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年间(1875—1908),随着黑龙江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哈尔滨、
齐齐哈尔等地相继出现了商办、官办的书业和印刷业,石印、铅印等近现代印刷术陆续传入
黑龙江,黑龙江地区的民族出版业得到发展。其间尚有少许木版雕版,后逐渐消失。出版较
早、尚有时间可考的书籍,是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哈尔滨傅家甸(今道外区)绘图处
的蓝晒本《三姓全境图略附图说》(一册)。这册书虽然不是排印本,但从广义上讲,蓝晒
本应为简陋的印刷术。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哈尔滨别力古他□(此字阙失)字房出版
的《吉林松花江流域图说》,是目前所知黑龙江最早的石印本地图册。这两书的编著者不详
,但可算是黑龙江最早印刷出版的书籍。随着书业、印刷业的发展,自行出版图书逐渐成为
书局、印刷局的重要业务项目,随之出现了官办的专门出版机构和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
体的私营印书馆(局)。民间的零散出版活动,也有所发展。出版活动呈现出官民各办、逐
渐活跃的局面。
一、官办出版业
黑龙江现代图书编辑出版兴起之初,官办的出版机构主要是为了适应行政、教育、修志
等需要设立的。各官署衙门也有一些非专门的编辑出版活动。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墨
尔根(今嫩江县)设立满官学,使用的教科书是从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和北京贩来的《
推咀》(类似汉人的《百家姓》)、《杂字》以及译成满文的《三国演义》、《封神演义》
。1796年(清嘉庆元年)设立汉官学,流人王霖(字雨亭,江西人)任学官后,曾仿周兴嗣
的《千字文》撰编《万字文》,准备做学生的启蒙教材。但撰写工作没有完成,他就去世了
①(①见《黑龙江外纪》。)。以后使用的教本,多为流人知识分子带来黑龙江的儒家典籍
。到了光绪年间,清朝政府对东北地区采取了完全开禁放垦的政策。黑龙江的经济出现了迅
速发展的局面,进而推动了文化、教育、出版事业的发展。1883年(清光绪九年),黑龙江
将军文绪扩充汉官学,设经义、文艺、说约、启蒙四科,并拨款5000两白银作为办学经费,
购置明汲古阁本《十三经注疏》、元刻明清递修本《十七史》,清嘉庆刻本《胡三省音注资
治通鉴》等书为教本。随着中东铁路的开发,国外先进的印刷技术传入黑龙江,哈尔滨、齐
齐哈尔等城市陆续出现了书业和印刷业。由于学堂增多,为了满足学生对教科书的需求,19
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黑龙江成立了以编辑出版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为主的现代图书编
辑出版机构——学务公所图书科,引进了铅印机。从此,黑龙江不仅有了自己编辑、铅印的
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而且有了铅印的一般图书、报刊。
(一)学务公所图书科
黑龙江最早的现代图书编辑出版机构。成立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地址在当时
的省城齐齐哈尔,创办人是当时任黑龙江简放提学使的张建勋(字委瑞,河北省人,状元出
身)和文案处帮办、原学务处(1907年学务处撤销,改设学务公所)提调林传甲等人。这是
