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末民国时期报社人员
自1901年俄国人罗文斯基创办俄文《哈尔滨每日电讯广告报》起,黑龙江地区有了从事
报业人员,但都是俄国人。中国从事报业人员始于中东铁路公司1906年办的中文《远东报》
,它聘任中国人为总编辑、编辑和印刷工人。1907至1908年,中国人办的第一家报纸《东方
晓报》和第一家官报《黑龙江公报》相继出版后,中国从事报业人员已逐渐增加。《东方晓
报》有24名从业人员,其中总经理1名、编译人员5名、经理人员2名、听差(兼送报)4名、
印刷工人12名。黑龙江官报局也由官府派10几名官员,充任编辑员、编译员、校对员等,并
从北京招募5名印刷工人。
清朝末年,中国从事报业的主要人员分别来自官府、关内报馆等。《东方晓报》的总经
理奚廷黻,曾任吉林省交涉局职员;黑龙江官报局由提学使张建勋、内阁中书张国淦,分任
总办、专办;《黑河白话醒时报》的创办人胡润南,曾任北京《京话日报》副总编辑。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以后,随着报纸增多,从事报业人员的规模也逐渐扩大。据1926年
滨江警察厅调查,滨江本埠(哈尔滨道外)5家报社人员共达100余名,其中东陲商报社30人
、滨江时报社18人、晨光报社27人、松江日报社11人、午报社16人。1931年仅据国际协报社
、哈尔滨公报社、滨江时报社、大北新报社4家统计,从业人员共有200余名,其中编采人员
近70名。
民国期间,关内的一些报人纷纷来黑龙江地区办报。北京《群强报》编辑李定宜、天津
《河北日报》编辑杨星槎、武汉《国民日报》主笔万航、湖南《公言报》主笔万赞化等,先
后在哈尔滨道外创办《滨江新报》、《滨江晓报》、《滨江翼世新闻》、《松滨花报》等。
在从事报业的人员中,还有一批中共党员。1923年中共党员陈为人、李震瀛就在《晨光》报
充任记者。1925年中共哈尔滨地下组织以民报面目公开出版的《东北早报》,从社长、主笔
到主要编辑人员皆为中共党员。
在此期间,从事报业的编采人员,文化素质都较高,多为大学和专科毕业。《松江日报
》社长郭大鸣、编辑洪声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黑河、哈尔滨5家报社任职的周祉民,毕业于
黑龙江政治学堂;在《远东报》从事编辑工作13年的王文林,毕业于北洋大学;《东北早报
》主笔张晋、编辑陈晦生毕业于北京俄文专修馆。
二、东北沦陷时期报社人员
东北沦陷后,大部分民办报纸被日伪收买、合并和扼杀,而日伪官方报纸却不断发展,
使报纸从业人员的分布面得到扩大,由哈尔滨、齐齐哈尔、黑河扩展到佳木斯、牡丹江、北
安、东安(密山)等地。各地日伪报社从业人员的规模也在扩大。据1935年统计,大北新报
社(中文)74人、哈尔滨日日新闻社(日文)130人、哈尔滨时报社(俄文)110人、齐齐哈
尔市北满洲日报社(日文)35人。1937年由3家民报社合并的滨江日报社,拥有从业人员76名
。1945年初,黑龙江地区共有13家报社,从业人员近900名。
日伪当局对报纸从业人员控制严厉,特别是对记者“素质”有一定要求。由伪满国务院
弘报处组成记者考试委员会,对记者资格进行统一考试。考试及格,取得资格者方能担任记
者。从1941年起,共举行了3次记者统一考试。
清末、民国和东北沦陷时期,由于黑龙江地区外文报纸较多,还有一批外国从事报业人
员,其中俄国人居多,日本人次之,以及少数波兰人、英国人、美国人等。
三、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报社人员
(一)人员构成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伪报纸终刊,从业人员解散。随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报纸的
相继创办,黑龙江地区报纸从业人员又重新组建起来。1946年,在中共各省委机关报社中,
已共有从业人员170余名;东北日报社已有从业人员60余名。
在这批报纸从业人员中,领导骨干多来自延安、晋绥、冀鲁豫、晋察冀、苏皖豫等18个
老解放区,共百余名干部。
这些干部中,多数曾在老解放区从事宣传教育工作,有许多人在抗日根据地、老解放区
、沦陷区办过报纸。创办《黑龙江日报》的侯野烽(社长)、章子冈(副社长)、张向凌(
后任副社长)曾分别办过内蒙《大青山报》、《洪流报》、《新华日报(太行版)》等报纸
。《牡丹江日报》的创办人陈浚曾任《新华日报》华北版编辑、太行版代总编辑、《冀鲁豫
日报》副社长。先后任《合江日报》、《松江日报》社长、1954年合省《黑龙江日报》首任
总编辑陈元直,《松江农民》报主编周立波,《合江日报》总编辑梁彦等都曾在延安《解放
日报》从事编辑、记者工作。《西满日报》主编、《嫩江新报》副总编辑方言,曾任中原《
抗敌报》、《前线报》主编。分别历任《黑龙江日报》、《松江日报》、《合江日报》社长
、副社长、总编辑的殷参、耿兆贵、韦延年、杨永平、毛星、白汝瑗等,曾分别在陕甘宁、
山东、胶东、华中等地从事报纸工作。
以这些来自老解放区的干部为办报领导骨干,各报社相继招收100余名来自哈尔滨、佳木
斯、富锦、依兰、双城、宁安、黑河等地联合中学、哈尔滨大学、东北大学的学生和选调一
些各级机关地方干部,留用部分沦陷时期的旧报社人员。
在报业人员中,除中国人外,在解放后至建国初期,仍有少数苏联、日本人从业。这些
外国人,基本在哈尔滨《俄语报》、齐齐哈尔的日文《民主新闻》等报社工作,也有的从事
地方中共组织机关报工作。
黑龙江地区报业人员,通过各种方式调配从业人员,逐渐发展、增多起来。1948年,报
业总人员已达1000余名。其中,东北日报社已由1946年迁哈尔滨市办报时的60余人,发展到
200余人。其它省、地、市、县报业人员已近500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黑龙江报业人员得到进一步发展。1954年,仅黑龙江日报社
