于蜗牛——褐云玛瑙螺》,说明并非“法国蜗牛”。通过这 一组报道,使一些农民从盲目中清醒过来,免遭了经济损失。读者反映:“科技报真是我们 致富的‘好参谋’。”
    《黑龙江科技报》城镇版以城市工厂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技人员、技术经济 管理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兼顾青年学生。以“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 面向经济建设”为指针,宣传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宣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报道科 技新成果及其推广应用,沟通技术经济信息,以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版面分 工是:第1版为科技战线新闻版;第2版为科技进步信息版;第3版开始为中学生第2课堂,后 改为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园地”和外埠“科技信息”;第4版为面向城镇居民的科普知识版 。
    城镇版作为科技战线的舆论阵地与科技信息载体,起到了积极作用。1983年1月18日,1 版头题发表《客来一席谈》,报道了黑龙江省应用数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吕能贤在“雁南飞 ”(指本省科技人员外流南方去工作)之前,以自己的处境对黑龙江省贯彻知识分子政策情 况提出的意见。见报后,当时的中共省委书记李力安深受触动地说:“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 ,首先我应负领导责任。”并指示中共省科委党组责令省应用数学研究所“切实改进工作, 在报纸上对读者作出回答”。一些读者也投书该报社,支持报纸仗义执言,同时反映他们那 里的问题。当时的中共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王斐,针对《客来一席谈》所反映的问题,撰写 了《以最大的魄力和务实精神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专文,交《黑龙江科技报》城镇版发 表。鉴于省数学研究所长期存在住房难问题,省领导机关还批准该所建2000平方米住宅,列 入当年计划。在科技信息交流方面,有的科研人员主动找报社要求刊登他们的发明,寻求转 让或合作单位;有的企业刊登难题招标。肇东县一位经委主任,把报上一些技术经济信息记 在本子上,向所属企业推荐利用。
    该报1976年创办时编辑部只有5人,1984年增至28人。报纸由过去只有1个编辑部扩大为 《黑龙江科技报》社,成为省科协所属的一个独立单位。1985年该报期发行量533927份。总 编辑王士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