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棚工人》报是中共铁道部哈尔滨车辆工厂委员会的机关报。创刊于1953年7月,
当时只是一种油印小报,不定期在厂内发行,发行量为500余份。这一时期,该报曾用过《快
报》、《鼓动》等名称。1956年下半年至1959年10月,厂报改为《职工生活》,并开始由哈
尔滨日报社代印。由不定期改为周刊,由油印改为铅印,4开4版。1957年,工厂有了自己的
铅印室,担负报纸的全部拣字印刷任务。1959年10月,厂报改名为《生产鼓动》报,至1961
年10月,因经济困难,纸张紧张而停刊。1964年底厂报复刊,仍用《生产鼓动》,至1965年
初。这一时期报纸,每周两期,单面印刷,份数由原来的500余份增至700余份,达到每个生
产班组至少一份。1966年6月,厂报又更名为《车辆工人》,后因“文化大革命”被迫停刊,
长达11年之久。1974年7月至1978年12月,厂报以《车辆战报》为名再次复刊,因办报人员不
足,暂时停办。1979年12月至1983年6月,厂报又以《生产鼓动》的名称出刊。这时厂报的编
辑人员逐渐增多,已由原来的3人增至6人。设总编辑、美术编辑,1、2、3、4版编辑。厂报
改为旬刊,4开4版。
哈尔滨车辆厂,是一个有着94年悠久历史的老厂,由于建厂初期,仅有三十六个大窝棚
供工人居住,所以又被称为“三十六棚”工厂。为此,工厂党委于1983年7月决定将《生产鼓
动》改名为《三十六棚工人》报,由旬刊改为周刊。报社也首次成为工厂党委的独立部门。
这个厂报自创刊以来,紧密配合党委、厂部的各项中心工作,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
向职工群众,认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为发展和振
兴老厂,发挥厂报舆论先行的作用,在办报的实践中,坚持“小报小办”的原则,力求在新
、短、快、活、实上下功夫,注意办出有自己特色的报纸。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工作着重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这一时期报
纸的主要内容,是以生产为中心,突出宣传新时期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
的新人、新事、新经验。其中,震惊全国的哈尔滨河图街“4·17”大火,以它惨痛的代价向
人们敲响了安全防火的警钟。厂报在1983年4月30日,用4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全厂广大干部
职工,为保持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与烈火搏斗,全厂4000余人经过一宿的激战,终于扑灭
大火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其中,报告文学《众志成城截火龙》在3版以整版的篇幅刊登,
影响很大。
1984年,我国第一列儿童小火车需要更新换代,工厂接受了设计与施工的重任,计划要
一年半才能完成。但在车辆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仅用6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第二
代儿童列车的生产任务。参与此项工作的有著名劳动模范苏广铭同志。为此,厂报编辑部采
写一长篇通讯,题为《一切为了祖国的花朵》,于1984年5月28日在厂报上以两个版的篇幅(
配3幅照片)刊登,在广大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十六棚工人》报到1985年年底,报纸期发行量1000份。总编辑为王丙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