一家以翻印、出版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读物为主的官办出版机构,隶属提学使司。学务公所图
书科成立之初,主要是翻印学部图书局编辑出版的《国文》、《修身》等教科书。但这些部
编教科书,大多是在上海文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的教科书基础上,加入不合时宜、
不合儿童心理的古董内容编纂而成的。发行伊始,即受到南方各界人士的批评,报纸“起纠
弹之”。同时,也受到黑龙江有识之士的诘责,向图书科提出了编纂适合黑龙江实际情况的
乡土教材的要求。从1907年起到1912年,这5年间学务公所图书科编辑出版了大量教科书和教
学参考书,总数现在已无从考查。在林传甲等人编写的《黑龙江乡土志》(清宣统年间刻本
)一书中,列举有《地理》(八十课)、《历史》(八十课)、《格致》(八十课)3种教科
书,并附有《讲堂规则歌》、《劝学歌》、《私塾改良歌》、《上学歌》、《学生号令歌》
。另外,还有林传甲、陈漠①(①1912年任黑龙江实业总会副会长、《龙江民报》经理。)
为铁路专门学校编撰《历史》(十课)、《地理》(十课)、《社会》(十课)、《建筑》
(十课)、《机械》(十课)、《运输》(十课)、《经费》(十课)、《利害》(十课)
等8种教科书。这11种教科书,直到1913年(中华民国2年)还有再版本。齐齐哈尔市图书馆
现藏袖珍本林传甲编著的《龙江历史》教本一册。这部历史教科书为雕版木刻本,1909年(
清宣统元年)由黑龙江通志局刻印,仅存77课。课文的体例与《黑龙江乡土志》中载录的《
历史》教本完全一致,但课文内容却有很大差异,内文插图不一样。《龙江历史》的课文,
从上古人类一直到清宣统元年,人文、地理、自然形态、设治边事无所不包。学务公所图书
科除编辑出版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外,还编辑出版有其他书籍。现存的有两种,一种是林传
甲等人撰辑,清宣统年间镂版付梓的木刻本《黑龙江乡土志》(不分卷)。这部书既是通俗
的历史读物,又是启蒙教材,曾经作为小学课本印行5000余部。另一种是林传甲1908年(光
绪三十四年)编辑,1909年(宣统元年)铅印出版的《龙沙六种》。集有《龙沙纪略》(方
式济著)、《黑龙江外纪》(西清著)、《卜魁风土记》(方观承著)、《卜魁纪略》(英
和著)、《雅克萨考》(何秋涛著)、《尼布楚考》(何秋涛著)。
(二)黑龙江行省公署等官署机构的出版活动
清末时期,设在齐齐哈尔的黑龙江各官署衙门也编辑出版过图书,现在有书传世的共3家
。
1909年(清宣统元年),黑龙江行省公署(龙江节署)成立了印刷所,“专备印刷官、
学、商、民各界之公文、规制以及著述、广告词说等件,以助长各界文明为宗旨”①(①黑
龙江省档案馆藏黑龙江行省公署档案第三目录第十六卷。)。时任黑龙江巡抚的周树模(字
少朴,湖北天门人,辛亥革命后去职)将其所作诗词共322首整理、编辑成集,析为上、下两
卷,撰写了序言,总名为《沈观斋诗集》。交付龙江节署印刷所,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
石印出版。
1910年(清宣统二年),黑龙江清理财政局编写了两本经济类专业技术书《黑龙江财政
说明书》(三卷)和《黑龙江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三卷),铅印出版。1912年后,又曾
编写《黑龙江划分税项意见书》,铅印出版。
黑龙江民政使(长)司署印刷所以石印见长,在宋小濂署理黑龙江民政使后也开始出版
图书,曾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辑印了宋小濂撰写的《边声》(一册)。这家印刷所出版
图书的种数虽然无从考证,但宋小濂的著述大多是它承印的,直到1922年还出版过宋小濂的
