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设 施

  黑龙江报业的设施,清末民初年间,简陋、短缺;沦陷期间略有改善;建国以来有很大 发展。1985年,办报印刷出版用房充足;设备齐全、较精良,形成印刷、电讯、摄影、通讯 和运输等完善的办报设备体系,日益现代化;固定资产较雄厚,仅据省、地、市13家日报社 统计,净值达1698万余元。
    一、报社房舍
    清朝末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黑龙江地区资金雄厚的报馆,如《远东报》、 《国际协报》、《滨江时报》、《哈尔滨公报》等。自置办报房屋、印刷厂房;资金短缺的 报馆,多数是房屋得租赁,印报靠外委,没有厂房。中国人办的第一家报纸《东方晓报》的 馆屋就是租赁的。
    东北沦陷期间,日伪当局为强化“新闻统制”,将民营报纸兼并、扼杀,加强日本人经 营报纸的实力,设立股份公司式的报业垄断组织伪满洲国弘报协会。哈尔滨市日本人经营的 哈尔滨日日新闻社、大北新报社、哈尔滨时报社和伪满洲国通信社哈尔滨支社等4社,首批加 入弘报协会为加盟社后,因原有“社屋狭隘”,合伙出资伪满币42万元,于1938年(伪康德 5年)10月,在地段街2号场地,占地面积4119.55平方米,建成建筑面积达4095平方米、4层 兼设4层塔式楼项的、钢筋混凝土砖结构的哈尔滨弘报会馆大楼。4社相继迁入这幢编辑、经 营、印刷一体化的报业大楼。
    哈尔滨弘报会馆大楼,于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人民政府接收。先后在 这里出版过《情报》、《松江新报》、《哈尔滨日报》、《北光日报》、《东北日报》、《 松江日报》,以及《俄语报》等。1954年8月以来为黑龙江日报社使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黑龙江地区当时各省、地、市公营报社,启用原各伪省会报社和日伪 的房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报业规模扩大,经营趋于企业化,报社房舍偏紧。从 50年代始,新建一些报社房屋。1958年,黑龙江日报社,经省政府财政拨款30万元,新建1幢 3层的厂房楼。1974年省财政拨款295万元,又新建一幢建筑面积9700平方米(6层)的编辑、 印刷、发行综合楼。牡丹江日报社,1958年仅有670平方米的办公楼和印刷厂房,1960年新建 1幢3层建筑面积达1820平方米的办公、厂房楼,1985年又接建成4层。大庆日报社,1960年建 社时只有3栋“干打垒”房屋,1980年新建1幢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办公、印刷楼。这是大庆 市直属机关建的第一幢办公楼房为报社使用。合江日报社,使用的伪满楼房,1975年自行倒 塌,次年在原址新建1幢4层的编辑大楼。哈尔滨日报社也于1978年迁入在松花江边井街新建 的7层办公、工厂大楼。鸡西、黑河等日报社1980年后也搬入新建的大楼。从50年代,由地方 财政投资,各报社还为职工建筑一些住宅和仓库用房。黑龙江日报社,已兴建一处年吞吐1万 余吨新闻纸的纸库,并铺设铁路专用线。
    1985年,仅据11家中共省、地、市委机关报社统计,已拥有房产建筑面积(下同)1355 16平方米。其中,办公用32328平方米;厂房、库房27768平方米;职工住宅65557平方米。   
    二、印刷设备
    黑龙江地区报纸,拥有自己的印刷设备,是从1906年《远东报》创刊开始的。当时它拥 有2台铅印平版印刷机。后来创刊的《东方晓报》、《黑龙江公报》也自办印刷所,各有1台 铅印平版机,但是这些有印刷厂的报馆没有铸字设备,一般要去上海、北京,后来也在哈尔 滨的综合铅印所购铅字。民国期间,影响较大的报纸,如《国际协报》、《东陲商报》、《 哈尔滨公报》、《滨江时报》、《东三省商报》、《哈尔滨晨光》报、《午报》等,都设有 自办的印刷厂,各拥有1、2台平版印刷机。1922年,黑龙江报业,新增了印效较高的轮转印 刷机。当时《生活新闻》、《俄罗斯报》2家俄文报社,各有2台轮转印刷机。
