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印 刷

  黑龙江地区报纸印刷,从1901年出版第一家报纸开始就是铅印。印刷设备由平版机发展 到轮转机。报纸印刷形式,有报社自办印刷和委托印刷两种。自办印刷的报纸约占30%。委托 印刷的报纸,约占70%,其中大部分由综合印刷厂和印书馆代印,少数委托报社印刷厂代印。 印刷纸张也由基本进口到基本自给。
    一、印刷技术和形式
    中东铁路管理局,于1898年从德国购进铅印平版机4台,设立铅印室。1903年,在铅印室 的基础上,成立中东铁路印刷所。地址在哈尔滨香坊。这是黑龙江地区第一家印刷厂。全都 是俄文印刷。黑龙江第一家报纸《哈尔滨每日电讯广告报》(1901年)、中东铁路报纸《哈 尔滨新闻》(1903年)都由该印刷所代印。1906年,黑龙江第一家中文报纸《远东报》创刊 ,同时建立远东报印刷厂,拥有铅印平版机2台以上。这是黑龙江地区第一家由报社自办的印 刷厂,也是第一家中文印刷厂。
    黑龙江地区印刷业发展较快。到1910年,哈尔滨已有9家印刷厂。多数是俄文印刷厂,只 有2家是报社自办的中文印刷厂(《远东报》、《滨江日报》)。齐齐哈尔的报纸印刷,始于 《黑龙江公报》。1907年,它从日本购进铅印平版机1台,并从北京购买铅字,成立黑龙江官 报局印刷厂,次年1月印刷出版《黑龙江公报》。1912年创办的《黑龙江时报》也自办印刷厂 。这是齐市第二家由报社自办印刷厂。由于报社自办印刷厂所需投资较多,1912年以前,黑 龙江地区出版中文报纸较少,只有10余家。
    中华民国建立后,随着中国人印刷业的发展,承印报纸的力量增强,中文报纸才逐渐增 多起来。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黑龙江先后共出版中文铅印报纸110多家,其中,除 少数报纸自办印刷外,大部分报纸是委托印刷。综合印刷能力较强的滨江工艺教养所,就承 印过10余家报纸。大型《滨江时报》创刊初期,日本人办的中文《极东新报》,就由该所代 印。该所所长倪紫岑还兼任一些报纸的印刷主任或印刷人。哈尔滨的滨江印书馆、宝聚印书 馆、墨林堂书局的印刷所,同善堂工艺部、新民印刷社、美华印刷局、广告公司印刷所,以 及齐齐哈尔的龙江工艺厂、财政厅印刷所、军用被服厂印刷科、龙江监狱印刷所、吉庆书房 、龙江图书馆等,都承印过报纸。
    报社自办印刷厂的大部分是办报时间较长、较有影响的报纸。如《国际协报》、《滨江 时报》、《哈尔滨晨光报》、《东陲商报》、《午报》和《大北新报》、《黑龙江民报》, 以及俄文《新生活报》、日文《哈尔滨日日新闻》等。个别一些寿命较短的报纸,如《松江 日报》、《东亚日报》等也自办过印刷厂。
    20年代,报纸多数仍采用铅印平版印刷机印,只有少数俄文报纸是用轮转印刷机印刷, 铸字设备也短缺。只有少数印刷厂有铸字机,多数厂家得随时去北京、上海等地购买铅字。
    东北沦陷时期,日伪办的中、日、俄三种文字报纸,都有自办的印刷部,设备、技术力 量也较雄厚,特别是哈尔滨的日伪报纸都陆续扩充、更新设备,从德国、日本购进轮转印刷 机。1939年前,《哈尔滨日日新闻》(日文)、《哈尔滨新闻》(日文)、《大北新报》( 中文)、《哈尔滨时报》(俄文)、《滨江日报》等报,已用轮转印刷机印报。滨江日报社 ,又于1941年7月从日本大阪购进一台新式轮转印刷机及铸字装备;时印3.2万份报。该社为 夸耀这台现代印刷机的能力,还于当年8月1日邀各界宾客参观。到1945年前,牡丹江、齐齐 哈尔、佳木斯、北安等地的伪康德新闻社支社,都配备轮转印刷机印报。有些印数较少的报 纸,仍沿用印效低的平版印刷机印刷。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伪各报社的印刷设备,相继被人民政权接收,成为解放后出 版中共报纸和其它报纸的技术设备基础。但有些日伪报社设备遭到破坏、散失,也给后来者 办报造成困难。北安的伪康德新闻支社,1945年日本投降前,日军据守时驻在该社,将铅字 架、排版案桌当柴禾烧掉;轮转印刷机的电动机丢失。