《东道集》(一册)。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但黑龙江“一仍前清旧制”,直到3月10日袁世凯受临时大
总统职,黑龙江才改隶共和。4月8日,黑龙江成立了共和研究会,内设讲演、编辑、调查三
部,主要任务是宣传革命要义、组织演说并负责编辑出版宣传共和的通俗读物。但这个机构
在黑龙江军阀积极追随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情势下,未及开展工作,很快就消于无形,至今未
发现有出版物传世。
(三)黑龙江通俗教育社
中华民国建立至东北沦陷前(1912—1931年),黑龙江较具规模的官办编辑、出版机构
。1913年9月,由黑龙江教育会组织通俗教育研究会,推定编辑人员成立。著名教育家、教育
会议长林传甲(1877~1922)兼任社长,社址在省城齐齐哈尔。通俗教育社主要是翻印、再
版原学务公所图书科出版过的教科书,编辑出版新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及教育类通俗读物
,并负责出版《通俗教育报》(八开四版,日刊)。书籍和报纸,多交由原隶学务公所图书
科的龙江图书馆印刷所,印刷出版。黑龙江通俗教育社从成立到1928年8月被撤销,前后15年
,出版的图书、报纸多已散佚无存。出书较多、最具影响的是林传甲任社长(1913年9月至1
915年)期间。这期间再版了原学务公所图书科出版的11种教科书和林传甲等人编写的《黑龙
江乡土志》;1914年以《黑龙江教育日记》的书名出版了林传甲“息影龙江,壹意教育”坚
持10年写下的日记。1915年出版了林传甲撰写的,有关“读书之法”的《筹笔轩读书日记》
。此外,还先后出版了林传甲撰写的《龙江旧闻录》、《龙江进化录》、《龙江史论》、《
黑龙江教育状况》以及林传甲编辑的《黑龙江最新地图》、《龙江诗选》、《龙江唱歌集》
、《黑龙江学校概况》、《龙江讲演集》、《龙江客谭》等书籍。在林传甲去世后的1925年
,还出版了他撰写的《黑龙江乡土地理》一书。林传甲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与黑龙江相关的
,除以上述及的,还有针对中俄边境时事的论文《黑龙江肃慎山记》,以及《辽金元三史蒙
拾》、《满蒙回藏地名释义》,以及诗作《龙江诗集》等。
林传甲的妻子祝宗梁(蒙古族,河南固始人),是黑龙江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教师,1906
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创办了黑龙江第一所女子学堂。她曾编写了《中国女子历史》(二百
四十课)作为学生课本。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她从学生作业中择优选出百篇文章,编
成《龙江女学文范》一书。这两种书经林传甲编辑出版,作为女学教科书。
(四)黑龙江通志局
黑龙江通志局是中华民国建立后,黑龙江第一家官办修志机构,同时也是黑龙江一家重
要的图书编辑出版机构。黑龙江通志局1914年8月20日成立于齐齐哈尔城西藏书楼(今齐齐哈
尔市图书馆)。在此之前,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清廷开会典馆重修清会典,诏令各地进
呈地图、地志,黑龙江因此设立了舆图局。《黑龙江述略》及采访辑录并上报吉林将军的抄
本《宁古塔地方乡土志》、《三姓乡土志》、《阿勒楚喀乡土志》,就是这期间成稿进呈或
上报的。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吉林通志》书成后,黑龙江开始着手纂修《黑龙江通
志》。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黑龙江将军恩泽将黑龙江舆图局改为黑龙江通志局,奏
