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手抄写本

  以手抄形式流传的书籍称作写本书。
    唐代渤海国时期的图书出版,有过较长时期的繁荣。渤海存国229年,其中有160多年定都 在当时仅次于唐都长安的亚洲第二大城市——上京龙泉府(府址在今黑龙江省境内宁安县渤海镇), 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空前繁盛局面。有大批蜚声中外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学者、艺术家、 医生、士人等从事著述与书籍编辑、传写。这一时期的写本书汉文书籍多达数十万卷。这是黑 龙江古代图书出版的滥觞,也是黑龙江图书编辑出版的第一个高潮。据《旧唐书·北狄传》记 载,渤海“颇有文字及书记”。其图书的编辑水准亦很高,与高度发达的唐王朝“几无二致” (《渤海国志长编》),当时就有渤海与唐内地“车书本一家”(温庭筠诗《送渤海王子归国诗》) 的说法。这一时期的图书,一部分是渤海国派往唐朝留学的“诸生”从唐朝(主要是唐都长安) 誊抄手写的经、史、子、集等典籍,一部分是渤海人的诗、文、赋、笺、书等著述,传写存世。 当时和稍后的唐、宋两朝及日本、朝鲜两国的史书、诗集中,均述及这些作品。流传至今的, 除刻石、碑文外,只有后人辑录的牒、笺、书、表、状、诗等不足40篇。至于当时的写本由于 战祸频仍,原书均已荡然无存。但现存的渤海作品仍可以反映出渤海时期写本书的概貌。
    渤海写本书,存在于755年渤海国迁都上京龙泉府,至930年东丹国主耶律倍载书浮海投后 唐的175年间。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渤海大兴元年)(《渤海国志长编》。公元738年,渤海 国都城尚在“旧国”[今吉林省敦化县东南),但已开始仿唐都长安营建忽汗城(上京龙泉府)。] 渤海国文王大钦茂派遣“诸生”留学唐都长安,请写《唐礼》及《三国志》、《晋书》、《三 十六国春秋》等经史典籍(《玉海·朝贡类·外夷来朝》、《唐会要·蕃夷请经史》、《册府元 龟·外臣部·请求》,《唐礼》即《大唐开元礼》共150卷;《三十六国春秋》应为《十六国春 秋》,“三”为衍文。)。755年(唐天宝十四年、渤海大兴十八年),渤海国迁都上京龙泉府后, 仿效唐朝秘书省设置了文籍院,仿效国子监设置了胄子监(《新唐书·渤海传》)。这两个机构 是渤海写本图书的编辑、流传中心。
    文籍院掌管经、史、子、集等写自唐朝的典籍,编辑、整理渤海人自己撰写的书籍并负 责撰写祝文、祭文、碑志等,兼有编纂、撰写书籍和管理图书的双重职能。文籍院设“监” 一人,“少监”(《新唐书·渤海传》记为少监,《渤海国志长编》记为令监,今采前说)一人, 为负责官员,均由饱学多才之士担任。著名诗人裴頲、裴璆父子及高封周、王龟谋等都曾主 持一时。监、少监之下设述作郎,专事编撰、辑录图书;设文籍郎,管理图书。裴頲于882年 作为渤海大使访问日本,在12天的应酬宴饮中赋诗59篇,被日本文章博士菅原道真誉为“七 步之才”,文采震动日都,被推崇为诗坛领袖。渤海人“俗爱书籍”。文籍院藏书最多时, 达“数十万卷”,可谓盛极一时。其中,渤海人撰写、编辑的图书占80%。目前能够见到的, 除碑文外,尚有后人载录的牒7篇、笺1篇、图书17篇、贺正表1篇、状1篇、书半篇,诗10首, 另有一首仅存二句,一首仅存6个字。
    胄子监主要职责是管理国学、府学、州学、县学等官学和“扃堂”(私人学校),所用的 教材则由胄子监负责编写(多为经史典籍),对渤海图书的编辑、成书和流传起过积极作用。
    926年(辽天显元年),辽灭渤海,数万卷书籍被耶律倍迁徙到东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 并在医巫闾山修筑了藏书楼“望海堂”(《辽史·义宗传》),安置这些图书。其余的书籍与 上京龙泉府的宫殿一起,在929年(辽天显四年)被辽军“付之一炬”(《五代会要·渤海》)。 930年(辽天显五年),耶律倍争帝位失败投奔后唐时,曾带走数千卷图书。其中,很多“异书”、 “医经”都是中原所没有的(宋版《诸史提要·卷十五》)。这说明渤海人当时的图书中,具 有少数民族特点的著述和医药知识方面的书籍,为数不少。936年(后唐清泰三年),石敬塘 灭后唐,耶律倍同时被杀,渤海图书大多散佚消亡。渤海写本书传承中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契丹人对渤海“迁徙其民、荒废其地”,禁止渤海文籍传播、流布;其次是渤海图书编辑出 版只是一种重在借鉴、模仿的嫁接文化,缺乏长期积累、独立发展的牢固根基。
    渤海国时期的写本书,可分为誊抄本和传写本两种,属于卷轴制度的书籍。
    一、誊抄本
    自755年(唐天宝十四年)开始,渤海国逐年派“诸生、生徒”及“世子”入唐,“诣京师 太学,习识古今制度”(《新唐书·渤海传》、《册府元龟》、《渤海国志长编》)。到素有 “仰慕华风,崇儒敬佛”之称的十一世王大彝震时代,留学活动达到高潮。这些“留学生”在 唐朝学习中原文化,最后携带他们誊抄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左传》、《论语》、《孟子》、《庄子》、《史记》、《列女传》、《汉书》、《后汉书》 等典籍归国。胄子监教授学生的教材,大多选自这些书籍。此外,渤海国还专门派遣使者到唐 朝礼拜佛寺,誊抄佛书。在渤海国的王族、贵族中,“写经”,建造寺院、佛塔,塑造佛象, 也“颇负盛名”(《新唐书·渤海传》)。这些写自唐朝的经、史、子、集书籍和佛教书籍, 即为誊抄本。
    二、传写本
    渤海文化源于唐代文化,也有地方性和民族特点,曾经涌现了一大批政治家和才华横溢的 文学家、诗人、画家。见于史料记载的就有乌炤度、乌光赞、李居正、杨泰师、高景秀、王孝 廉、周元伯、王文矩、杨成规、释贞素、释仁贞、大简之(画家)、高元固、裴頲、裴璆等10多 人。他们谙熟经史典籍,有很高的文学造诣,所作诗赋内容充实,文字优美,用典贴切,感情 真挚;文为骈体,对仗工整,叙事层次清楚,状物传神。渤海文学家的著述,在渤海、高丽及 日本乃至在唐内地,都有较为广泛的流布。因而,晚唐著名诗人、词家温庭筠对此曾有过“佳 句在中华”的赞誉(《温飞卿诗集·卷九》)。当时渤海人的著述,传播手段为传写,其抄本 即为传写本。
    此外,记载渤海国情况的中国第一部专著,是唐朝幽州大都督府赴渤海答聘使者张建章撰 写的《渤海记》(三卷)。833年(唐太和七年,渤海咸和四年),张建章以瀛州司马衔答聘渤海。 835年(唐太和九年)返回幽州后,将在渤海时写下的札记,整理成《渤海记》(《渤海记》世无 藏本,但《新唐书·渤海传》取材自《渤海记》)。它详细记载了唐代渤海国的风俗、地理、交 通、物产、宫殿、诸王谥号、年号、官制、品秩,成为传诵一时的名著,在阐扬渤海文化和沟 通渤海与幽州、渤海与唐王朝之间的关系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