黑龙江日报社接收该社设备,不能印 刷,开始只得委托一家私营小印刷厂用平版机代印。铅字短缺,磨损无替换的,纸用手工土 造纸,印出报纸,文字多有模糊不清之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报纸印刷各种设备,都有很大扩充、发展,更新多次。黑龙江 日报社,于1959年购进国产64吋高速轮转印刷机1台。一些地、市日报社的印刷厂也相继配备 上轮转机印报。这些报社印刷厂除保证印好印快本报外,还承代印当地其它一些报刊。黑龙 江日报社、哈尔滨日报社的印刷厂,还分别代印《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 》、《参考消息》和《中国青年报》等中央级报纸。一些工厂报、学校报,都由本厂、本校 铅印室或印刷厂承印。
    各报社,印刷、铸字、制版等设备,不断增添、更新、改善。从50年代以来,手工打版 、手摇铸字和人工有粉腐蚀锌版等简陋设备逐步淘汰,而采用了电动压版、铸字、无粉腐蚀 锌版等新设备。
    各报社坚持以老带新、请进来、走出去学习运用先进印刷技术。黑龙江日报等印刷厂, 时常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使印刷技术不断提高,报纸文图日益清晰。有的报纸深受各界赞扬 。《黑龙江日报》,1959年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印刷质量二等奖;1985年,在东北三省中 共省委机关报印刷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一。
    二、印刷纸张
    黑龙江地区报纸,从20世纪初到解放前用的新闻纸,平版纸部分是国产货,卷筒新闻纸 基本从日本、俄国、芬兰等国进口。有些民营报纸,常因纸张短缺、昂贵而印张不多。1917 年6月20日,《远东报》披露:“近因新闻纸每连(15匹)由130元上涨到230元,哈埠各报相 继减张出版。”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纸张因进口梗塞,国内一些造纸厂被战争破坏,印报用纸奇缺 。《合江日报》、《新黑河报》、《哈尔滨午报》等报纸,用小厂呈文纸(糊窗用的土造纸 )、黄纸印。东北日报社、黑龙江日报社、牡丹江日报社等,自办造纸厂,解决用纸的燃眉 之急。黑龙江日报社,开始从北安伪满军队仓库中弄点新闻纸,但纸少印不多久就没有了。 只得自办造纸厂,收购废纸旧书作原料,还曾用苞米叶、蒲草作原料,日产纸高达1.2万张 ,保证印报的需要。东北日报社,1946年5月迁哈尔滨出报后,6月根据中共东北局的指示, 派刘力子、董晨、张淑桂等人率一排东北民主联军战士,到吉林图们附近,在一座饱受战火 破坏的日本纸浆厂的废墟上,建起由报社自办的造纸厂——石岘造纸厂。下半年生产出新闻 纸,解决了本报及其它一些书报用纸的需要。
    建国初期,黑龙江日报社等,仍用苏联、芬兰、加拿大等国产的卷筒新闻纸。1954年, 黑龙江省第一造纸厂(现齐齐哈尔造纸厂)正式开工生产后,黑龙江省才有生产机制新闻纸 的厂家,办报有了用纸来源。70年代前,由于纸张生产跟不上报业发展的需求,省物资部门 对报业限额供应纸张,但时常供应不足,报纸发行数量长时期要“控制发行”。1960年,《 黑龙江日报》因纸张供应不上,从12月份起,发行量由原来14万份,压缩到10万份。牡丹江 、黑河等日报社为纸张到省外求援。
    进入80年代,国内、省内纸张生产迅速发展,不仅原有报纸逐渐敞开发行,又新创办59 家报纸。1985年,黑龙江省报业耗用纸约达1万吨;其中12家地市日报社耗用纸2607吨;黑龙 江日报社印刷本社出版的三种报纸耗用纸3703吨。各报社,为减少纸张损耗,近年来从“储 、运、用”三个环节狠抓节约纸张已见成效。黑龙江日报社,用纸出报率提高、纸耗降低, 仅1985年就节约纸张500吨(含承代印报刊用纸),节约经费支出达5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