请留查办事件大臣随员、工部主事屠寄任总纂。但屠寄仅完成《黑龙江舆图》、《黑龙江舆
图说》就发生了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庚子事变”。沙俄侵
略军攻陷了省城齐齐哈尔,屠寄因此离开了黑龙江。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学部通令
编修乡土志,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委托张国淦为黑龙江通志局总纂,并修成《黑龙江通志略》
(十四卷)。到清宣统末年,重绘了全省舆图,纂修了《黑龙江乡土志》和《呼兰府志》、
《双城厅乡土志》。
1914年成立的黑龙江通志局承袭了清末的修志工作,由教育司长、巡按使署政务厅长涂
凤书兼任局长、总纂,知府衔史锡永、黄维翰、张朝塘分任纂修,一是编辑整理资料,纂修
全省通志;二是指导各府、厅、州、县辑录资料和编写地方志,并制定了全省统一的修志体
例。黑龙江各府、厅、州、县也先后成立了通志采辑分所(处)和编修出版地方志的通志局
。但这种局面仅仅维持了两年,纂修全省通志的人员就随着朱庆澜的被迫离职而云散了,连
已经编辑的15巨册资料也亡佚殆尽,最后只保留了黑龙江通志局这一空牌。以后的十数年间
,虽有王树翰以龙江道尹兼任通志局长(1918年),连徵(1917年)、金梁(1920年)、张
延厚(1922年)前后担任总纂,但“连年军兴,库空如洗,修书之费,往往愆期”①(①《
黑龙江志稿》,万福麟序。)。结果,屡修屡挫、时修时断,至1929年(中华民国18年)全
省通志迄未编辑成书。这一时期,曾任通志局纂修的张朝墉撰编了《黑龙江物产志》,返回
北京的总纂金梁撰修、刊印了具有通志雏型的资料长编《黑龙江通志纲要》;郭克兴编辑了
考订黑水方舆沿革、民族源流的《黑龙江乡土录》;于1922年、1929年两度人通志局任分纂
的魏毓兰曾编著《龙城旧闻》(又名《龙城外史》)。同时,在黑龙江通志局的指导下,一
些县的县志陆续修成出版。
《黑龙江志稿》一书的编纂出版是黑龙江通志局(黑龙江省志编纂室)后期一项极为重
要的出版活动。1929年万福麟主政黑龙江省后,按国民政府内务部颁布的《修志事例概要》
(二十二条)要求,改黑龙江通志局为省志编纂室,聘张伯英任总纂,并亲自筹集修志专款
。张伯英先后从北平(今北京市)等地征聘孙公达、黄维翰、孙师郑、谭祖任、谢国桢、张
云生等6人,加上原任分纂魏毓兰、韩毅甫、张鲁箴、杜雁臣等人,共11人组成省志编纂室。
在熟悉、研究过去搜集的征文、考献后,商定凡例、分任纂辑,预定1930年末完稿,暂定名
为《黑龙江省志汇稿》。但直到1931年2月还没有能编辑成书。张伯英又重新做了分工:由孙
公达代替病殁的黄维翰续修地理志,延聘徐惠伯代替因不熟悉财赋业务而离职的孙师郑重修
财赋志。延聘褚芳林编辑交通、学校、选举三部志稿,使魏毓兰继续撰补没有完成的职官、
武备二部志稿。就在全书紧张修纂而未完成,积极支持修志的万福麟离开黑龙江,省志编纂
室因预算专款告罄而举步维艰之际,发生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一
部分已经编好的书稿被战火焚毁,从北平聘来的修志人员纷纷提出要离开黑龙江,张伯英不
得已将省志编纂室移入北平。东北三省全面沦陷后,编纂人员星散,省志编纂室不复存在。
徐惠伯按照张伯英的嘱托,将各人分纂的志稿统汇成书,即现存的《黑龙江志稿》。对于还
有缺略部分,一是档案资料陷在黑龙江,无法使用,二是不可能再回到日伪统治下的黑龙江
调查采访,所以只能任其疏漏。因此,这部门类完备、体例严谨、记述翔实、博稽载籍的黑
龙江百科全书中还存有一些纰误和阙略。最后编辑完成于动乱之中的《黑龙江志稿》,成书
后命运乖舛,官方不再承担出版义务。张伯英等人不忍就此废弃,抄录十数份以图传世。寄
居北平的万福麟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由他个人出资刊印这部鸿篇巨制,最后《黑龙江志稿
