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垦报

《农垦报》是中共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委员会的机关报。创刊于1957年10月26日,4开 4版,周4刊。
    初期《农垦报》创办于密山北大营,由铁道兵农垦局政治部主办。4开4版,周刊,油印 ,内容主要刊载开荒、生产、建设等方面的消息、通讯等,负责人为高绍光。1958年1月1日 改铅印,5日刊,8月1日正式发刊。农垦部长王震题写报头和亲写发刊词。1959年11月14日, 铁道兵农垦局更名为牡丹江农垦局,铁道兵《农垦报》改称牡丹江《农垦报》继续出版,开 版、刊期不变。1960年8月,牡丹江农垦局与虎饶县合并,实行局县合一。县报《虎林报》并 入牡丹江《农垦报》。1962年末,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牡丹江农垦局与合江农垦局合并成立 东北农垦总局。1963年2月28日,牡丹江《农垦报》停刊,与《合江农垦》报合并为《东北农 垦报》,1963年3月1日在佳木斯正式创刊,4开4版,周3刊。1967年1月23日因“文化大革命 ”停刊,1969年1月26日又出版了《兵团战士报》,后改为《屯垦戍边报》。1978年5月1日恢 复本名《农垦报》。
    牡、合两《农垦报》,创建于牡、合两垦区大发展、大建设时期。5年中,两报紧紧围绕 着农垦部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五边方针”(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和 农业“大豆为纲”、畜牧“猪鸡为主”的发展生产原则,大张旗鼓地宣传10万转业官兵和广 大职工干部大开荒,大生产,大建设的英勇奋斗精神和光辉业绩,为垦区生产建设进一步巩 固发展作出贡献。
    《东北农垦报》从1963年3月1日创刊起,就严格遵循总局党委制订的“抓基层,打基础 ,建设稳产高产田”的总方针,用大量的篇幅,通过典型宣传,树立榜样,带动全盘,突出 了努力实现垦区建设总方针的报道。从1963年至1966年,先后共宣传报道了各行各业各类先 进集体、先进人物160多个,其中作为突出、连续报道的就有70多个。如1963年3月31日在1至 4版集中报道的《拖拉机手的榜样——郝焕文》,并配发题为《学习郝焕文,促进革命化》的 社论,一期共发稿1.4万多字。1964年5月20日3版头题报道的《硬骨头队长一张子瑜》等, 和后来作连续报道的全国机务标兵郝焕文、中国第一个女联合收割机手刘瑛等先进人物共41 人,以及友谊五分场二队等132个先进单位的典型报道,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对全国劳模郝 焕文,从1958年开始在报纸上宣传他的事迹,之后相继报道40多次共12万多字,为了及早解 决垦区粮豆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问题,该报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登40多个单位大豆丰 产经验和100多种新经验、新技术以及加强机械化等报道。并在1965年2月3日第2版开辟了《 怎样摘掉大豆低产帽子》的讨论专栏,时经1年,发稿12个版,对提高大豆单位面积产量起到 促进作用。该报在加强政策、制度宣传,推进科学管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垦区 的报道中,除认真宣传贯彻了中共中央和农垦部提出的经营管理制度,推广友谊农场的包定 奖分配制和五九七农场机关“四面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劳动,面向群众)工作 制外,还采用歌曲、图画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报道国务院谭震林倡导的熟悉情况, 懂得生产的“十熟十懂成内行”,推动了机关、生产队工人、干部同心同德搞好垦区生产建 设。特别是1964年的“五好总评”的报道尤为及时、突出,配合消息连续发表5篇社论,指明 方向,介绍办法,引导生产队把“五好总评”有效地开展起来。
    《农垦报》于1978年5月1日复刊后,紧跟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中心工作,积极搞好宣传报 道。1978年到1980年,重点宣传报道总局成立后调整组织,理顺关系,恢复生产,落实政策 ,医治“文化大革命”创伤;1981年垦区大水,全年集中宣传报道了抗灾自救,恢复生产。 1982年春天,总局调动5局31场3000名职工干部、620部(套)机车,会战建三江垦区,帮助 抗涝抢播。该报配合这一中心工作,在1个月内集中发稿82篇,4.2万多字,促进该区适期完 成大豆播种任务,受到总局的表扬。1983年,重点宣传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调整落实;1984 年集中宣传组建家庭农场,通过报纸以多种形式和方法,帮助家庭农场解决了大量问题,推 动垦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1985年上半年,根据中共省委要求,狠抓了家庭农场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地调整、巩固、提高的宣传;是年下半年根据总局党委意见,把宣传报道的重点 转向继承和发扬“北大荒精神”的报道,突出宣传了“北大荒报告团”的活动,连续发表新 老两代北大荒人的典型事迹,把北大荒精神的宣传报道推向高潮。
    根据改革、开放的政策,《农垦报》突出地宣传报道一大批勇于创新,勇于改革的典型 。如科技系统成绩优异的专家暴沛林、张国藩、桂华仁;医疗系统的优秀医务工作者王久璋 、谢帮和、田继人;工业系统的改革家鲁国强、董延兰;农业战线的优秀场长王文彬,承包 户标兵王木存,养鸡能手徐英华;支持改革的党委书记吴占柱等等。特别是1984年,垦区经 济体制改革进入高潮,农场生产队普遍改为家庭农场、工厂、牧场、林场等,《农垦报》站 在改革的前哨,以极大的热情报道了垦区第一个开发型家庭农场的诞生。接着又在同年4月1 7日1版头条报道八五九农场青年工人刘家祥办起了第一个家庭林场等3个典型。从1984年4月 7日第一版宣传第一个开发型家庭农场场长朱万富起,到当年12月31日止,仅在《农垦报》第 一版,就连续报道了各式各样的家庭企业88个,家庭企业标兵12个,强有力地支持了垦区经 济改革。据1985年年初统计,全垦区家庭农场发展到13万个,其它家庭企业100多种8000多个 。
    《农垦报》按照总局党委提出的端正党风的要求,加强了批评报道。从1981年到1985年 ,每年都有比较重大的批评报道。如1982年2月11日在1版联合《哈尔滨日报》批评了总局王 岗医院见死不救,破坏医德医风的错误,连续3个月,发稿1万多字,对垦区医务界教育很深 。1982年3月16日1版,嫩江管理局医院一位副院长走私黄金、毒品,被开除党籍的报道和开 展的讨论,在全垦区引起很大震动。1985年9月24日在1版头条刊登以《隔心楼》为题,批评 尖山农场领导干部超标准,盖设备豪华住房,脱离群众的报道,并配发了《传家宝丢不得》 的评论,组织全垦区讨论3个多月,发稿30多篇,直至农场党委作出检讨,管局党委作出处理 为止。这次批评报道,时间长,有始有终,影响大,效果好。
    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农垦报》还精心办好副刊和开辟了诸如《博 采》、《聚宝盆》、《专业户列传》、《众说园》、《搭桥铺路》等30多个有影响的专栏, 并于1985年6月增出《星期日》版,深受基层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1985年该报期发行量2.6万份。总编辑为吕正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