    东北沦陷期间,日伪办的中、日、俄3种文字的报纸,都有自办的印刷部,设备技术力量 较前雄厚,各报社都陆续扩充印刷设备,从德国、日本购进轮转印刷机。1935年,《哈尔滨 日日新闻》、《哈尔滨新闻》两个日文报社,各有1台轮转印刷机。1938年、1939年间大北新 报社、哈尔滨时报社、滨江日报社也各配备1台轮转印刷机。1939年(据伪《满洲国现势》记 载),除轮转机外,仍有一些报纸使用平版印刷机,其中《三江报》、《黑河民报》各有1台 ,《北安日报》有2台,《黑龙江民报》有3台。1939年3月,哈尔滨日日新闻社,除旧轮转机 外,又安装上日本芝浦机械制作所生产的新迭式高速轮转机。滨江日报社1941年又从日本购 进了1台轮转印刷机。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伪满康德新闻社的齐齐哈尔、佳木斯、北安支社 也各配备1台轮转印刷机;牡丹江支社使用原《哈尔滨新闻》(停办)迁去的轮转印刷机。这 时,黑龙江报业有10台轮转印刷机。还有如《三江日日新闻》等印数较小的报纸,仍用平版 印刷机印报。当时,轮转印刷机皆系32时小型,时印2万余份。
    抗日战争胜利后,日伪报社的印刷设备基本为人民政府接收,成为创办中共和人民报纸 的物质技术基础。但有些设备部件不全。黑龙江日报社接收伪康德新闻社北安支社的轮转印 刷机,缺电机附件,还无卷筒新闻纸,只得拣字铸铅版后求援私营小印刷厂用平版机代印。 购进1台铸字机,化铅电炉还烧坏了,工人黄凤九(黄涛)用砖刻炉盘,安上家用电炉丝,对 付铸字。纸型的纸用没,又无处买,工人于清波就试用多层“美浓纸”代替,使浇铸报版的 生产不致中断,维持铸版印刷。当时,常停电、断电,东北日报社、哈尔滨日报社、黑河日 报社等印刷工人就用绳子拽平版印刷机旋转盘来印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机械工业发展,黑龙江省各报社,不断充实+国产印 刷设备。黑龙江日报社,1959年购进中国人民机器厂制造的64时高速轮转印刷机,每小时印 5万份,效能超以往旧轮转机1倍多。1978年以后,在新建厂房楼,安装4组8台国产64时立式 大高速轮转机。每台机设计印报能力为8万份;报社机修车间,又为其研制安装输报装置,输 到上层楼邮局发报作业室,形成印出报纸就送到发报处的一条龙作业程序,提高发报效能, 节约人力、物力。一些有印刷厂的报社,都增添了印刷设备。一些不断更新设备的报社,如 黑龙江日报社、哈尔滨日报社等,把替换下来的轮转机等设备,分别调拨给牡丹江、合江、 齐齐哈尔、伊春、鹤岗、鸡西等日报社。有的报社,如黑河日报社等,从青海、文汇等报社 求援来轮转印刷机等设备。地、市日报社也都由平版印刷转入轮转印刷,制版照像、铸字机 械从无到有。黑龙江日报社、农垦报社分别从1982、1984年以后购进安装上胶印轮转机,当 前为承印书刊彩色封面,同时培养分色、胶印人材,为报纸采用胶印、彩印开拓技术力量。 1985年10月1日,《农垦报》由本社印刷厂印刷出全省第一张胶版彩印的报纸。
    1985年,黑龙江报业拥有较雄厚的印刷设备,仅据11家省、地、市日报社统计,共有64 时高速轮转印刷机8台(立式),32时轮转机20台,铸字机94台,制版照像机14台,无粉腐蚀 机22台。其它报纸,如工厂、大专院校报纸,一般由本厂、本校的铅印室或印刷厂用平版印 刷机代印。而有些自己无印刷厂的报纸,特别发行达几万、几十万份的报纸,如《黑龙江科 技报》、《黑龙江广播电视报》,都由配有轮转印刷机的报社印刷厂代印。   
    三、电讯设备
    黑龙江地区报纸刊登新闻电讯稿,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都由各地电报局,用它的 无线电报接收设备,承担接收业务。在1931年前,一般由刊登的报馆,到电报局抄录电讯稿 。起初,电报局不收费供稿。后来,抄用电讯、通令等,报馆要缴费。沦陷时期的日伪报纸 刊登国际、国内新闻,一律采用伪满洲国通信社播发的电讯稿。由伪国通社在各地的支局、 支社抄收转供各报,各报社没有电讯收报设备。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创办的报纸,开始都没有无线电收发报设备 。为刊登“新华社电讯”,《松江新报》、《黑龙江日报》等,曾用无线电收音机,收听抄 录。黑龙江日报社,由中共黑龙江省工委代理书记范式人,把自己用的一台收音机,供报社 用。