》于1933年在北平出版行世。
二、商办出版业
进入民国后,黑龙江私营书业、印刷业有很大发展。一些建立较早、规模较大的书局、
印刷局开始把编辑出版图书作为一个业务项目纳入经营范围。这些私营出版机构没有固定的
出版规划,出版图书的品种和数量,根据编著者的要求或市场需求来确定,出版的图书品种
不多,书籍的质量也是良莠互见。其中,出版活动影响较大的有魁升堂、吉庆山房、哈尔滨
商务印书馆、哈尔滨精益印书局、哈尔滨广益印书局等。
哈尔滨魁升堂建立于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是一家以出售书籍为主的店铺。1919
年,这家书店出版发行了程耀臣编著的《俄华大通书》,全书10万余字,采用布面精装,颇
为精致,共印发2000多部。这是黑龙江省最早出版的俄汉辞典,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
齐齐哈尔吉庆山房创办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由曾经在京、津二地报馆作过排
字工人的张梯云兴办,是黑龙江建立较早的私营印刷作坊。1914年,吉庆山房采用手工做版
和石印出版了黑河道尹张寿增编纂的《黑河观察使筹办政务志略》(上、下卷)。1915年龙
江图书馆出版的《黑河道尹政务总略》(四卷)与其同时发行。
上海商务印书馆龙江商务印书分馆,设立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
在齐齐哈尔创办,派张郁文为经理。这家分馆除经售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教学参
考读物外,还于1914年出版了《新编局外中立法精义》一书。
哈尔滨商务印书馆,1910年(清宣统二年)创立,由王佐卿、杨逊之等人合股集资,在
哈尔滨创设,是一家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出版机构,仅仿上海“商务印书馆”之名
,并非与其有关。现在能够见到的哈尔滨商务印书馆早期出版物有1922年出版的《华俄袖珍
字典》;1923年编辑出版的张北海著的《旅大租界史》;1924年编辑出版的《法令大全》(
四编)和同年出版的东省铁路经济实业事务局编辑的《东省铁路与东省铁路之沿带区域》;
1930年出版的黎孤岛编写的《俄人东侵史》和王瀛海编、郑沛然绘的《哈尔滨全图》(袖珍
);此外还有小说《人海四怪》(王公磊著)和《似有缘》(李星艺著)等。东北沦陷后,
哈尔滨商务印书馆还有出版活动,1938年出版了徐漪著的《江水集》;1939年出版了赵秋鸿
著的《北地胭脂》及《四小姐先后媲美》等言情小说集;1943年出版了《新百科知识问答》
等书。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还曾出版过哈尔滨市教科书编纂委员会编辑的《国民二年算术
课本》等教科书。此外,哈尔滨商务印书馆(局)也编印出版“月份牌”,但质量不及1915
年创设的哈尔滨墨林堂书局1918年就开始大量印制的“月份牌”。1947年废业。
黑龙江旗民工艺厂,设在齐齐哈尔,始建于1911年(清宣统三年)。1914年铅印出版陈
福龄辑撰、何廷珊批注的《宦海伏波大事记》(十二册),这套书又名为《营务杂集》,是黑龙江水师营的档案选编,开了黑龙江整理档案资料并编辑出版的先河。
哈尔滨新华印书馆,原名墨林堂书局。以出版古籍图书和经书见长,是集编辑、印刷、
发行为一体的、较有影响的私营出版机构,由河北乐亭人姚桐轩于1910年创办。1927年改名
为新华印书局后,出版了程耀辰等人翻译的《华俄袖珍铁路工业词典》。以后陆续出版的图
书有1928年程耀辰编著的《俄华合璧学生应用字典》;1929年出版了马鸣鸾编著的《民国刑