人员就达499名。此后相继设立一些企业、学校、专业报纸等,使报业人员到1957年又有所增
加。但此年报业队伍被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冲击,致使黑龙江报界因所谓“右派言论”、“反
党的资产阶级办报纲领”和涉及所谓“反党文章”《此风不可长》事件等,有66人被错划为
“右派分子”。其中,黑龙江日报社(含《黑龙江农民》报)错划24名“右派”,哈尔滨日
报社错划20名“右派”,使报业队伍一度受到挫伤。1958年以后,各报社选调一些大学、中
专毕业生和机关干部补充编辑、管理队伍。
1965年,黑龙江报业队伍刚刚充实起来。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又有大批
报业人员遭到冲击、迫害。其中,黑龙江日报社编辑、管理人员有69%的人员被送上“干校”
、“学习班”;有29%的人员被调离报社。
从1971年以来,在落实党的干部政策中,纠正一部分错案,解放一批干部。1978年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冤假错案都得到彻底纠正,错划“右派”全部改正。有些被调离报业的
人又调回。其中,仅黑龙江日报社就调回21人。有些人被提为编委以及副总编辑、总编辑等
要职。
黑龙江省报业队伍,从1945到1985年间,有近万人从事过办报活动。其中,仅黑龙江日
报社先后就有2500余人从业。近年来,一批批老报人离岗退休、离休,新报人陆续补充。仅
黑龙江日报社,1980至1985年就有106人退休、离休;1982至1985年新增64名大学毕业生。1
979年以来,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原有的报社,规模扩大,经营
项目增加;恢复和新设85家办报单位,报业人员也随之增多。1985年,黑龙江省共有152家报
纸,从业人员6000余人,其中编辑人员2087人,管理人员495人,工勤人员2382人,集体职工
1035人,比建国前增加5倍。
报业人员的政治、文化、业务素质有很大提高。1985年,据13家报社统计,共有从业人
员3693人,其中编辑人员1032名,管理人员288名,印刷、后勤工人1510名,集体企业人员8
63名。在编辑、管理人员中,共产党员840名,大学文化占42%,中专、高中占36%,初中占1
7%。工勤人员基本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其中黑龙江日报社编辑、管理人员具有大学文化程度
的,1954年12人,占5.1%;1985年173人,占53.2%。有些报社编辑人员文化素质比此还高
。《齐纸厂报》6名人员,5名具有大学文化程度。
(二)人员培训
1947至1949年,中共中央东北局西满分局、中共嫩江省委,在齐齐哈尔市,先后办西满
新闻干部学校、嫩江新闻干部学校。两所学校,各办1期,前者3个月,后者半年。西满新闻
干部学校,由西满日报社社长王阑西任校长,学员60名,女生占1/3。学员来自各报社,还
招收部分当地中学生和社会知识青年。毕业后,回到原报社和分配到报社工作。学校设政治
、新闻业务两门课程。政治课,由西满分局负责同志讲授。新闻业务课,由西满日报社老编
辑、老记者主讲。从这两所学校结业的学员,后来基本成为办报骨干,有些人在黑河日报、
齐齐哈尔日报、黑龙江日报等报社,分别任正副社长、总编辑、秘书长等要职。
1955年1月至1957年6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相继举办2期新闻班,共培训150余名学
员。这些学员,主要来自省、地、市、铁路、工矿的新闻单位,以及准备办报和输送给新闻
界的干部。第1期,86名学员,其中32名来自报社及其它新闻单位。新闻班,跟党校的长期班
学完全部政治理论课后,延长4个月学习新闻业务。课程,由省委宣传部、黑龙江日报、黑龙
江农民报、哈尔滨日报、黑龙江广播电台、新华社黑龙江分社等单位的负责人及老报人等22
人,分题讲授。学员结业后,新闻单位的基本回原单位,其他分别分配到省、地、县报社工
作。黑龙江日报社受培训的14名人员全部归社。
1960至1961年,黑龙江日报社和黑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新闻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为
期1年的新闻培训班,学员77名。学员来自部分报社和县、市农场的基层单位。由从大学新闻
专业毕业的人员及老报人等讲授新闻课,结合在黑龙江日报、黑龙江农民报等编辑部实习。
结业后,基本回原单位。有10名学员被调入黑龙江日报社。其中有些人后来成为办报骨干。
黑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省新闻研究所,于1981年7月至10月,举办新闻学研究班。参
加研究班的人员,是省内报界及其它新闻单位从事多年编采活动的工作者达35人。学员边学
习、边研究、边编写,集体编写《新闻学专题讲座》一书。
1982年5至7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举办新闻专业读书班。省内一些报社、电台等部分
编采人员分别参加学习,学员150余名。
从50年代末起,特别进入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各报社,都加强对从业人员进行知识化
、专业化的培养训练工作,组织从业人员离职上学进修和在职学习大学功课。黑龙江日报社
,60年代初,曾选送3名编辑到北京高校新闻专业进修;1981至1985年,有118人,通过大学
进修代培和广播电视、函授、业余大学等形式,攻读新闻、中文、历史、经济、财会、电气
、医科、日文等专业课程,并取得毕业、结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