    《哈尔滨日报》,后来有了一台伪满收报机,聘日本人冈田次雄为报务员,李建野充任 电台台长,接收“新华社电讯”。《哈尔滨日报》停刊后,他们2人和泽登琴代(冈田次雄之 妻)转到黑龙江日报社,充任原职,担负接收电讯工作。李建野、冈田夫妻等还将收电译电 业务技术,传授一些人,为报业创建电讯部门开辟新例。冈田夫妻,1951年离开黑龙江日报 社回日本。《西满日报》、《合江日报》、《新黑河报》、《松江日报》等报社也安设无线 电收报设备,改变了靠手抄“口语广播”刊载电讯新闻的局面。但鹤岗、鸡西等地报纸直到 50年代初还靠收音机收国际、国内新闻。
    各报社拥有无线电收报设备的初期,都采用“摩尔斯”通讯方式,即由无线电报务员手 抄电码,译电员译成电文。黑龙江日报社1955年开始采用“英文打字机”抄收电码,时速20 00个字。同年9月改用机械自动机抄收电码,替代手打电码,时速达4000个字。1956年,电讯 设备更新换代,改用无线电短波中文模写广播方式,配备“海尔”印字机(模写印字纸条式 ),每秒直接抄收印出2个汉字,时速7200个字,比前收讯率提高80%,节约大批译电人力, 电讯人员由18人减到五六人。1978年,采用页式文传机,取代“海尔”印字机,去掉收报人 员用手工粘电讯纸条的环节。此后,各地、市日报社也逐渐采用“海尔”印字机或页式文传 机。1982年11月,黑龙江日报社租用一条哈尔滨至北京的新闻模写微波话路,当月26日调通 收讯。从此,黑龙江省报业结束了单纯采用无线电接收电讯而常遭天气影响收讯不清的历史 。
    1985年,12家省、地、市日报社,共设置收讯机54台,条式模写机46台,页式文传机18 台。
    四、摄影设备
    黑龙江地区报业拥有摄影设备和专职记者,始于1931年创刊的《哈尔滨画报》。该报停 刊后,《五日画报》继之。1933年后,《哈尔滨公报》等一些中、日文报纸相继为外勤文字 记者配置上照相机,在采访中“随时摄影”。伪康德新闻社哈尔滨支社(原大北新报社)设 3名专职记者。各报社均有1至3台照相机。
    解放战争初期,各报社没有照相、放大、冲洗设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 松江两家日报社,虽各有1、2台照相机,却没设专职摄影记者,分别由美术编辑、文字记者 配带照相机,采访时顺便拍点新闻照片。1954年8月,黑龙江、松江合省后,黑龙江日报社始 专设摄影组,配备专职摄影记者。各地、市报社等也都先后购置了照相机、放大设备,并设 专职摄影记者。有些报社部分文字记者也配备上照相机。进入80年代后,有些报社除为专职 摄影记者逐渐配备较高档次的如德制“汉斯”、“莱卡”照相机外,还相应配备广角镜头、 万次闪光灯等摄影设备。仅据11家省、地、市日报社统计,1985年共有279台照相机,18台放 大机。      
    五、运输工具
    旧伪政权时期,黑龙江地区报业基本没有自己的运输设备。运输纸张、油墨及其它原料 、材料和报纸等,都临时雇车。
    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些报社,如黑龙江日报社、松江日报社曾 自己养马、养牛拉运些小量物品。50年代初才各有1台小型机动客车。黑龙江日报社1958年首 购1台机动大客车(苏制嘎斯);1962年购进职工通勤用大客车;1982年以来为驻外地的黑河 、大庆、齐齐哈尔等记者站配备了采访用小型机动车;1985年,共拥有各类型机动车辆31台 ,比1954年增14倍。
    进入80年代以来,各地、市报社也相继购置、配备了机动车。仅据11家省地市日报社统 计,1985年,共拥有大货车21台,小货车4台,轿车、吉普车、旅行车、摩托车等小型机动车 39台;职工通勤用大客车2台。还有4家报社为纸库配备叉车,共12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