法暂行刑律合编注解》(二卷)和辽左散人(刘静严)撰著的《滨江尘嚣录》;1930年出版
了《呼兰县志》;1933年出版了王伯岭编写的《

语》;1936年出版了宁安县公署编写的《
宁安县一般情况》。它出版的古籍图书和经书也有多种,但未发现传本。1946年歇业。
哈尔滨精益印书局,是编辑、印刷、发行合一,以出版、发行进步文学书刊为主要业务
的私营出版机构。创立于1921年,主办人是刘义清(卿)。设有专职编辑2人,负责文学类图
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共地下党员张观①(①1945年,苏联红军光复哈尔滨后,张观曾担任
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副书记。临时省委撤销后,与李兆麟等担任中共滨江地区工作委员会委员
,并随出任滨江省省长的李兆麟一起担任国、共联合的滨江省政府宣传科长。)曾在这里工
作过6年。关沫南(满族,哈尔滨人,曾为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的第一部小说、散文集《蹉
跎》,就是这家印书局1938年出版的。此外,还出版过《卖歌者》(陈堤著),《情结》(
徐漪著)和文艺理论图书《文学大路》等。1946年歇业。
哈尔滨精益印书局在双城县设有分店,名为双城精益印书局。1931年曾出版过崔泽生编
、丛绍卿纂的《讷河县志》和《双城县街市图》等。
哈尔滨广盛印书局,由于水长、宋林玉、宋林书、松竹堂、郭以牢、姚记、刘登九等7家
股东集资经营,是颇具规模的出版、印刷、发行综合的私营书局。开业于1929年,由刘登九
任执奉人。1930年出版、发行了《哈尔滨图》(袖珍)、申仲铭著的《太平洋会议与东北问
题》等书籍,并配合国民党政府反对苏联的宣传,出版了记述因“中东路事件”而引发的中
苏“同江战役”中阵亡将士的《同江阵亡海军将士墓表》(张学良志、闫丽六书)。1931年
出版发行了股东郭以牢编撰的《图书索引》和申仲铭著的《由万宝山事件记到东北存亡》一
书。《由万宝山事件记到东北存亡》一书通过对“万宝山事件”的详细记载(并附有事件照片),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阴谋侵略中国东北,蓄意制造事端的罪行。这部书出版一个月后,即爆发了“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广盛印书局从北六道街迁到景
阳街119号,曾与日本人合股经营。这个期间,仅见其1932年出版的《俄文文法的基础》(陈
又谦著)一书。哈尔滨解放后,代卖文具,约1947年末废业。
清末至东北沦陷前,出版机构多集中在齐齐哈尔、哈尔滨这两个较大的城市。宁安、佳
木斯、双城等城镇虽也出版过图书,但都没有出现专门出版图书的机构,只是个别书局、印
刷局印制过一二种图书。
三、民间出版业
黑龙江现代民间出版业主要是出版民间通俗印刷品和宗教印刷品。这些出版活动比较分
散,技术落后,出版物质量粗劣,但由于数量大、实用性强,也曾对黑龙江出版业发展起
过一定作用。
(一)民间通俗读物的出版
清末、民国年间,黑龙江地区翻印出版或编印出版了许多唱本、新旧启蒙读物和历书、
谱书等民间通俗读物或应用出版物。这些民间出版物,是黑龙江出版较早、覆盖面较广的图
书。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前期。
黑龙江地区常见的本地版唱本有大鼓书书词、二人转唱词、戏文和根据民间传说、历史
故事改编的说唱等,其中流传较广的有石印、铅印甚至雕版的唱本《洪月娥做梦》、《黛玉
悲秋》、《蓝桥会》、《狄仁杰赶考》、《马前泼水》、《破洪州》、《大破天门阵》、《
呼延庆打擂》、《秃尾巴老李》、《小寡妇上坟》、《马寡妇开店》等,也有根据《水浒传
》、《封神演义》、《聊斋志异》、《三国演义》、《红楼梦》及《施公案》、《小五义》
