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霞光报

《霞光报》于1920年4月15日在哈尔滨创刊。社址在道里区中国大街(今中央大街),创 办人列姆比奇。它是在哈尔滨出版时间比较长、社会影响也比较大的一家白俄报纸。
    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记述:该报“译意《霞报》,每日发行二次,晨刊名曰《朝霞 》,夕刊名曰《晚霞》。昔在哈尔滨最占势力,在上海亦设有分馆。今日白俄虽失势,但以 其消息灵通,议论精辟,故仍为俄人所爱读”。又说:“上海《霞报》为哈尔滨《霞报》之 分支,亦以反对该国政府为事。”
    列姆比奇早年在俄国国内《霞光报》当记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随军采访,所写通讯报 道在读者中博得名声。主编什布科夫,毕业于彼得堡工业大学,原来也是个小有名气的记者 。他们原来都属无党派,却反对俄国十月革命。在创办《霞光报》时,竭力标榜是一家民主 中立派报纸,却接受白俄将军谢苗诺夫津贴3万元。该报以普通市民为对象,内容通俗,接近 读者生活,社会纪实和文艺专页内容充实;夕刊以妇女、儿童、家庭和文艺为主要内容,趣 味性比较浓。总之,该报虽然坚持亲日反苏方针,但它的消息迅速,言论稳荫,淡化政治色 彩,所以当时在哈尔滨的俄国左翼党人也都爱读。1923年,日本满铁情报机关称它为“没有 任何特色的特种报纸,是最适合在哈尔滨发行的报纸”。1925年期发数即达7500多份,是哈 尔滨俄文报中最多的。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霞光报》的一些主要采编人员(如米海依洛夫等)公开投 靠日本侵略者,在日本特务机关的操纵下,兼办日本出版的俄文《哈尔滨时报》。《霞光报 》也公然为日本关东军北侵黑龙江省进行辩护,曾刊文说日军“横断中东路,绝不会发生交 通问题”,鼓动和支持日军北犯。
    哈尔滨沦陷后,列姆比奇不久病逝。由一个极端反共的犹太人高福满(亦译考夫曼)主 持《霞光报》,报馆由道里透笼街搬到九道街。什布科夫继续任主编。日本占领者另眼看待 这家反共报纸,特别允许它在国外和关东洲大连等地设立代办处或特约记者。高福满还通过 搞“选美”活动,向订户发储蓄彩票(头奖1万元)等手段,招徕读者,扩大发行。1934年期 发数上升到8000多份,仅次于《哈尔滨时报》。日伪报刊不无嫉妒地称高氏“经营有道”。
    《霞光报》破例地度过了日伪当局几次对报业的“整顿”,连日本人主办的一些私营报 纸也被“收买”或停刊,而它却一直在出版,成为除《哈尔滨时报》外的唯一俄文报,1942 年以后仍在出刊发行,停刊日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