、《大八义》等书改编成的有唱词、有韵文的“小书”。这些“小书”出自乡村教书先生或
落拓文人之手,由民间印刷作坊印刷。这些唱本、小书内容无所不包,既有反映劳动人民美
德和良好愿望的,也有宣扬因果报应或宣扬色情、荒诞内容的,精华与糟粕并存。这些民间
通俗出版物多数是由各县的私营书局、印刷局翻印或编印的,也有些是哈尔滨、齐齐哈尔、
佳木斯、牡丹江等较为知名的书局、印刷局受托承印的。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女儿经》一类的旧启蒙读物,在黑龙江也极
为流行,县镇、乡村的私塾、小学一度用做教本。当时有书局和印刷局专门进行翻印、出版
和发行。
历书(包括月份牌)是诸多出版物中,覆盖面最广的一种通俗出版物。清末民初,齐齐
哈尔、宁安、阿城、依兰、双城、哈尔滨等地都有书局、印刷局出版或经销。1915年创立的
哈尔滨墨林堂书局,编印出版的历书最为考究,经过2年时间,它出版的历书就超过了哈尔滨
商务印书馆,成为黑龙江地区出版印刷质量最好的历书。
这些唱本、启蒙读物、历书及年画等出版物虽然内容陈旧、印刷粗糙、装订简陋,但文
字通俗、形式活泼、售价低廉,很受人民群众欢迎,发行遍布城乡,特别是在农村,发行量
很大。这些出版物瑕瑜并见,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作用,有些甚至对人民有毒害作用。
但是,总的看来,民间通俗出版活动,对开发民智,维护民间文化传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大量民间通俗读物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
谱书,是家庭承继关系的载体,是民族和地方的历史资料,刊刻或印刷的谱书具有相当
的文献性。黑龙江纂修出版的谱书,目前所知的有齐齐哈尔的《唐氏家谱》、《计氏家谱世
系表》。还有成书于清光绪末期、续修于1918年的《三姓正黄旗新满洲葛依克勒氏族谱书》
;续修于1914年的《三姓正红旗舒木鲁氏族图谱》;成书于1922年的《吉林省三姓新满洲镶
黄旗原籍钦德蔺努业卢氏宗族谱书》及《三姓正黄旗葛依克勒氏族谱书》等。黑龙江最早的
满、汉谱书,有写在白绸、白布和黄布上的,也有写在纸上再贴于绸或布上的,以后逐渐出
现了木刻、石印和铅印的谱书。建置较早的县、市如宁安、依兰、阿城、爱辉、嫩江、齐齐
哈尔等地,都曾有印刷局经营印刷满、汉宗谱的业务。
(二)经书出版
经书的出版,在黑龙江早期出版业中也占有一定地位。黑龙江最早出版的经书,是1918
年7月8日设在齐齐哈尔的黑龙江省财政厅铅印发行的、宣扬济世功德的《立达篇》。最早建
立的经书出版机构,是黑龙江省五教道德院。
黑龙江省五教道德院又称卜奎道院,1923年创建于齐齐哈尔,是全国第一批成立的60个
道院之一,也是黑龙江省第一个道院,是儒、释、道、耶稣、伊斯兰五教归一,取宗教汇源
之义的传教组织。1922年4月,定址在齐齐哈尔永和胡同9号(今10号)。1923年至1928年期
间,黑龙江省五教道德院以“卜奎哲苑”的名义,先后出版发行了《聚奎卜乘》(三册)、
《挽世道德金针》(四册)、《万缘宝鉴》(二卷),翻印了《楞严王经》(一册)、《三
教圣经》(七册)、《菩萨藏经》(一册),重刊了《金刚经句解》(一册)和颁印了《卜
奎道院坛训录》(一册)。1931年,又以“黑龙江省城佛教散经会”的名义,出版发行了《
乐邦日课》(一册)。这些书籍在教众中广为流播,影响较大。东北沦陷后,1932年,齐齐
哈尔商人孔玉书投资正式设立了黑龙江省五教道德院经书印刷部,1933年出版发行了《三元
宝诰》(八册)。1935年9月出版发行了《禅林普渡金舟》一书,后据书中偈文设计建造了齐
齐哈尔大乘寺(俗称“大佛寺”,1939—1943年间建成),寺因书起,因此《禅林普渡金舟
》这部经书影响很大。齐齐哈尔解放后,于1947年将黑龙江省五教道德院经书印刷部收归公
有。